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教會我的3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我學會認字那一天起,就養成寫日記和週記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前幾日心血來潮翻閱日記簿,回顧自疫情以來400多個日子累積的記事。歷歷在目,畫面鮮明。

長話短說。2020年的二月,我在家人的催促下從台北回到紐約。家人擔心台灣疫情會惡化,希望我能儘快回到「安全的」紐約。我一降落機場,便聽地勤人員說疫情可能會爆發。實在無語,時差還沒調整好就面臨封城。說好的安全呢!此後我的生活風雨不斷;客戶接連倒閉、好友染疫去世、遠在家鄉的親人去世我無法奔喪、居家防疫和典獄長老公在家大眼瞪小眼(真是要人命)。

先聲明寫這篇不是為了討拍。人生很難,再難也要好好過,他人的安慰與拍拍只能讓當下那個 moment 比較好過,一覺醒來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日記簿記錄了那些艱辛時光,也給我留下了禮物。回頭看,這段時期經歷的一切都是人生重要課題。

居家隔離了這麼久,前陣子終於走出家門參加社交活動。席間大家都在抱怨這一年有多糟,我說是很糟沒錯。但是,慶幸疫情發生在我們壯年時期,致死率較低、應變能力也比較好。如果再晚個二十年,讓我們年近60歲經歷這一切,很有可能爬不起來,更別說聚在一起談笑風生。眾人點頭表示讚同。
這次所領悟到的,一生受用。我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多,多數是被動(所以我是鹹魚啊)。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可錯過,歸納出3個我認為很值得分享的個人體驗,供參考。 
領悟 94 這麼痛。

1. 理財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

紐約封城期間我的時間突然變多了,不用通勤、工作量減少、零社交。那陣子我家典獄長還在適應全新的工作模式,他無暇監督我。每天多出半天不受他打擾的寧靜時光,擁有可自由安排時間的選擇權。於是除了工作以外,我打電動、重拾畫筆、學習新菜色、二讀《三國志》、在陽台賞月。那段時光讓我了解到我是一個靜態的人,一直都是。

到了我這年紀(今年三十五歲),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極其重要。對自身產生足夠瞭解後,便能做出更正確的選擇。什麼是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家有個慣例,每個季度檢視一遍家庭支出並做調整,發現過往有很多消費習慣早已不適合現階段。純粹是為了消費而消費,買給異時空的我,舉例健身房會員費。我很排斥任何不舒服感,瑜珈、跑步、重訓,都令我產生排斥。我曾努力克服,但終究我是個憑好惡做選擇的人。唯有在心情極好的情況下,才會去健身房報到。

有那精神去克服厭惡感,不如把時間留給令人心情愉悅的事物上。

數月前,我搬家了。新家大樓公設內含健身房,器材很讚,我最愛那台腳踏車。它有遊戲功能(上下坡屠龍拿金幣),好玩得很。運動結合電動,我不排斥,甚至會想念。砍完健身房會員費,也順便把額外購買的瑜珈課程、重訓課程取消了。不用再逼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還一次減少了數項開支,海闊天空!

投資也是這個道理;適合哪類型商品、心理狀態可承受多大風險,都需對自己有一定的基礎認知。很多人的腦子進水,水的來源是認知不夠。

2. 貧窮比生離死別更絕望

我不想畫風突然變淒涼,可是這題不寫不行。簡短介紹斜槓女青年我的其中一份工作是在社福機構服務美國中低收入者,同時也有擔任台灣數家小機構的顧問。兒時因上海家人的職業是醫護人員,除了上學就是待在醫院,看過許多生離死別肝腸寸斷場景。原以為那是煉獄,長大後方知貧窮才是狠角色。
當我們在面對親人驟然離世時,情緒是最大的關卡。但,我服務的個案們不一樣,他們連追思親人都顧不上,被賬單追著跑四處求救。紐約疫情初中期的死亡者名單中,底層弱勢佔了至少一半。其中有幾位不幸者的家屬,經其它機構轉介成為我的服務對象。他們的堅毅,超乎想像。傷心的眼淚還未擦乾,已能平靜聽我講述後續財務問題解決方案。
那段日子,我的心情偶爾會因他們的遭遇起起落落。再多的心理建設與工作經驗,也敵不過現實殘酷。後來,我處理了好友的案子。她曾是我的戰友,十幾年前在婚姻平權組織相識,她熱血、好學、努力,與我產生強烈對比。她常提醒我振作,人要趁年輕時多賺錢,廢柴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她因在疫情初期堅持外勤工作,在前線服務弱勢被傳染,從確診到離開只用了三週。她對我的各種敲打,其實也是為了警惕她自己。她有一位智能障礙哥哥,此生都將是她的負擔。她身為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捨不得花錢、兼職多份工作、到了適婚年齡卻不敢戀愛更不敢結婚怕拖累伴侶。

一個好姑娘就這麼走了,我很心痛。誰知,更心痛的在後頭。她的母親和哥哥隨即陷入困境,我決定協助他們。勤奮工作的戰友留下的資產足夠讓母親養老,但是哥哥的長期看護費沒有著落。我當下很驚訝,她竟然沒有給自己買任何保險,她可是家裡的支柱啊!

