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閱讀排組01:為什麼我們要閱讀?

Photo by L'odyssée Belle on Unsplash
Photo by L'odyssée Belle on Unsplash
第一篇閱讀排組。就從「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開始談起吧!也歡迎閱讀過後的你,不吝留言哦。^_^

Mortimer J. Adler,《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本書首次出版於1940年,主要作者Adler本身是一位知名的學者與教育家,同時也是某一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Adler從小就是個嗜讀者(五歲就開始讀柏拉圖的著作),閱讀可說是他一生的精神食糧。有趣的是,因為拒上體育課而沒拿到學士文憑的他,最後靠著扎實的自學功夫在原校任教,最後還拿到了博士學位。
Adler書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動機在再版〈自序〉裡說得很清楚,他觀察到這本書自出版後三十年來,雖然在「閱讀」的許多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識字的人變多了、出版品的種類也變得多元),但是有些根本性的問題仍舊沒有改變。
例如美國當時最大的閱讀問題在於,閱讀方法太強調速讀、速效;教育體系雖然開始重視閱讀技巧與閱讀理解的重要性,但是「指導閱讀的層次」卻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水準上;此外,學校教育缺乏指導學生不同閱讀技巧的正式訓練(包含課程與指導者),Adler甚至引James Mursell教授發表的文章指出:這是學校教育的失敗,使得一個人「就算進了大學,他的閱讀能力仍舊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程度」
因此,Adler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首章就表明: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書的人。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這本書實在該成為每個愛書人必須精讀的好書!在此無法做太詳盡的全書介紹,希望愛書的您能買或借來閱讀。在此只能引出幾個書中重要觀念做分享:

閱讀愈主動,效果愈好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Adler認為,現代的媒體傳達太過氾濫的二手資訊,讓受眾習慣於被動接收而不用主動思考,甚至是「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現得宜」。這種被動的閱讀往往帶來無效的閱讀。Adler期許讀者,必須為了增進理解力而主動閱讀,但首先要先慎選閱讀材料,其次必須自我提升閱讀能力。他說:
「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我們會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有兩種狀況:
第一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對一本書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竿」,寫書時一定要用可讀的形式來傳達他有、而讀者無的洞見。
其次,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雖然不能說全盤了解,但總是要達到與作者相當的程度。一旦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溝通。」
Adler的意思很明白。身為讀者,請慎選書籍;想要讀懂一本好書,同時也請增進自己。我們把Adler這個觀點換個角度想,身為作者,現在出版的管道很多,想要出書變得容易,但要寫出一本真正能影響人、感動人的書,更需要自我提升、不斷充實。

閱讀的目標,決定閱讀的方式
一般人閱讀常帶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有些讀者純粹為了休閒而讀,有些則會使用工具書來解決問題。Adler認為,閱讀目標的不同,會決定讀者用什麼方式閱讀,同時會影響你在認知上的涉入程度與投入多少理解能力。因此,閱讀會有層次之分,可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其中,「主題閱讀」,是指帶著問題意識進行閱讀,就像我們做一個研究會帶著問題意識去深入鑽研。這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是認知上的涉入程度最高、投入多大理解能力的閱讀,同時也是最不輕鬆的閱讀。
看到「高層次」一詞,讀者可千萬別誤會,以為這意思是指高層次的閱讀就比較「上流」嗎?並不是的。事實上,層次沒有好壞,只有難度的問題。換言之,你想讀什麼都可以,但怎麼讀,讀到了什麼,會因人而異。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閱讀、提升閱讀理解力的原因。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甚至花了一章的篇幅談論如何閱讀不同類型的讀物,包括:想像文學、故事書、戲劇、詩歌、歷史、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類讀物。我也特別推薦平時有書寫書評習慣的讀者,不妨閱讀〈公正的評斷一本書〉一篇,下面這段文字格外發人深省!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或許你不這麼認為,因為作者一路說個不停,你卻無話可說。如果你這麼想,你就是並不了解作為一個讀者的義務:你也並沒有掌握住自己的機會!」

