這次的主題是AI,或說AI會不會取代人類、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到什麼程度。事實上,AI逐漸取代人類工作已是大勢所趨,基本上無法阻止,但多數同學都覺得,AI不可能完全模擬人類。
我認為,這裡有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AI能否擁有和人類相同的高等智慧,甚至被看成是一個高智能種族?二是,若AI能夠完全替代人類的生產能力,那人類智慧是不是就變成多餘的、可有可無的東西?
相應於此,第一節課我主要問的是,如果有一天AI真的可以完全重現大腦的任何功能,我們是不是就該承認,所謂的「人類」或「人類智慧」,就是基於物質而有的一套複雜演算法?
據我經驗,多數人會直覺反對這一說法(通常預設了「機器和人永遠不一樣」),但承認這一點的人,往往可以拿出很不錯的理由。譬如這次有學生寫說:
「我認為如果可以完全理解人腦的運作方式,並用相同的演算法去造出和人思維模式一致的機器人時,我們就該承認沒有靈魂。地球科學有個理論叫「均變論」,即古今相同的化學作用造就相同的地質與地形,不因時間而有所差異。假設我們真可以相同的邏輯造出類似人腦的產物,我想便是已證明,「靈魂」也不過是一種物質。」
現場能寫得如此有條理,應該是有想過相關議題,或接觸過相關資訊吧。
第二節課,我讓學生看東大考試AI的影片,亦即東京大學研發出的AI,在入學考試上能否勝過人類。這個研究後來有出科普書,已有中譯本。在我經驗,這一影片內容很能掀起熱烈討論,但這次反應倒是平平。
當然,討論氛圍受到太多因素影響,不見得是學生性質的問題。不過課後有學生很直白地跟我說,他對AI真沒什麼興趣,這也印證高三學生在看待課程上,目的性確實比較強,或說有興趣和沒興趣會兩極化,至少相較於高一是如此。
這個學生比較積極,之前會主動跟我討論軍武和貧富不均。其實,技術進步也是製造貧富差距的主因,因為技術帶來的經濟利益,分配往往極為不均。光看現在的科技業的幾大巨頭:Amazon、Apple、Google、Microsoft,它們的營利模式外加股票狂漲,創造了許多巨富,但絕大多數人根本分不到,甚至個資被它們拿來販賣與利用。
之前看過一本書提到,相較於傳統的製造業,這些科技業的員工,平均每位創造百倍以上的產值,大概是千萬美元等級。當然,經濟價值主要並非來自於員工本身,而是來自於他們研發、優化與維護的演算法。
最後記一下學生留言的提問:
.大學哲學系的出路?
.哲學和社會學的關聯?
.老師你當年為何想念哲學?
(果然高三比較會問科系,高一根本不會)
.智慧是什麼?
.人類存在的必要性?
.AI未來會發展到什麼地步,它真的能夠完全模擬人類嗎?
宜蘭高中,晴,2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