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當前,跟西藏上師學習直面傷痛

苦難當前,跟西藏上師學習直面傷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2024伊始,日本就發生了兩件令人心痛的災難。同時,新聞天天追蹤的,或非洲一隅沒有報導過的戰爭,正天天上演。即使活於安穩和平之地,無以名狀之痛亦存在於我們心裏。

我常記起在大學通識修過佛學與人生課程時,陶國璋老師談及「五蘊熾盛苦 」生起的人生七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與所愛之人事分離)、怨憎會(心生憤怒)、求不得

縱使年輕得未需面對前四者,我們也較少機會面對死人塌樓之天災人禍,但但求不得、愛別離,應該是每個人或大或小有過的傷口。尤其是,我們無力改變狀況,只能任由心如刀割。

我們來看藏傳佛教的上師——索甲仁波切,如何談痛苦。他在論哀傷時,是以陪伴臨終者為切入點,但我覺得當中觀點,也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生各種傷痛。

1. 承認痛苦,接受自己有軟弱的一面。 「不管你做甚麼,都不要逃避你的痛苦;接受痛苦,保持脆弱。」

2. 直面哀傷,不藏於心。 「悲傷是需要關注才能治癒的傷口... ...沒有表達出來的悲傷,才會是永遠持續的悲傷。」

3. 沒有不會淡的疤,沒有不會好的傷。 「當你傷心時,要有勇氣對自己說:『不管我 正在經歷甚麼感覺,它們都會過去的;即使它們回來,也不能持久。』」

4. 轉化悲痛,關懷他人。 「憂傷是慈悲的花園。如果你受苦,你就可以知道別人受苦的情形;如果你是在幫助別人,受苦可以讓你體諒他人,產生慈悲心。」

寫這個題材,腦內自然奏起蘇打綠的歌:

沒有不會謝的花,
沒有不會退的浪,
沒有不會暗的光... ...

讀《西藏生死書》,我會想:
沒有不會開花的春天,
沒有不會拍岸的海潮,
沒有不會日出的白晝。

願各遇難者安息,在生的人得安慰。願面對苦難的眾生,都找到離苦得樂之路。

歡迎追蹤:

陳星晴Facebook

陳星晴Instagram

avatar-img
陳星晴老師-教育斜棟人生
21會員
115內容數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升官發達死老婆自古以來是每個男兒的夢想,自隋代科舉制度設立以來,莘莘學子就捲入這場考試遊戲,愈玩演瘋狂。我們來看看清代《儒林外史》曾記述的兩個故事。
她是長春藤成員——羅格斯大學第一屆女性學生。於70年代以黑人女性身份入大學,到底會聽到幾多守舊的說話,看到幾多輕蔑的目光?及後在演員路上打拼,漂亮的臉蛋與好嗓音沒有令她一帆風順。倒是曾有導演在看到她後大喊:「天啊!一個黑人女主角!我該怎麼辦?」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升官發達死老婆自古以來是每個男兒的夢想,自隋代科舉制度設立以來,莘莘學子就捲入這場考試遊戲,愈玩演瘋狂。我們來看看清代《儒林外史》曾記述的兩個故事。
她是長春藤成員——羅格斯大學第一屆女性學生。於70年代以黑人女性身份入大學,到底會聽到幾多守舊的說話,看到幾多輕蔑的目光?及後在演員路上打拼,漂亮的臉蛋與好嗓音沒有令她一帆風順。倒是曾有導演在看到她後大喊:「天啊!一個黑人女主角!我該怎麼辦?」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