我忙於安置她的哥哥,很少想起我和她的曾經。原來經濟產生的壓力測試,是真的可以讓我們擠不出心力去緬懷故人。
同一年,我陸續失去了更多位親友,他們每個人各有各的故事和難處。再怎麼有錢,如果沒有超前部署,也會給家人製造危機。我們距離貧窮是那麼近(點假菸)。

3. 活在當下與展望未來不抵觸

我以前認識幾個傻蛋,整天把「YOLO」掛嘴邊。那是美國人的座右銘,「You Only Live Once」,提倡把每一天當最後一天活。只要跟他們聊到存款、退休規劃等類似話題,他們都會嫌我囉嗦。「錢就是要今天花完啊,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誰知道!」這次的疫情,更鞏固了他們對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堅持。

其實這個理論本身沒有錯。生命的確只有一次,和電動裡的不一樣。人生短短幾個秋,把握當下是硬道理。我的房仲 M 小姐是個工作狂,經歷過疫情,她終於看開了。「不想到頭來一場空,除了工作一無所有。我希望至少能承載滿滿的回憶,四處走走看看體驗人生。」
我為她的覺悟高興!但也需重申:沒有人叫你必須在活在當下與展望未來之間做抉擇,兩個都選不行嗎?邊享樂邊為將來做打算,兩種極端的中間總能找到平衡點。就像那句話説的「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先來」,我建議做好兩手準備,哪個先來都沒差反正又不是我們能掌控的。

剛處理完幾位親友的財務糾紛,我感到心好累啊。對他們來說,意外來得太早太快,殺得他們措手不及。可在我反覆審視後發現,很多事情是可以避免的。相信他們有這個能力,只怪當初我們都太不懂事。

