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外篇-吳起變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商鞅並不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變法的人。
雖然他看起來受管仲影響很深,但就在商鞅之前不久,有一個跟他同樣是衛國人,同樣在魏國當過官的吳起比他還早。
吳起有一套武卒制度,簡單說就是長期徵求能夠全副武裝跑三千的人入伍當兵。一人當兵,全家賦稅減免。
有沒有很熟悉很有既視感?
幫不懂軍事戰爭的朋友科普一下。士兵最重要的素質,向來不是臂力有多強、獨孤九劍多會耍。裝備是定數,在開戰前就決定了。
而戰爭中的變數,就是地利。
所以除了無腦服從指揮、熟練使用裝備這些短期訓練可以達成的項目之外。士兵最重要的就是體力要好,跑得要快,搶得到有利位置。
吳起的訓練方式也證明了,從戰國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體力等於戰力的理論,基本上都沒有改變過。
就短期來說,讓人民直接投入收效最大的產業,確實是個好選擇。
吳起本身是強將,帶了一堆強兵,在魏國底下據說打了七十六場戰役,六十四KO,其餘判定平手。
開疆拓土,抵禦外侮,吳起可說是一等一的高手。
不過春秋時代的問題,向來不是打仗有多厲害。國內的政治問題,才是真正困擾著所有國君的大麻煩。
所以當魏國要選新的國相時,強兵之王吳起還是落選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非常著重於描寫吳起此人品格之低下。但其實從吳子兵法中,我們卻能看到,吳起完全是儒家古聖人派的支持者。
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更扯的是,在司馬遷的吳起列傳中,吳起是離開魏國到楚國之後,才展開治理民眾與改變政治結構的作風。
但吳子兵法裡頭,卻說吳起在一開始面見魏文侯時,就拿出了這個儒家古聖人派的理論來。
按呂氏春秋說,吳起的老師,是曾子。另有史料敘述,吳起師承子夏。不管是哪個,都確實是孔門弟子無誤。
先秦大部分的史料,都將吳起與商鞅並列。他們同樣都做過先使百姓信賞罰,後行令的政策。也同樣都被歸類死於令法過苛……其實就是得罪了卿大夫們。
對,他們也都提倡削弱貴族權力,集權國君。那為什麼談到變法,我們都首推商鞅呢?
就結果論來說,商鞅建立了有效的國家制度,長期運作之下導致秦國統一天下。而吳起幫助的國家則沒有暢秋到最後。
不過真正讓我無法釋懷的,是吳起為何離開魏國,但卻死在楚國。吳起雖然替魏國取下西河,但並沒有像公孫鞅跟國君有協定,僅僅只是一個西河守。
邊防大將的意思。
所以魏國發生問題時,吳起直接就從邊疆逃走了。
但到了楚國,他一年就成為了令尹,也就是楚國的國相。身在權力中心的吳起,來不及逃跑所以只能受戮。
看起來很合理,但魏武侯這樣使用一個軍政雙霸天,把西河治理得民富兵強,連楚國都知道的大人物,就很不合理。
老實說,原因就是先秦史料的亂七八糟。
用比較簡單的說法先破題:真正在魏文侯魏武侯時變法的,不是逃去楚國的吳起。
戰國第一變法,是李悝變法。在先秦史料,甚至到了史記,都有著李悝或許就是李克的記述在。而漢書則認為是不同人。
李克也是子夏的門生,本身是儒家善刑名之法的派別,也有人認為他該算是法家始祖。然而,他的著作全面散失,屬於傳說級別的人物。
史記中,李克是吳起入魏的推薦人,獨門敘述,更早的史料沒有。同時,李克有一個小故事,是關於跟魏文侯討論誰能當國相。整個結構跟後來吳起參選的故事一模沒有兩樣,偏偏跟吳起一樣落選的翟璜,說吳起是他推薦的。
我想說的是,不只李悝李克有混淆的狀況,吳起可能也被混進去了。
很奇怪嗎?李悝李克就算了,吳起的名字也差太多了吧?
