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信檔案,是病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先前為了做作品,加入了臉書上許多老照片社團,希望能挖到一些寶,久而久之就是純粹為了看老照片而越加越多這種性質的社團。
我發現,其中有幾個社團都有某位收藏家頻繁地發文,估計是媒體人出身的關係,他擅於包裝自己的立場,以文史專家、老照片收藏者的姿態遊走於這些社團之間。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於臺北城到Taihoku的發展,他沒有先大聲疾呼某種立場,而是細緻地從建築史、城市史談起,秀出老照片,再慢慢地帶出他的批判方向,他認為日本殖民政府拆除清國的官署也是同「破壞古蹟」差不多的行徑,並且還蓋了不怎麼樣的和洋式建築:
「事實上,日本殖民政府蓋的半洋式的建築物登不上世界建築史的名録......殖民政府逐步讓台北府城消失的『台北市區改正計劃』本質上是『台北市區改錯計劃』」
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想說的話了,不過這也讓我好奇他為什麼會採取這種方式,為什麼不以直接的姿態表明立場?在網路考古後,才發現他採取的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戰,因為直到數年前,他還一方面發表文章、寫書批判獨派的立場;一方面用收購來的老照片作為佐證,不過種方式也容易招致直接的批評,當年他的《臺灣人論》中對台灣人採取性格分析入手,對台灣人的悲劇史打上「騎牆派」的標籤,使新黨支持者在攻擊獨派時如獲至寶,如今卻已經隨著統派人口的凋零而被棄如敝屣,於是轉而採取從細處入手,以更加隱晦的方式進行某種翻案運動,從1990年代開始的《臺灣人論》到近年對台灣史提出「真相」,不論是明顯或是隱晦的姿態,他始終是在說「我比你更接近真相」。
這就點出一個問題,究竟掌握檔案能不能等於接近真相?或者說,在面對殖民與後殖民的問題時,單從檔案組成的「歷史脈絡」來談是不是就能一錘定音?
如果從當代藝術的角度來看,當藝術家談論殖民時,通常不會直接走進歷史之中,而是在「後歷史」的視角裡處理種種問題,打散檔案與記憶的連結(可靠的檔案經常被用來證明不可靠的記憶),用並置、穿插、同步等手法在觀眾眼皮底下混淆兩者的分際。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想到2018台北雙年展,儘管此次的雙年展是以「後自然」為題,但在許多作品中,更可以看到「後歷史」、「後人類世」的面向,比如在區秀詒的作品《椰林、檳城艷與情報員的生死戀情:一次放送計畫》,該件作品是劇場演出《南洋情報交換所》的後續篇章,藝術家以日本帝國的馬政史與南進政策為敘事主軸,再現日治時期的帝國治理,日本從西方引進阿拉伯馬的本土培育經驗也隨著殖民步伐移植到台灣,為了南進的戰爭準備,必須以適應熱帶氣候為目標育種。藝術家也透過描繪「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南方館的配置與展示台北植物園的平面圖,試圖告訴觀眾,在更廣泛的政治地理空間上台灣也被「南洋化」,南方館的仿真橡膠林與台北植物園溫室中真的橡膠樹就是帝國具現化的南方想像(當然還有同為非原生種的棕櫚樹)。除此之外,也有虛構的書信描述向南方移動的日本人的個人史,同馬政、南進連結在一起,藝術家的作品中有虛有實,對歷史的處理態度反而不是一絲不苟地追求某種「真相」,但就是因為如此反而更接近真實,觀眾在展場中可以感受、思索殖民史與帝國對地理空間的統治與動員。
回到前段的疑問,答案呼之欲出,檔案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佐證史觀,因為檔案是死的,是權力的產物,單獨從歷史脈絡得證的正義也可能代表純粹的暴力,如同古老的哭牆與複雜的聯合國大會決議並不能作為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的託辭,同樣的當我們在談到台灣與清國、日本之間的殖民史關係時,實證主義地談論老照片、檔案、建築史、城市史,無論多麼細緻,都是以唯檔案論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畢竟任何歷史脈絡的證據鏈都是被堆疊起來的。高舉檔案作為掌握真理的證據,實際上就是檔案病(Achive Fever)的症狀:
「我們若忘了檔案的本身是技術性的儲存(因此是一種義肢增補物),而直接將檔案與自然或原初(或記憶)連結在一起,則會帶來暴力,因為對過去的繼承將被特定身分或民族所壟斷。」(李鴻瓊,2013)
台北市區改正計劃地圖
    avatar-img
    11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賤民永遠面臨的毀滅陰影使他渴望生命、渴望存在,存在於這個殘酷、無意義的、荒謬的,然而又如此美麗的現世」——吳叡人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不朽的青春》、《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台灣精神這回事?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賤民永遠面臨的毀滅陰影使他渴望生命、渴望存在,存在於這個殘酷、無意義的、荒謬的,然而又如此美麗的現世」——吳叡人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不朽的青春》、《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台灣精神這回事?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北市文化局於本週二(25)上網公告了6月26日大安區「濟南路 3 段 50 號」文化資產價值案之文審會紀錄,當日結論為登錄歷史建築,此為本案第四次登錄為歷史建築。此前共歷經五度提送文審會、三度登錄歷史建築、三度經法院判決撤銷。然而,細看其快八百字之登錄理由,筆者認為後續華南銀行還會再向北
    Thumbnail
      感謝董俊仁學長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與孫啟榕學長及陳德君校長一同分享對文化資產保存的經驗與看法,也感謝張欽鵬主任會前與會中的熱心協助,很高興今天與一群關心文化資產的朋友在雨中度過了熱情的上午。以下簡單概述分享的重點: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共計113條的條文中,最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屏東縣舊寮國小被廢校的事件,作者提到投機商人正在摧毀臺灣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提及了對臺鐵老舊房舍的觀點,認為應該保留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文章內容豐富,針對教育和文化議題提出不同見解。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北市文化局於本週二(25)上網公告了6月26日大安區「濟南路 3 段 50 號」文化資產價值案之文審會紀錄,當日結論為登錄歷史建築,此為本案第四次登錄為歷史建築。此前共歷經五度提送文審會、三度登錄歷史建築、三度經法院判決撤銷。然而,細看其快八百字之登錄理由,筆者認為後續華南銀行還會再向北
    Thumbnail
      感謝董俊仁學長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與孫啟榕學長及陳德君校長一同分享對文化資產保存的經驗與看法,也感謝張欽鵬主任會前與會中的熱心協助,很高興今天與一群關心文化資產的朋友在雨中度過了熱情的上午。以下簡單概述分享的重點: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共計113條的條文中,最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屏東縣舊寮國小被廢校的事件,作者提到投機商人正在摧毀臺灣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提及了對臺鐵老舊房舍的觀點,認為應該保留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文章內容豐富,針對教育和文化議題提出不同見解。
    關於台海危機,每個台灣人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我這輩人(30歲上下)經歷過太陽花,對中共或是國民黨的厭惡大多都溢於言表,但是每當想到『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之後會發生什麼,想像就會在此中斷,我們雖然很熟悉被『殖民』後的下場,歷史課本裡都有寫,但是畢竟出生於承平時代,沒有經歷過國家動盪,實在難以將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