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應該國小就會學過,趙武靈王是也。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君侯過沒幾年就死了。由於兒子年紀小,他的弟弟就跑出來攝政。跟秦國的兄終弟及不同,趙國這時候還是沿用著前一任國君的年號。攝政的弟弟並沒有即位成公侯,但也沒有等姪兒年長就讓他繼位。一直等到過世,原本的開國君侯之子才上任。
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國就跟老夥伴魏國有爭執了。
但是趙國一直輸。魏國大將龐涓還一度打到趙國首都邯鄲,還好他的師兄孫臏發明了圍魏救趙。
戰國初期,小趙不要說什麼七雄了,根本就是沒人放在眼裡的蠻荒之地。要不是自己挑釁魏國,我大魏恐怕也懶得理他呢。
到了趙肅侯的時代,就開始力圖振作。肅侯不再找大魏的碴,找找那個現在還有點領地的小晉麻煩總可以吧。
趙韓聯手併吞晉的領地,徹底讓晉國退出了舞台。
不久,戰國各君侯開始紛紛稱王,肅侯覺得師出有名,就又跑去招惹魏國。但還是打不贏人家……大家都稱王了你還在那邊想奉天子之名討賊?
不聰明。
退回北方的趙肅侯,就開始下令建築長城。有一半其實是怕魏國打過來用的。有沒有長城其實是外族建來抵禦中原壞人的八卦?
長城蓋呀蓋,趙肅侯就掛了。他的兒子,就是趙武靈王了。
當然一開始還是個侯,而且是個小猴兒。不能親政,對大家沒什麼威脅性,在卿大夫們的主持下,三晉終於恢復了友好關係。
因為那正是縱橫家張儀在國際舞台上張牙舞爪的時代。比起其他各個跟自己差不多強勢的大國,魏國自然更願意跟這兩個「世交」小國恢復關係。
多一個朋友,多一分力量。
接下來,魏國就先來個五國稱王大會,緊接著五國伐秦了。
秦國派出樗里疾應戰,在函谷關擊敗聯軍。
趙武靈王這時候年輕氣盛,領悟到依靠魏國作威作福,是不切實際的。於是取消了王號,並且展開趙國專屬的富國強兵計畫。
當時的風氣,第一步就是先富國。不過趙國土地有夠爛,富國富了十年也一般般,武靈王就把主意打到旁邊的中山國頭上。
一出兵,就吃了個土。
武靈王這次真的生氣了,人家十年生聚當霸主,我十年富國卻吃土。
老子要強兵,而且還要全民皆兵!
那時候,中原諸國對趙國的興趣可說是一般般。但窮人還有人更窮。北狄對趙國可是有興趣的不得了。
還好武靈王的老爸有先開始蓋北長城,遠距離射箭什麼的還能擋上一陣。近距離交鋒,那個兵敗如山倒的程度只有比跟中原諸國交手更甚。
既然中原派的富國強兵術不適用,那咱們破罐子破摔,讓他們看看野蠻的驕傲!
武靈王就此開始了全國胡服,廢棄中原禮俗,並學習蠻族作戰方式的改革。
改革需要時間,同時武靈王也繼續加強修築父親留下的長城。一年後,趙軍再次出征,很是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
武靈王的野心也盡現。
除了二度攻打中山國,趙國也同時攻擊了北狄,志在收降。這些小野人部落,根本就是現成的兵力,為何不取?
擄掠中山,收服北狄的基本國策,持續了多年。中山國一直到武靈王的兒子繼位後,才徹底被消滅。但整個北方的領土,那可是大大拓展。
趙國的軍武實力,也讓中原諸國震驚了。
這裡特地拉一個外篇說趙國的崛起,是因為當武靈王進行改革,並進攻中山的時候,他也沒有忽略當時最重要的縱橫戰略。
趙國收到了秦武王意外駕崩的消息,讓武靈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趙國,本是嬴姓趙氏,與秦國系出同源。武靈王打算弄一個比秦國公子們更有資格繼承秦國王位的人回去。
這個人,輩分上算是秦武王的兄弟。按秦國的習俗,他更適合接任秦王。只要武靈王幫助這個人爭奪到秦國王位,以後有很多事情,都會方便許多。
趙武靈王的生平來說,他其實曾經信任過歷史與長輩的教訓。但那並未給他帶來成功。反而是靠他自己的點子,讓國家真正強盛起來。所以他恐怕也忽略了,過去嬴姓趙氏早就不知道送了多少人進秦。而秦國也不知道幫助了晉國爭奪了多少次王位。
但結果都沒討到什麼好。
武靈王更不會想到,這個他一手扶植起來的秦王,將會為整個趙國帶來最毀滅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