問題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姓名,跟漢代的概念是不同的。你以為魏武侯是一個稱呼,其實他的全名就是魏武侯擊。
姓氏來自於賞賜與封地。中綴官位。後名。
事實上就跟日本戰國,織田彈正忠信長是差不多的道理。
這個完整性,只有少數人被記錄下來。比如同時期的衛公孫鞅,後來變成商君鞅。商鞅的例子呈現出,名基本上是不改的,但氏名跟官名會變。
對,沒有姓。
就像剛剛說的,織田信長的全名應該是「織田彈正忠平朝臣信長」。平朝臣才是姓,姓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所以後來簡稱通稱不太會提姓。
同樣的,春秋有姓的,其實只有國君。
戰國姓名的規則我也沒有研究得很透徹,先秦史籍如果不考慮漢代修復的改動,其實常見的稱呼有幾種:
1.敬稱:氏跟身分,比方說魏武侯、孔子。
2.不熟的稱呼:氏跟名,比方說商鞅。
3.熟人的稱呼:外號,比方說仲尼。
說實話,我不認為仲尼是孔丘的表字,那個年代應該沒有表字的概念。會明白寫出孔子字仲尼,老子字伯陽的,都是漢代以後的史料。
吳起其實是衛國左氏人。注意囉,商鞅是衛國公孫,所以他的原名可以冠衛。吳起的原名很可能是左起,所以史家也有一派說法,認為吳起跟左氏傳的成書有關。
吳起有八成的可能是他最後在楚國死掉時候的稱呼。也就是他最後有封地「吳」。
而先秦史料中,我們這三個名字只有李克會被用在對話中,也就是說,李克可能是外號。
事實上,在老子李耳之前,中國沒有李氏。所以李很可能是這個時候新建的封國,像商鞅的商一樣。也可能根本就不是姓氏。
說到這裡,大家也差不多膩了。還是回到說故事吧。
故事的設定大概是這樣的:
李悝這個人在魏文侯底下主持變法,趁著秦國內亂時取下了西河大片的土地。但由於無人可守,李悝就推薦了浪人左起來當他的助手,並且讓出了國相的位置。
不久,魏文侯過世,武侯繼位。魏武侯先後任用田文與公叔痤為相。公叔痤手下有個來自衛國的門客,擔任著侍從。
這個門客本是衛國公孫,先是跟公叔痤表示應該多向李悝學習。等到公叔痤接手國相後,李悝的套路,他們也學得七七八八了,衛國侍從即表示,該取而代之了。遂獻計趕走了李悝。
李悝逃離魏國後,來到楚國,但不敢表明身分,只說自己是魏國西河守起,尋求政治庇護。
楚王任命他為苑守,並且打探魏國消息,才知道離家出走的不是西河守左起,而是魏國變法大師李悝,便不動聲色的將他迎回,任為相國,並賜封邑吳。
簡單來說,我的意思是。衛國出身,去過魯國殺妻求榮的,是左起本人。但在魏國變法,逃往楚國又繼續變,最後被楚國人弄死的,是李悝。
至於小故事中有一個小彩蛋,不知道你看出來沒有?
一個公叔痤的侍從,把李悝的套路學好學滿的衛國公孫,捨他其誰呢?
當然,史料中不是這樣寫的,但同樣是公叔痤僕從,又充滿機智的設定,倒是沒錯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8會員
909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是造成秦國從春秋走來之後不衰,更進一步走向戰國七雄的關鍵。 不過不要說現代人,就連漢代的儒家都靠杯商鞅變法到不行。 多少是把暴秦的罪過算在商鞅頭上了。 儒家靠杯商鞅什麼呢?其實多半是執法嚴苛的問題。 那商鞅究竟變了什麼?他變了很多,多到把整個國家翻過來又翻過去。
時序進入了戰國時代。 秦獻公憑著一己之力中興秦國,雖說壯志未酬身先死,也為他的兒子樹立了良好典範。 秦孝公即位,一心想要跟隨父親的腳步,重現先祖: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時期榮光。 但他也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於是秦孝公發布命令:「只要有人能夠獻上令秦國強大的計策,孤願與之共享秦國。」
春秋時代,各國總是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就是國君底下的卿大夫奪權。 卿大夫並不是單純的「大臣」,事實上,他們就是各國的小諸侯。 試想,周天子養了很多諸侯,但諸侯一開始擁兵自重不甩周天子,開啟了自由自在的春秋時代。 那諸侯底下的小諸侯不會有樣學樣嗎?
晉齊秦楚四國爭霸的模式,被新崛起的吳越打破了。 而晉國更是再次親身示範了:「笨蛋,問題在制度啊。」 吳國崛起的時間,晉秦之間不打架,是因為晉國的公室衰弱,實權掌握在六個卿大夫手裡。 趙、魏、韓、范、智、中行氏。 當吳國狠狠的教訓了楚國一頓,跟越國開戰的時候,晉國的范氏跟中行氏造反了。
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姬姓,也就是跟周王室出自同源,但卻在長江這種蠻荒之地跟楚越這些南蠻子一同生活? 吳國的源起,史記自然也有一套說法,不過可信度欠佳,後世的學者也多提不同考據,這個就不細說了。 春秋時,楚國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當時吳越是楚的屬國。
秦穆公的過世,是春秋時代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在同一年,晉國的襄公也走了。 就像過去一樣,襄公的公子在秦國做為人質,隨著襄公去世,秦國跟晉國的大臣打算再次扶植傀儡晉侯上位。 然而,就在秦國大軍帶著新任的傀儡晉侯進入晉國領土時,晉國人突然擁立了襄公的另一個兒子繼位,並發兵狙擊秦軍。 秦軍大敗……
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是造成秦國從春秋走來之後不衰,更進一步走向戰國七雄的關鍵。 不過不要說現代人,就連漢代的儒家都靠杯商鞅變法到不行。 多少是把暴秦的罪過算在商鞅頭上了。 儒家靠杯商鞅什麼呢?其實多半是執法嚴苛的問題。 那商鞅究竟變了什麼?他變了很多,多到把整個國家翻過來又翻過去。
時序進入了戰國時代。 秦獻公憑著一己之力中興秦國,雖說壯志未酬身先死,也為他的兒子樹立了良好典範。 秦孝公即位,一心想要跟隨父親的腳步,重現先祖: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時期榮光。 但他也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於是秦孝公發布命令:「只要有人能夠獻上令秦國強大的計策,孤願與之共享秦國。」
春秋時代,各國總是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就是國君底下的卿大夫奪權。 卿大夫並不是單純的「大臣」,事實上,他們就是各國的小諸侯。 試想,周天子養了很多諸侯,但諸侯一開始擁兵自重不甩周天子,開啟了自由自在的春秋時代。 那諸侯底下的小諸侯不會有樣學樣嗎?
