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演算法這東西|《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的政治與權力》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義的演算法:
「從技術角度來看,建立演算法就是盡可能有效率地拆解問題,也就是仔細規劃處理問題的步驟及順序。」
「寫演算法的人都沒辦法真正清楚演算法的運作方式。」
「演算法一般被視為用來解決問題的
不過這篇文討論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演算法:資料篩選與排序。
有海量資料的網站基本上都有各自的演算法。Google、Facebook、Instagram、YouTube、Netflix、Amazon等怪獸企業,還有新聞網站、網絡書店、網絡商城等資料較多的,也有篩選與排序,甚至我們日常生活,買什麽樣的衣服,哪些衣服放在沙發,哪些衣服常隱衣櫃,哪幾件常穿,哪幾件久久才穿一次,都是演算法。對某些女生來說,個人的衣服量已經可以寫一個演算法來處理。
開書店的老闆,他要決定進哪些書,思考哪些書會被放在顯眼位置。每個老闆都有自己個人的演算法。有老闆進歷史書比較多,然後把《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放在最書店裡最搶眼的位置。另一家書店進比較多科普書,然後把《大腦簡史》放在門口,客人一進門就會看到。不同書店會有不同的進書傾向,背後反映老闆的推書傾向,也決定了客人進來時會看到的資訊。這就是篩選與排序的演算法。但有一處跟網絡上各網站的演算法不同,書店客人看到的書籍與排序都是一樣的,除非老闆把書換了。但網絡上演算法展現給每個人的資料與順序可以有差別,甚至完全不一樣。
不知你有沒有試過,在臉書發了文,朋友聚餐時,有朋友表示看了,卻有朋友表示沒有看過你的帖文,即使他們在你朋友清單裡,常滑臉書,也沒有封鎖你。就是說,臉書的演算法讓部分朋友的動態圈裡沒有出現你的帖文。還有Netflix,我最常被推薦冒險和運動題材的動畫,比如《飆速宅男》、《HunterXHunter》。我的朋友則被推薦《遊戲人生》、《Re0》等「異世界」系列。YouTube首頁出現的推薦影片基本上也會有所不同。常聽音樂就推音樂影片,常看綜藝搞笑就推搞笑影片,我個人常常看到一堆說書影片。會有篩選是因為資料太多,要決定些讓人看到,排序則哪個優先被看見。臉書上有99個朋友,99則帖文,未必全部都有機會看到,哪個該排在你動態圈的前列?
臉書、IG、Netflix(對用戶)做著跟書店老闆同樣的事。決定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看見,又有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優先看見。當中的篩選與排序原則又是什麽?抱歉,這些大公司沒有說,大概也不會說。用戶只能靠猜和小程度的的測試來嘗試逆推演算法。比如有人認為在週末晚上Po文會讓更多人看見,有人認為要多Like同留言不同類型的帖文,才能提高自己的帖文的曝光度。孰真孰假,無從而知。
演算法背後有一套邏輯,邏輯背後很難不包含工程師的價值取向。一如書店老闆有自己的進書與排書傾向,寫出演算法的工程師也有個人取向,無論他們是否自覺。比如有有跟你在Messenger裡傳文字訊息的朋友的動態會優先出現,有視訊通話的會比文字訊息的更優先。這反映了工程師對於「重要」朋友的定義是有直接聯絡,相對沒那麽直接的,比如留言、分享、按讚會排在文字訊息後面。這有可能只是某個時期的演算法,因為演算法會一直更新,用戶或許能察覺到演算法更新了,但無法知道更新了什麽。
(臉書)演算法總會讓我們看見我們想看的事情嗎?如果你挺綠,不會疑惑臉書會常常把綠營媒體的新聞放在你的動態圈;如果你挺藍,也會常看到藍營的的消息。2019年期間,有朋友和長輩在臉書上看到了關於香港的新聞,但看到的卻南轅北轍。較年輕的朋友覺得香港的年輕人很勇敢,較年長的覺得香港很亂。臉書會不會讓個人的同溫層越變越厚,讓「回音室效應」加劇。相關討論到現在仍然持續。