錢穆,《學籥》

搜自網路圖片
提到讀書之道,不能不提到錢穆先生的《學籥》。
錢穆先生撰寫本書的動機在於:「每一時代的學者,必有許多對後學指示讀書門徑和指導讀書方法的話。循此推尋,不僅使我們可以知道許多學術上的門徑和方法,而且各時代學術的精神、路向和風氣之不同,亦可藉此窺見。」
讀者千萬別看到「學術」就倒彈哦。書中介紹多位歷史上重要儒者其學其問之道,不僅篇篇讀來有意思,細讀後、古今對照下更是發人深省。其中,我對錢穆先生寫朱子的讀書法特別喜愛。
如果我們上搜尋引擎打上「朱子讀書法」五個字,會發現直到今天,這套有系統的讀書之道仍被許多人奉為讀書的借鏡。
宋明理學家主張博文、格物窮理,當然也教人讀書,然而正如錢穆先生在《朱子學提綱》中提到:「但在理學家中,正式明白主張教人讀書,卻只有朱子一人。」因此後人將朱子談論讀書之道,匯集成《朱子讀書法》,坊間也有多本談論朱子讀書法的書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閱讀。
回到《學籥》一書,書中提及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朱子讀書法」如下:

讀書是涵養,是實踐
朱子認為讀書,是一種心地工夫。換言之,「讀書」即是一種涵養,也是一種實踐,是修養心性的最高境界。所以人不能不讀書,因為那就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
朱子重視讀書的態度。什麼態度?就是要「虛心以求其義,不要執己見」。他說:
「看書不可將己見硬參入去,隨他本文正意看,依本子識得文義分明。……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著。且放一邊,且更讀,以來新見。如去了蝕水,然後清者出。」
換言之,當我們看書時,一本書就彷彿為我們開啟了一位作者的生命視窗,讀者必須透過精讀以「通作者之意」,才能算是真正地理解。如果局限於有限的視角與經驗而略讀一二,是很難深入理解,更難以獲得領會。所以朱子要我們讀書時一定要虛心、要專意地讀。

讀書要深入,要熟讀
朱子舉出當時讀書人的幾種不良習性:
「近來學者,有一種則捨去冊子,卻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見道理。又一種則一向泛濫,不知歸著處。此皆非知學者。須要熟看熟思,久久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而所謂統要者自在其中。」
時至今日,朱子說的這兩種人,我們是否並不陌生呢?
朱子還認為讀書人應該遵守三個讀書綱領:
「看文字,少看熟讀,一也。不要鑽研立說,但要反覆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
尤其一本好書更需要熟讀、熟思。
「讀書,須是看著他縫罅處,方尋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縫罅,無由入得。看見縫罅時,脈絡自開。」

讀書不在做業績,忌躁急
許多人會記錄一年的閱讀量,甚至以一年超過百本為目標。但閱讀朱子讀書法後,會發現書中最常出現的幾個字就是「讀書不可貪多」,否則只求讀書量,卻不求讀書質,那麼「今之學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朱子說:
「讀書,只恁逐段仔細看,積累去,則一生讀多少書!若務貪多,則反不曾讀得。」
「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尤其以下這幾句我極為讚賞:
「學者所患,在於輕浮。不沉著痛快。」
「讀書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
「切不可容易躁急,厭常喜新,專揀一等難理會無形影底言語,暗中想像,杜撰穿鑿,枉用心神,空費目力。」

善用比喻論讀書
讀過朱子的讀書法後,深深覺得朱子實在是個很活潑的人兒(笑~),因為他極會善用比喻來說一件事。請看看下面幾則對閱讀者態度的比喻,便可知一二:
「看文字如捉賊,須知道盜發處,自一文以上贓罪情節,都要勘出。若只描摸箇大綱,縱使知道此人是賊,卻不知何處做賊。」
「看文字,須是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得。」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沒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閑看過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曉處,須下死工夫,直要見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看文字,須大段著精彩看。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卻;看注時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須這一段透了,方看後板。」

總結

這次介紹的兩本書雖是一中一西,但都在提醒愛書人:
  1.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修養之道;閱讀是一種可以進步的能力,需要不斷努力的自我提升。
  2. 閱讀不求速效,不是為了達到表面效果而讀;閱讀者要虛心,不自以為是。
  3. 不要只跟著排行榜讀新書,要找到對自己來說值得珍藏的好書,然後反覆的、持續的深度閱讀。
謝謝你耐心閱讀這篇長文,也希望你喜歡閱讀排組這個專題。歡迎追蹤誰說編輯不讀書,讓我們一同優游在書香世界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