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大一週會反思心得-太空科學大進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幸能因為這次疫情缺時數而看了這場大一週會的演講。開頭對於科學的哉問,對於我們台灣普遍對知識熱情缺乏的哉問,都是值得去思考的東西,以下就來講講我思考了甚麼東西。他認為台灣最缺乏的東西就是「科學」。
  在這個週會當中,孫維新館長帶我們看了很多東西,在講完科學的哉問後,他就帶我們看向了星空,說了一些關於星空帶給我們甚麼,帶給科學甚麼,接著就看向了科技鬼才-馬斯克,他有很多夢想,於是用了這些夢想遊說資方給予資金,生了很多公司,比如電動汽車、太陽能、超高速鐵路、太空科技不等,最後則是示範關於水跟大氣壓力的科普小實驗。
  對此我覺得,基本上望向星空的時候,就是我們人類,或是說我們這個文明所能感知的、觸及的一切,我們對於各種世界的一切我們都想知道,於是在當前有極限的感知能力當中,去突破我們的科技能力,以求得更多能感知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初始的原動力,該是說是人類初始的原動力嗎,還是做為一個能感知物體的思考體最初始的動力呢?我也不知道,這可能是行為學的範疇。但這種感動就是一個思考體窮極一生所能達成的最大貢獻吧?
  所以這就衍生了一個對於科學或是科技進步的問題,甚麼是科學或是科學的進步?基本上就解答了,他是一種增加了我們能感受到東西的能力,比如太空科技,我們能感知到或是到達到火星,能親自到現場感知到不同星球,不管是視覺還是觸覺還是聽覺甚麼的,這頗奇妙的,原來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我們的感受。
  所以這就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為甚麼台灣普遍對知識缺乏熱情?這好像就是老生常談,基本上大家都有討論過,就是僵化的體制教育,教導我們只能有一個目的,就是讀書考試求功名利祿,所以在教學上也是強調用,能不能賺錢,怎麼說,這個求取個人最大能享受的東西就被限制在某些特定的東西,基本上就被綁住了,沒有辦法再追求其他東西了。甚至這東西本身也不是他自己想追求的東西,於是就被限制了,我想開頭孫館長說台灣學生抗壓性不足也是如此,童年都一直被摧殘不能做其他東西了,家裡環境又一直叫學生讀書考試求功名,而不是陪伴著看待這個世界,追求著自己在世界上想做的事情,也難怪會抗壓性不足了,但孫館長好像沒看到這件事情。
  我想這也是為甚麼在這個學校活的那麼痛苦的原因吧,其實不管是對於科學科技的熱情,連對於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文化層面的東西,中央大學的學生比起其他大學是更為疏離,怪不得我找不到可以共事的捧由們,孤老著度過這個大學生活。
    avatar-img
    3會員
    57內容數
    2020上天透過武漢肺炎降罪給人類,希望藉由祭拜祈求地官大帝赦免人類的罪,也同時赦免還留在基隆的老大公、好兄弟們生前的罪孽,以超度祂們殘留在人世間的苦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澤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早起來,發現自己的夢如實呈現一直以來的焦慮,而且現下持續陷入著。便想趁著夢還沒忘記之前,趕緊把它紀錄下來。   夢是這樣子的,我好像回到上個參加的那個廟會,回到那個團體,但是參加不同的廟會,廟會到一半大家不知道為甚麼,要起轎是不是,然後就坐到遊樂玩具當中玩俄羅斯方塊,但我好像都是被動者,被動著
    2021年5月19號我國病例數概況 (引自https://infogram.com/--1h8j4xgy7x1d6mv)     自5/15疫情爆發以來,人心惶惶,對於疾病傳染的恐懼日漸上升,都加緊了防止COVID-19的傳染的措施,譬如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盡量少出門與人接觸等等。中央大學附近的店家也
      在四月二十四這日回到旗津,參加臨水宮的繞境,是緣於農曆一月十五疫情關係延期,延滯此時才復辦。而我這次幫忙的是家附近的廟-紫菱殿。   剛回到旗津,此時晚間九點,發現很多廟都開始進行準備動作,比如設立香案阿,架設色系偏紅的帆布棚子,還有轎子等等,整個都是為了明日做準備。   感覺比較特殊的是不同以
    此文章於2019年8月20日發布在臉書網誌,因為網誌關了所以放到這。   昨日在林園參加完導覽後,便前往小時候曾住過一陣子的爺爺家:汕尾大陳新村。在裡面的人依舊是像以前認識的那樣活動熱絡,有事沒事聚在一起打麻將,聊聊天甚麼的。還被他們說我變很多,現在講話非常的沉穩,小時候皮到不行XD。   下午便是
    2019年4月3日臉書網誌發布,因網誌功能關閉我把他轉到這來重發。   昨天傍晚,看完醫生後我步行到中壢夜市想找點東西吃吃,於是晃了晃附近的攤販,左顧右看得發現這邊很多攤販都還沒有開,但當下肚子左上方處的胃酸滾熱的驅動著我必須馬上尋找食物。   瞻前顧後,我還是選擇自己常吃的那家中東特色料理