我個人現在少用臉書,同時把朋友的追蹤狀能全部變為「不追蹤」。然後發現一件事:不是每個臉書上的朋友我都在意。有的「朋友」有沒有發文對我來講根本沒差,我關注的朋友只來來去去有幾個。後來發現根本不用關注,直接找他們出來聊天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有些話根本不會在臉書、IG上講。與其讓臉書和IG來傳達朋友的「動態」,倒不如主動出擊,約朋友出來見面聊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1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眾讀PopRea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少,但是更好,剛說的幾件事情不是必要,就是我喜歡的,沒彈性有什麽關係,這世界本來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人總得要取捨。
人皆有一死,想過自己會死的人不多,想到自己會怎麽死的更少。從溫暖的身驅變成僵硬的遺體,有時間長的,也有短的。有人睡一覺,在睡夢中就嚥氣了;有人在開刀過程中,因併發症而失去意識;有人被捅了幾刀,不久就去見閻王了,有人……總的來說,人會死亡有六個原因:兇殺、自殺、意外、自然疾病、醫療併發、死因不明
如果它又跌了呢?不要只看其中一個可能性,還要考慮其他可能。在這檔股票賠錢,不一定要從這邊賺回。A檔股票沒錢賺,就應放手,把剩下的錢轉向其他有機會賺錢的股票。
你跟那些迷妹都不知道,你們已在不知不覺間中了無色無味,令人防不勝防的「月暈效應」:看到別人一個優點,就會腦補他/她有很多優點。除了品牌、帥哥、美女會讓人中招,墮入愛河的情侶更的狀況更是嚴重,總覺得對方一切都完美,連放個屁都是香的。
世界緊密相連,一人中招,人人受害。肺炎疫情還沒過去,還不能排除會再出現新一波感染風潮。人口流動越強,病毒的傳播就越快。以前大航海時代不只帶動各地貨物貿易,也帶動了病毒交換,原本只流行在某一區的傳染病,可以傳得更遠。天花、鼠疫、霍亂基本就是隨著人口流動進攻更多的地區。
「這本書說到了不同的學習方法,但前提都是這些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或者是為了明確目標而學習,得到知識的當下,他們的喜悅之情由心而發。你有因為『學到知識』開心的時刻嗎?」
少,但是更好,剛說的幾件事情不是必要,就是我喜歡的,沒彈性有什麽關係,這世界本來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人總得要取捨。
人皆有一死,想過自己會死的人不多,想到自己會怎麽死的更少。從溫暖的身驅變成僵硬的遺體,有時間長的,也有短的。有人睡一覺,在睡夢中就嚥氣了;有人在開刀過程中,因併發症而失去意識;有人被捅了幾刀,不久就去見閻王了,有人……總的來說,人會死亡有六個原因:兇殺、自殺、意外、自然疾病、醫療併發、死因不明
如果它又跌了呢?不要只看其中一個可能性,還要考慮其他可能。在這檔股票賠錢,不一定要從這邊賺回。A檔股票沒錢賺,就應放手,把剩下的錢轉向其他有機會賺錢的股票。
你跟那些迷妹都不知道,你們已在不知不覺間中了無色無味,令人防不勝防的「月暈效應」:看到別人一個優點,就會腦補他/她有很多優點。除了品牌、帥哥、美女會讓人中招,墮入愛河的情侶更的狀況更是嚴重,總覺得對方一切都完美,連放個屁都是香的。
世界緊密相連,一人中招,人人受害。肺炎疫情還沒過去,還不能排除會再出現新一波感染風潮。人口流動越強,病毒的傳播就越快。以前大航海時代不只帶動各地貨物貿易,也帶動了病毒交換,原本只流行在某一區的傳染病,可以傳得更遠。天花、鼠疫、霍亂基本就是隨著人口流動進攻更多的地區。
「這本書說到了不同的學習方法,但前提都是這些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或者是為了明確目標而學習,得到知識的當下,他們的喜悅之情由心而發。你有因為『學到知識』開心的時刻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反省就是重寫自己的演算法吧? 假設我就是人工智慧,或心智的可以被看作爲人工智慧的編輯器,那我的程式碼是什麼樣的? 從懵懂無知到一無所知,從自以為是到自我消逝,心智只是執行它的內容,我也需要不斷優化。 最好的優化就是簡化。 最能創造財富的演算法就是關於如何除錯與減少任何風險。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演算法就像盲盒,在你滑下一篇前,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篇內容是甚麼。可好處是,這個盲盒是免費的、是廉價的,你可以用大量的時間去「刷」,你可以盡量刷,直到刷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有時候被低劣的內容吸引也沒關係,畢竟是免費的。可有時會刷到精緻、感興趣的內容,那就太幸運了,把他存起來,然後繼續刷。
