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七等生就想起那遙遠的讀書世代,那一整排書封統一的「洪範」,「遠景」⋯⋯讀七等生也是個遙遠的生命記憶。七等生寫文學寫小說,但是不知為何,我對於七等生的感覺,總是從影像開始。例如光是《沙河悲歌》這個篇名,就馬上讓我想起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那份蒼茫;《來到小鎮的亞茲別》中的憂鬱男子,好像就是布列松《鄉村牧師日記》裡,憂鬱到不行的神職者。而《遁隱者》,我還沒開始讀,就感受到一份塔科夫斯基。羅雲郎,曾美霞⋯⋯聽起來超像是電影的角色名。或許閱讀七等生的年代,也是我拼命吸收電影養分的時候,所以總是會用視覺來想像七等生,然後變成了一份無法被糾正的,自以為是的七等生印象。
1. 尋找黑眼珠
當時讀畢《我愛黑眼珠》,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不是因為道德觀(從來沒感覺這故事有道德問題),而是因為文字中的視覺感實在太強。當故事中的傾盆大雨驟然變成一片汪洋,那實在是太有畫面了,以至於它一直存放在心底,有時候會在睡夢中夢到。對於喜愛電影/影像的我,《我愛黑眼珠》是一部澎湃的情緒史詩,更是一幅非常壯觀的電影,我越是讀小說,就越開始在腦子裡分鏡:小說中的場景就是類似中華商場那樣的建築,天空整個被雲雨壓住,城市整個泡在水中,李龍弟/亞茲別,就在中華商場的國際牌大商標下與對面錢櫃屋頂上的睛子遙遙相望⋯⋯
於是,在往後的電影時光中,我開始不斷尋找這份影像。看到《銀翼殺手》陰鬱的未來城市,覺得那就是李龍弟遊走的夜晚,讀到《百年孤寂》的馬康多,覺得那場大雨應該就是小說中大洪水的樣子;看到《返校》中翠華高中的豪雨,覺得那就是小說中天空被壓住的感覺,而那條血河,彷彿閃過了一下書中被洪水分隔的景象。甚至從《傾城之戀》空間被毀的愛情故事中,也找到了一絲《我愛黑眼珠》。
2. 解鎖七等生
在「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朱哲賢導演的紀錄片作品《削瘦的靈魂》中,驚訝地看到了長久以來糾纏在夢中的一些影像,活生生地在眼前視覺化,好像作夢一樣。紀錄片以一個蒼茫的海灘開場,雖然是沙灘,但是我認定那就是沙河,因為有沙(其實應該是通霄海邊吧!);它與《沙河悲歌》電影版中的沙河鎮很不一樣,卻很符合我想像(腦補)中的沙河,一個漂泊的心靈依歸。
既然是七等生紀錄片,如果不把《我愛黑眼珠》呈現出來,是會引起公憤的。片中以黑白攝影視覺呈現這部小說,但是沒有中華商場,也沒有錢櫃;好似把我長久以來過了頭的加油添醋,重新還原到一個文學的,原始的,純淨的七等生,有點陌生,卻非常熟悉。對於某個曾熟讀/熱愛這篇小說的你或我,這份黑白影像的感覺,已經超越了所謂的「小說改編」,好像某個人生目標從此被解鎖了。
3. 視覺的七等生
《削瘦的靈魂》當然不是僅此浮面的影像自溺;然而它確實是透過影像來去發掘七等生,雖然這是一句廢話。我們看到畫像中的七等生,一個雙眼皮,高額頭後方留了長髮,以及一整個憂鬱氣;我們看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終極怪胎,憤世嫉俗,不顧常規;我們看到了一個很不討人喜歡的人,永遠把自己的藝術生命放第一,卻目中無人,甚至踐踏他人的善意,讓深愛的人痛苦;我們更看到一個飽受壓抑的怪物,他筆下寫出的挑釁,另類,怪異,違反倫常悖乎自然的東西,在當時的威權時代,被罵成亡國之妖孽(今天看來頗有喜感)。但是他就是有自信,是如此淘氣不肯循規蹈矩,好像美國電影中在桌子上跳舞的屁孩,但是他的畫像中,永遠是一股憂鬱。
至此不禁又要引述電影:紀錄片中描述的那個七等生,應該就是法國導演高達那個樣子吧。討人厭又難以忍受,卻又無法自拔地愛上他們的作品。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生機制,造就了七等生這樣的一個人?
4. 痛苦與黑暗
閱讀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收穫,或許就是揭開了這個謎團,片中透過紀錄與訪談詳細解析了七等生的生命史。他置身在台灣最「反共」的年代,但是在那個世代,文學是可以找到出口的。比較起「島嶼寫作」系列中關於其他一些作家的敘述,七等生與他們顯然有很不同的生命歷程。例如《創世紀詩刊》的詩人們,他們也在壓抑的環境中,但是他們比較有黨國資源,於是他們在夾縫中尋找契機,開出了花朵。
然而從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的七等生,好像是在另一條平行時空。很久以前的苗栗國通霄海邊,生活就是貧窮,貧窮帶來的,就是飽受屈辱,痛苦,黑暗的現實記憶。而憤世嫉俗又聰明的七等生,卻把這份宿命變得悲壯。把生命中的匱乏,變成了一種豐富,變成了讓我們著迷的文字。他不會寫出「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他寫的是:「不完整就是我的本質」(離城記)。
5. 「文青去死吧!」
然而看《削瘦的靈魂》最深沈的反思,就是「文青去死吧!」七等生會寫文學,會音樂(他超會指揮),會畫畫(自認為世界三大畫家),而且,又叛逆又「憂鬱」,根本就是所謂文青的刻板印象。但是,影像中真實的七等生,根本不是這樣的憂鬱文青。你要當一個像七等生那樣完整的文青,你得生存在壓抑的世代,面臨生活的匱乏,情感的漂泊,還要被人討厭,不能有正常的感情關係,不能拿書卷獎,被退學等等等。你得忍受所有這些,承受所有這些生命磨練的洗禮,才能變成一個好文青。當文青,一點也不浪漫。
總之,成長在一個視覺的世代,總是有些便利。透過這部紀錄片,我更了解了七等生一些,也更了解了他文字中那份黑暗的迷人的力量是從何而來。思考一下,在當今的世代,七等生還找不到任何追隨者呢。在台灣歷史的流動中,七等生實在太值得珍惜了。
全文劇照提供:目宿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