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標題:這篇文章送給6年前的合作夥伴,我們曾經一起努力經營一個「讓阿嬤也能懂醫療資訊」的計畫,但最後因為「現實」不歡而散。
「抱歉,那時候的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跟你解釋,我必須存爸媽『未來』的生病費用」
出社會第一年,我剛退伍,那時候存款不到3萬,還欠了醫院簽約金10萬、每月的就學貸款,更別提每個月必須要給「一打二」爸媽的孝親費。
我與合夥人,我們那時候有個很好的創業點子,有很遠大的理想,磨著磨著終於走到了要有「資本」才能開公司的時候了。
「我知道你的家境,錢的事情我來就好。」當合夥人、身邊的夥伴這樣說的時候我真的感到安心。
直到他知道了藥師的月薪,不是一般的22K、30K。
*
「你出20萬就好,剩下的我來」我突然不知道怎麼回答,月薪高,不代表我能運用的錢多。我的錢,其實不是我的錢。
可能太菜,可能不懂待人處事。那時候的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解釋,只能支支吾吾的回答:「但我有一部份要給爸媽、一部份要繳貸款、租房子...。」
於是他拿出計算機,「來!你說說!你房租多少?給爸媽多少?你貸款繳多少?」然後按下計算機上的等於,彷彿我不懂數學似的:「你看!你還剩很多錢啊」
「我都為了你低聲下氣地跟我爸借錢了!你沒錢怎麼不去跟你爸借!」他怒氣沖沖的說。
都走到這裡了,最後當然不歡而散。6年來的我體驗了很多、看了更多,也累積了那時候從沒有過的體悟。我花了點存款幫爸媽買了「更好的保險」、規劃自己的「緊急預備金」、學會了「等贊助商到來再開公司」的道理,當然也懂了待人處事。
現在的我會想要這麼回答:抱歉,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如何跟你解釋「我必須存爸媽『未來』的生病費用」。我爸是工人,我媽是清潔阿姨,我是家裡唯一一個存錢的希望。如果我們沒資本開公司,那能不能先繼續「最小可行」之計畫,等到贊助商確定了再開公司,好嗎?
當我爸媽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當爸媽其中一個人生病,我的錢就不會是我的錢。你知道嗎?就算開了公司,不管天塌下來我還是得回家救我自己的家人,這樣的公司我很害怕無法負起責任。
我沒有兄弟姊妹,我沒有結婚基金,也沒打算存給自己退休金。當照顧父母與工作只能二選一,我就沒辦法花錢開公司。更別說我的家人有辦法借我錢了。
夥伴,你說的對,這樣的我沒辦法經營一家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