晉齊秦楚四國爭霸的模式,被新崛起的吳越打破了。 而晉國更是再次親身示範了:「笨蛋,問題在制度啊。」 吳國崛起的時間,晉秦之間不打架,是因為晉國的公室衰弱,實權掌握在六個卿大夫手裡。 趙、魏、韓、范、智、中行氏。 當吳國狠狠的教訓了楚國一頓,跟越國開戰的時候,晉國的范氏跟中行氏造反了。
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姬姓,也就是跟周王室出自同源,但卻在長江這種蠻荒之地跟楚越這些南蠻子一同生活? 吳國的源起,史記自然也有一套說法,不過可信度欠佳,後世的學者也多提不同考據,這個就不細說了。 春秋時,楚國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當時吳越是楚的屬國。
秦穆公的過世,是春秋時代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在同一年,晉國的襄公也走了。 就像過去一樣,襄公的公子在秦國做為人質,隨著襄公去世,秦國跟晉國的大臣打算再次扶植傀儡晉侯上位。 然而,就在秦國大軍帶著新任的傀儡晉侯進入晉國領土時,晉國人突然擁立了襄公的另一個兒子繼位,並發兵狙擊秦軍。 秦軍大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在小東倉河中伏後,趙軍才知道自己與誰打仗,王齕早已不是主帥,現在指揮秦軍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人屠」白起。沿石長城堅守的趙軍立刻斷了與本部的聯繫,此時趙括帶領主力逃至韓王山,等待馳援。 白起又派輕騎做出假象,迷惑屯於故關的趙軍,要將趙軍總指揮逼入死地。趙括來到韓王山,卻發現秦軍旗幟飄揚山頭,連綿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魏雍慶這屆不像湯成紀這屆般競爭激烈,四位小刀爭奪一席刀哥席位,湯成紀他們早早就看出誰是旗哥槍哥,刀哥能選擇的人有限,加上魏雍慶積極爭取,於是他成為了自己這屆儀隊的槍哥代刀官。成為如此重要角色,又在湯成紀這屆傳說屆之後,對於思儀火儀盃賽,自然是心存敬畏及慌恐。不過二〇二一因為疫情緣故取消了賽事,雖然讓
在吳軍《見識》書中第六章職場的盲點與破法,「職業中的帝道、王道與霸道」專文中,作者引用《史記》描述商鞅三次遊說秦孝公過程來闡述「帝道、王道與霸道」不同概念,及執行「信念」後的職場結果。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明天要去帶一個讀書會,要跟國小的孩子說說史記的故事,依據「少年讀史記」第四冊,要討論將軍們與田單復國這兩個單元。 . 先問一個問題~~「戰國四大名將」有誰呢?答案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兩秦兩趙,兩個秦國兩個趙國。有點怪,其他國都不出產「名將」嗎? . 本次單元標題為「將軍們」趙國名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在小東倉河中伏後,趙軍才知道自己與誰打仗,王齕早已不是主帥,現在指揮秦軍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人屠」白起。沿石長城堅守的趙軍立刻斷了與本部的聯繫,此時趙括帶領主力逃至韓王山,等待馳援。 白起又派輕騎做出假象,迷惑屯於故關的趙軍,要將趙軍總指揮逼入死地。趙括來到韓王山,卻發現秦軍旗幟飄揚山頭,連綿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魏雍慶這屆不像湯成紀這屆般競爭激烈,四位小刀爭奪一席刀哥席位,湯成紀他們早早就看出誰是旗哥槍哥,刀哥能選擇的人有限,加上魏雍慶積極爭取,於是他成為了自己這屆儀隊的槍哥代刀官。成為如此重要角色,又在湯成紀這屆傳說屆之後,對於思儀火儀盃賽,自然是心存敬畏及慌恐。不過二〇二一因為疫情緣故取消了賽事,雖然讓
在吳軍《見識》書中第六章職場的盲點與破法,「職業中的帝道、王道與霸道」專文中,作者引用《史記》描述商鞅三次遊說秦孝公過程來闡述「帝道、王道與霸道」不同概念,及執行「信念」後的職場結果。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明天要去帶一個讀書會,要跟國小的孩子說說史記的故事,依據「少年讀史記」第四冊,要討論將軍們與田單復國這兩個單元。 . 先問一個問題~~「戰國四大名將」有誰呢?答案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兩秦兩趙,兩個秦國兩個趙國。有點怪,其他國都不出產「名將」嗎? . 本次單元標題為「將軍們」趙國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