Thumbnail
在社群平臺上,一切的可見度都受到演算法控制,想要增加曝光就必須深入瞭解演算法的運作方式。本篇文章將透過說明演算法的運作方式以及狙擊演算法的第一步:HOOK來提供一些策略,協助創作者應對平臺演算法的變化。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監督式學習、分群和相似度這幾個推薦系統算法,分別討論了它們的優點、缺點以及適用場景。這些算法在推薦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透過特徵選擇與預處理、相似度度量和鄰居的選擇等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文章最後提出在選擇推薦系統算法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Thumbnail
某天我隨意地在瀏覽社交媒體,當時我也不過就是將手機螢幕多停留了在"剪髮"的短影片...大概停了五秒吧!結果不得了了,接下來每滑個幾則,就會穿插剪髮相關的訊息,甚至跨越平台也是,每瀏覽幾則就會不斷的放送剪髮資訊,我整個手機像被跟蹤了一樣,這實在讓我對於這神奇的演算法感到敬畏。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在《底層邏輯》裡看過這樣一句話「你能幫到的,才會是你的人脈。」於是又把書拿出來翻了翻,過了整整一年,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視野也擴大了些
瀏覽完鞋子相關訊息後,你的臉書馬上就會有非常多的鞋子廣告朝著你飛奔而來,這就是演算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反省就是重寫自己的演算法吧? 假設我就是人工智慧,或心智的可以被看作爲人工智慧的編輯器,那我的程式碼是什麼樣的? 從懵懂無知到一無所知,從自以為是到自我消逝,心智只是執行它的內容,我也需要不斷優化。 最好的優化就是簡化。 最能創造財富的演算法就是關於如何除錯與減少任何風險。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演算法就像盲盒,在你滑下一篇前,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篇內容是甚麼。可好處是,這個盲盒是免費的、是廉價的,你可以用大量的時間去「刷」,你可以盡量刷,直到刷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有時候被低劣的內容吸引也沒關係,畢竟是免費的。可有時會刷到精緻、感興趣的內容,那就太幸運了,把他存起來,然後繼續刷。
Thumbnail
在社群平臺上,一切的可見度都受到演算法控制,想要增加曝光就必須深入瞭解演算法的運作方式。本篇文章將透過說明演算法的運作方式以及狙擊演算法的第一步:HOOK來提供一些策略,協助創作者應對平臺演算法的變化。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監督式學習、分群和相似度這幾個推薦系統算法,分別討論了它們的優點、缺點以及適用場景。這些算法在推薦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透過特徵選擇與預處理、相似度度量和鄰居的選擇等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文章最後提出在選擇推薦系統算法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Thumbnail
某天我隨意地在瀏覽社交媒體,當時我也不過就是將手機螢幕多停留了在"剪髮"的短影片...大概停了五秒吧!結果不得了了,接下來每滑個幾則,就會穿插剪髮相關的訊息,甚至跨越平台也是,每瀏覽幾則就會不斷的放送剪髮資訊,我整個手機像被跟蹤了一樣,這實在讓我對於這神奇的演算法感到敬畏。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在《底層邏輯》裡看過這樣一句話「你能幫到的,才會是你的人脈。」於是又把書拿出來翻了翻,過了整整一年,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視野也擴大了些
瀏覽完鞋子相關訊息後,你的臉書馬上就會有非常多的鞋子廣告朝著你飛奔而來,這就是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