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疫情教會我的3件事

    從我學會認字那一天起,就養成寫日記和週記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前幾日心血來潮翻閱日記簿,回顧自疫情以來400多個日子累積的記事。歷歷在目,畫面鮮明。 長話短說。2020年的二月,我在家人的催促下從台北回到紐約。家人擔心台灣疫情會惡化,希望我能儘快回到「安全的」紐約。我一降落機場,便聽地勤人員說疫情可能會爆發。實在無語,時差還沒調整好就面臨封城。說好的安全呢!此後我的生活風雨不斷;客戶接連倒閉、好友染疫去世、遠在家鄉的親人去世我無法奔喪、居家防疫和典獄長老公在家大眼瞪小眼(真是要人命)。 先聲明寫這篇不是為了討拍。人生很難,再難也要好好過,他人的安慰與拍拍只能讓當下那個 moment 比較好過,一覺醒來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日記簿記錄了那些艱辛時光,也給我留下了禮物。回頭看,這段時期經歷的一切都是人生重要課題。 居家隔離了這麼久,前陣子終於走出家門參加社交活動。席間大家都在抱怨這一年有多糟,我說是很糟沒錯。但是,慶幸疫情發生在我們壯年時期,致死率較低、應變能力也比較好。如果再晚個二十年,讓我們年近60歲經歷這一切,很有可能爬不起來,更別說聚在一起談笑風生。眾人點頭表示讚同。
    這次所領悟到的,一生受用。我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多,多數是被動(所以我是鹹魚啊)。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可錯過,歸納出3個我認為很值得分享的個人體驗,供參考。 
    領悟 94 這麼痛。
    領悟 94 這麼痛。

    1. 理財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
    紐約封城期間我的時間突然變多了,不用通勤、工作量減少、零社交。那陣子我家典獄長還在適應全新的工作模式,他無暇監督我。每天多出半天不受他打擾的寧靜時光,擁有可自由安排時間的選擇權。於是除了工作以外,我打電動、重拾畫筆、學習新菜色、二讀《三國志》、在陽台賞月。那段時光讓我了解到我是一個靜態的人,一直都是。 到了我這年紀(今年三十五歲),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極其重要。對自身產生足夠瞭解後,便能做出更正確的選擇。什麼是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家有個慣例,每個季度檢視一遍家庭支出並做調整,發現過往有很多消費習慣早已不適合現階段。純粹是為了消費而消費,買給異時空的我,舉例健身房會員費。我很排斥任何不舒服感,瑜珈、跑步、重訓,都令我產生排斥。我曾努力克服,但終究我是個憑好惡做選擇的人。唯有在心情極好的情況下,才會去健身房報到。 有那精神去克服厭惡感,不如把時間留給令人心情愉悅的事物上。 數月前,我搬家了。新家大樓公設內含健身房,器材很讚,我最愛那台腳踏車。它有遊戲功能(上下坡屠龍拿金幣),好玩得很。運動結合電動,我不排斥,甚至會想念。砍完健身房會員費,也順便把額外購買的瑜珈課程、重訓課程取消了。不用再逼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還一次減少了數項開支,海闊天空! 投資也是這個道理;適合哪類型商品、心理狀態可承受多大風險,都需對自己有一定的基礎認知。很多人的腦子進水,水的來源是認知不夠。

    2. 貧窮比生離死別更絕望
    我不想畫風突然變淒涼,可是這題不寫不行。簡短介紹斜槓女青年我的其中一份工作是在社福機構服務美國中低收入者,同時也有擔任台灣數家小機構的顧問。兒時因上海家人的職業是醫護人員,除了上學就是待在醫院,看過許多生離死別肝腸寸斷場景。原以為那是煉獄,長大後方知貧窮才是狠角色。
    當我們在面對親人驟然離世時,情緒是最大的關卡。但,我服務的個案們不一樣,他們連追思親人都顧不上,被賬單追著跑四處求救。紐約疫情初中期的死亡者名單中,底層弱勢佔了至少一半。其中有幾位不幸者的家屬,經其它機構轉介成為我的服務對象。他們的堅毅,超乎想像。傷心的眼淚還未擦乾,已能平靜聽我講述後續財務問題解決方案。
    那段日子,我的心情偶爾會因他們的遭遇起起落落。再多的心理建設與工作經驗,也敵不過現實殘酷。後來,我處理了好友的案子。她曾是我的戰友,十幾年前在婚姻平權組織相識,她熱血、好學、努力,與我產生強烈對比。她常提醒我振作,人要趁年輕時多賺錢,廢柴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她因在疫情初期堅持外勤工作,在前線服務弱勢被傳染,從確診到離開只用了三週。她對我的各種敲打,其實也是為了警惕她自己。她有一位智能障礙哥哥,此生都將是她的負擔。她身為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捨不得花錢、兼職多份工作、到了適婚年齡卻不敢戀愛更不敢結婚怕拖累伴侶。 一個好姑娘就這麼走了,我很心痛。誰知,更心痛的在後頭。她的母親和哥哥隨即陷入困境,我決定協助他們。勤奮工作的戰友留下的資產足夠讓母親養老,但是哥哥的長期看護費沒有著落。我當下很驚訝,她竟然沒有給自己買任何保險,她可是家裡的支柱啊! 我忙於安置她的哥哥,很少想起我和她的曾經。原來經濟產生的壓力測試,是真的可以讓我們擠不出心力去緬懷故人。
    同一年,我陸續失去了更多位親友,他們每個人各有各的故事和難處。再怎麼有錢,如果沒有超前部署,也會給家人製造危機。我們距離貧窮是那麼近(點假菸)。

    3. 活在當下與展望未來不抵觸
    我以前認識幾個傻蛋,整天把「YOLO」掛嘴邊。那是美國人的座右銘,「You Only Live Once」,提倡把每一天當最後一天活。只要跟他們聊到存款、退休規劃等類似話題,他們都會嫌我囉嗦。「錢就是要今天花完啊,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誰知道!」這次的疫情,更鞏固了他們對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堅持。 其實這個理論本身沒有錯。生命的確只有一次,和電動裡的不一樣。人生短短幾個秋,把握當下是硬道理。我的房仲 M 小姐是個工作狂,經歷過疫情,她終於看開了。「不想到頭來一場空,除了工作一無所有。我希望至少能承載滿滿的回憶,四處走走看看體驗人生。」
    我為她的覺悟高興!但也需重申:沒有人叫你必須在活在當下與展望未來之間做抉擇,兩個都選不行嗎?邊享樂邊為將來做打算,兩種極端的中間總能找到平衡點。就像那句話説的「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先來」,我建議做好兩手準備,哪個先來都沒差反正又不是我們能掌控的。 剛處理完幾位親友的財務糾紛,我感到心好累啊。對他們來說,意外來得太早太快,殺得他們措手不及。可在我反覆審視後發現,很多事情是可以避免的。相信他們有這個能力,只怪當初我們都太不懂事。 懂得太少、行動太慢,是中產階級距離貧窮那麼近的主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