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記錄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單增嘉措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戴斯蒙.屠圖,相約於達賴喇嘛流亡時的住所-印度達蘭薩拉,進行為期一週的訪談紀錄。他們就像尋常好久不見的故友,各自在世界的一端,認真過著自己的生活,終於到了可以見面的時候,開心讓身體的病痛瞬間昇華,對摯友有著太多想說的話,難以言盡之處,就用深深的擁抱、心照不宣的暢笑來傳達。同樣對生命苦難、政治迫害與人生跌宕有著深刻思考與體認的兩個人,打破宗教信仰的差異,跨越國家種族的藩籬,透過一連串深入肺腑的對話,向人們分享如何從意念出發穿越苦痛,獲得喜悅的智慧。
一切美好都伴隨著痛苦
世界上每個偉大的母親,都必須歷經生產分娩的巨大痛苦(有人形容生產痛像被卡車輾過),要忍受這種光想像就讓人頭皮發麻、退避三舍的痛,靠的除了強悍的意志力,最根本的還是對於即將見面的孩子,那份滿腔熱情的期待。
據有生產經驗的朋友提起,當孩子順利出生、嚎啕大哭,趴在母親胸前的那瞬間,前一刻所有深陷地獄的陣痛惡夢與絕望感瞬間煙消雲散,此時產房內嬰兒的哭聲幻化成激勵人心的交響樂,母親像打了勝仗的大將軍居功厥偉,雖然這是場從頭到尾孤軍奮戰的戰役,喔不!也許孩子也算是在腹中強力助攻的戰友?
總而言之,在享受迎接新生命的美好之前,伴隨著的是逃避不了的深切痛苦。雖說一切美好都伴隨著痛苦,但一切痛苦卻未必伴隨著美好? 其中差別何在? 我認為根源在於”愛和希望”! 一個母親對孩子充滿愛和希望,因此分娩之痛可以昇華成喜獲麟兒的美好;一個運動員對於體育競技充滿愛和希望,因此負重訓練的苦痛,可以昇華為自我突破的美好;一個作家對創作充滿愛和希望,因此孤獨筆耕的煎熬,可以昇華為完成不朽之作的美好。但相反地,沒有愛和希望,那麼母親的生產之痛、運動員的負重訓練、作家的筆耕煎熬,都像置身在不見盡頭的痛苦黑洞中看不見光,這樣的痛苦,真的就是紮紮實實不摻雜美好成分的痛苦了!
每一位傑出職人 都要經過千錘百鍊的試煉
村上春樹將寫作視為一份專門的職業,透過健康的生活作息、合宜的飲食管理、規律的慢跑運動與每日提筆寫作的堅持,從作品推出的質量體現寫作職人的專業與精神。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早年在京都一家陶瓷公司上班,當時正好碰上韓戰結束的經濟低潮,在堅定的決心與咬牙刻苦的堅持下,稻盛和夫不惜將家當搬進研究室,不分晝夜徹底地埋首投入研發,最終造就現今銷售額超過1.4兆日圓的跨國科技公司-京瓷。
每一位在專業領域上特別出眾的職人,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試煉,以無盡的汗水,燃燒能量、緩步向前。也許鍛造出成功職人的心法無他,身為作家,就是不斷地寫;身為棒球員,就是不斷地擊球揮棒;身為歌手,就是不斷地唱,只有不間斷地持續累積,成功的大門才有機會為你開啟。
我們不想孤單 卻常把自己鎖起來
常常,我們獨處時並不覺得孤單,卻在身旁有人的時候感到寂寞。人可以在獨處時感到喜悅,寂寞時則無法。
你可曾有過這樣的感受? 『孤單 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 是一群人的孤單』,這是歌曲”葉子”的歌詞,已故歌手阿桑帶著滄桑冷靜的嗓音緩緩唱著,讓每一顆在人群中感到寂寞的心,有一個被理解的棲息地可以短暫降落。
有家人同在的家,有時也讓人感到寂寞,同一個屋簷下,每個人為扮演社會化的角色投入太多心力,父母忙於生意,疲於應付工作上各種棘手的人事物;小孩忙於學業,在升學壓力與課業競爭下,勉力地在夾縫中求生。當每個人從混亂奔忙的世界回到家,殊途同歸的一家人就只剩吃飯、睡覺、打豆豆(?),等到隔天太陽升起,日復一日。那樣的寂寞,是我們一起坐著吃飯,關心電視新聞報導的各種社會亂象,爸媽卻不知道我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好事壞事,我也不清楚爸媽在工作上是否遇見了什麼好人壞人。但在偶爾感覺寂寞的家庭中,還是能好好地長大,因為無聲的語言裡有愛、有陪伴的滋養。
已進入耄耋之年的達賴喇嘛-單增嘉措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戴斯蒙.屠圖,意識到這一次的見面也許是此生最後一次,一週的團聚訪談結束,他們帶著喜悅又五味雜陳的心情好好向對方道別。
最後一次相遇,他們談的是喜悅,如果是你,會準備談些什麼呢?
《最後一次相遇 我們只談喜悅》
作者-達賴喇嘛/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譯者-韓絜光
出版者-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6月28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2017年11月15日第一版第六次印行
ISBN-978-986-398-255-5(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