懂得太少、行動太慢,是中產階級距離貧窮那麼近的主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1會員
6內容數
廢柴界的霸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凡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以兩根雞腿向你保證,這篇不是炫耀文。要說是抱怨文吧,其實也還好。伴侶是自己選的,再衰也是要啃完啊。我只是想讓那些對上進青年情有獨鍾的男孩女孩們,看見這族群另一個面貌。上進心不全然是好事,它有很多副作用。
我不求下屬 go above and beyond(超越預定標準值),但是準時提交我要求的東西總可以做到吧?這很基本、這很基本、這很基本!但偏偏就是有些人做不到,害我必須三催四請。催件的時候還得注意語氣,怕傷了誰的心。後來我化繁為簡,以急迫性與溝通對象做分類。在溝通上,我追求「有效」和「精準」。
「人脈」一直是個職場大課題,跟美食一樣永遠不嫌多。但是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言,究竟有沒有投資在拓展人脈上的必要?這題聽起來很像廢話,卻埋藏了許多玄機。職涯發展的奧妙之處就在於「修行靠個人」,我們每個人的所經之路風景各不同,就連人脈關係這種老掉牙的話題,感受也不會完全相同。
我以兩根雞腿向你保證,這篇不是炫耀文。要說是抱怨文吧,其實也還好。伴侶是自己選的,再衰也是要啃完啊。我只是想讓那些對上進青年情有獨鍾的男孩女孩們,看見這族群另一個面貌。上進心不全然是好事,它有很多副作用。
我不求下屬 go above and beyond(超越預定標準值),但是準時提交我要求的東西總可以做到吧?這很基本、這很基本、這很基本!但偏偏就是有些人做不到,害我必須三催四請。催件的時候還得注意語氣,怕傷了誰的心。後來我化繁為簡,以急迫性與溝通對象做分類。在溝通上,我追求「有效」和「精準」。
「人脈」一直是個職場大課題,跟美食一樣永遠不嫌多。但是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言,究竟有沒有投資在拓展人脈上的必要?這題聽起來很像廢話,卻埋藏了許多玄機。職涯發展的奧妙之處就在於「修行靠個人」,我們每個人的所經之路風景各不同,就連人脈關係這種老掉牙的話題,感受也不會完全相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生病後發現有長新冠 我最近吃吃喝喝,這一年來有嚴重腰傷 常常一個人在台北晚上哭 假日只能躺在租房休息 上班壓力很大 工作、醫院、家 就是我一年多的生活 最近比較能站(主要是休息) 前兩週流感躺一週 目前是「長新冠症狀」 還是咳嗽、沒有食慾、一直睡、疲憊 但比之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天啊,快一個月沒有靜下心寫寫東西了。這陣子發生了許多事情,生活就像是一場不間斷的冒險,把我捲入其中。但現在,終於有機會停下來,和大家分享這段豐富多彩的日子。 從美國回到臺灣後,我的生理時鐘像是亂了方向,花了兩週才調整過來。這期間,我整天都在和時差抗爭,腦袋昏昏沉沉的。好在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我
從 2021離開6年的公司到現在, 經歷了悲傷的事實, 家人罹癌,情人分手,和同事不合, 失業,被炒魷魚,職缺卡到爛缺,進到快倒閉的公司,找到不適合的公司和職位,人際關係的變差……每一次感覺都很有窒息然後被推下懸崕的感覺, 常常會有自我了結的意念, 覺得這年紀已經没救,一切都為時已晚,這世間已經没有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必須說,疫情三年期間,的確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重者直面生離死別的哀痛,輕者失業落魄不知何處何從。我在文中偶爾提及的汀娜,就是疫情災民之一,而且她的人生路走得尤為坎坷。今年3月初,我們得知她終於重返郵輪工作之後,衷心為她感到高興送上祝福,她不失嘉義女子的豪情旋即回覆: 「謝謝兄貴的關照,這次我登船三
Thumbnail
2022年底,我辭掉了工作。 這真是一個聳動的開頭,但我知道我想寫的,不僅於此。這只是一個事實,一個決定,我無意以此證明自己是個多麼勇敢(或者無知)的人。我陷入了此生最漫長的旅行,而我哪裡都沒有去,只是待在一個房間裡,等著自己膨脹或者碎裂,被過去恐懼抓住,以及那些總是來不及抵達未來的焦慮。不同
Thumbnail
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但這種改變未必都是壞的。這段時間,作者學會了專注當下、管好自己的事和享受獨處時光,成為真正活在當下的能力。文章提供了很實際的生活經驗,並強調疫情對於個人心態調整及生活態度的影響。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啟發,瞭解如何從危機中尋找轉機。這是參加洪震宇老師精準寫作課的作業之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生病後發現有長新冠 我最近吃吃喝喝,這一年來有嚴重腰傷 常常一個人在台北晚上哭 假日只能躺在租房休息 上班壓力很大 工作、醫院、家 就是我一年多的生活 最近比較能站(主要是休息) 前兩週流感躺一週 目前是「長新冠症狀」 還是咳嗽、沒有食慾、一直睡、疲憊 但比之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天啊,快一個月沒有靜下心寫寫東西了。這陣子發生了許多事情,生活就像是一場不間斷的冒險,把我捲入其中。但現在,終於有機會停下來,和大家分享這段豐富多彩的日子。 從美國回到臺灣後,我的生理時鐘像是亂了方向,花了兩週才調整過來。這期間,我整天都在和時差抗爭,腦袋昏昏沉沉的。好在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我
從 2021離開6年的公司到現在, 經歷了悲傷的事實, 家人罹癌,情人分手,和同事不合, 失業,被炒魷魚,職缺卡到爛缺,進到快倒閉的公司,找到不適合的公司和職位,人際關係的變差……每一次感覺都很有窒息然後被推下懸崕的感覺, 常常會有自我了結的意念, 覺得這年紀已經没救,一切都為時已晚,這世間已經没有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必須說,疫情三年期間,的確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重者直面生離死別的哀痛,輕者失業落魄不知何處何從。我在文中偶爾提及的汀娜,就是疫情災民之一,而且她的人生路走得尤為坎坷。今年3月初,我們得知她終於重返郵輪工作之後,衷心為她感到高興送上祝福,她不失嘉義女子的豪情旋即回覆: 「謝謝兄貴的關照,這次我登船三
Thumbnail
2022年底,我辭掉了工作。 這真是一個聳動的開頭,但我知道我想寫的,不僅於此。這只是一個事實,一個決定,我無意以此證明自己是個多麼勇敢(或者無知)的人。我陷入了此生最漫長的旅行,而我哪裡都沒有去,只是待在一個房間裡,等著自己膨脹或者碎裂,被過去恐懼抓住,以及那些總是來不及抵達未來的焦慮。不同
Thumbnail
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但這種改變未必都是壞的。這段時間,作者學會了專注當下、管好自己的事和享受獨處時光,成為真正活在當下的能力。文章提供了很實際的生活經驗,並強調疫情對於個人心態調整及生活態度的影響。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啟發,瞭解如何從危機中尋找轉機。這是參加洪震宇老師精準寫作課的作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