    此文章2019年3月23日發布於臉書網誌,由於網誌功能關閉,故轉移至此。 棺材    一個青年獨自窩在一個房間,他很想邀請別人到家裏頭坐坐,但房間卻髒亂不堪,並擁有惡臭,怕別人看到這部分東西時會更討厭他,於是不邀請人到他房間,也拒絕所有想到家裡頭看看的請求。   最近看到了一個實驗影片,是一個人關
      今早起來,發現自己的夢如實呈現一直以來的焦慮,而且現下持續陷入著。便想趁著夢還沒忘記之前,趕緊把它紀錄下來。   夢是這樣子的,我好像回到上個參加的那個廟會,回到那個團體,但是參加不同的廟會,廟會到一半大家不知道為甚麼,要起轎是不是,然後就坐到遊樂玩具當中玩俄羅斯方塊,但我好像都是被動者,被動著
    2021年5月19號我國病例數概況 (引自https://infogram.com/--1h8j4xgy7x1d6mv)     自5/15疫情爆發以來,人心惶惶,對於疾病傳染的恐懼日漸上升,都加緊了防止COVID-19的傳染的措施,譬如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盡量少出門與人接觸等等。中央大學附近的店家也
      在四月二十四這日回到旗津,參加臨水宮的繞境,是緣於農曆一月十五疫情關係延期,延滯此時才復辦。而我這次幫忙的是家附近的廟-紫菱殿。   剛回到旗津,此時晚間九點,發現很多廟都開始進行準備動作,比如設立香案阿,架設色系偏紅的帆布棚子,還有轎子等等,整個都是為了明日做準備。   感覺比較特殊的是不同以
    此文章於2019年8月20日發布在臉書網誌,因為網誌關了所以放到這。   昨日在林園參加完導覽後,便前往小時候曾住過一陣子的爺爺家:汕尾大陳新村。在裡面的人依舊是像以前認識的那樣活動熱絡,有事沒事聚在一起打麻將,聊聊天甚麼的。還被他們說我變很多,現在講話非常的沉穩,小時候皮到不行XD。   下午便是
    2019年4月3日臉書網誌發布,因網誌功能關閉我把他轉到這來重發。   昨天傍晚,看完醫生後我步行到中壢夜市想找點東西吃吃,於是晃了晃附近的攤販,左顧右看得發現這邊很多攤販都還沒有開,但當下肚子左上方處的胃酸滾熱的驅動著我必須馬上尋找食物。   瞻前顧後,我還是選擇自己常吃的那家中東特色料理
    此文章2019年3月23日發布於臉書網誌,由於網誌功能關閉,故轉移至此。 棺材    一個青年獨自窩在一個房間,他很想邀請別人到家裏頭坐坐,但房間卻髒亂不堪,並擁有惡臭,怕別人看到這部分東西時會更討厭他,於是不邀請人到他房間,也拒絕所有想到家裡頭看看的請求。   最近看到了一個實驗影片,是一個人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太空科技在全球及臺灣的發展歷史,從美蘇冷戰開始至今,重點介紹臺灣的太空技術發展階段及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的成功發射,並分析這些發展對未來產業的重要性。雖然文章的內容較為晦澀,卻提供了有關臺灣在太空科技領域進展的深刻見解,對於理解全球太空競賽的背景及其影響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每個人的小時候,總有一些特別喜歡的事物,有些人只是玩玩而已,但有些人卻十分投入,甚至獲得了不少獎項,也受到了專業人士的肯定。然而,就在大家都以為這樣的人會一直往這方向前進時,他煞車了,沉默了半晌,他選擇往炙熱的方向走去,他選擇放棄以往的環境,或著更準確地說,他被迫墜入夢魘般的深淵。 Sun是我在升
    Thumbnail
    太空園藝的源起: 2014第一次有人找我創業,是一位一樣讀中山大學的高中同學,項目是極小單位農業技術,可以上太空的那種。這也是此專欄名的靈感。不過這號人物會在接下來的某輯出現,也許是「如果愛迪生與特斯拉一起做實驗」或是「如果畢卡索與達利一起開畫廊」。目前有七期專欄,每期都會以幾位中心人物講個性兩極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馬斯克,他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影響人類未來最大的問題究竟是什麼?」,他得到的三個結論是:「網路、永續能源和宇宙開發」。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太空科技在全球及臺灣的發展歷史,從美蘇冷戰開始至今,重點介紹臺灣的太空技術發展階段及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的成功發射,並分析這些發展對未來產業的重要性。雖然文章的內容較為晦澀,卻提供了有關臺灣在太空科技領域進展的深刻見解,對於理解全球太空競賽的背景及其影響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每個人的小時候,總有一些特別喜歡的事物,有些人只是玩玩而已,但有些人卻十分投入,甚至獲得了不少獎項,也受到了專業人士的肯定。然而,就在大家都以為這樣的人會一直往這方向前進時,他煞車了,沉默了半晌,他選擇往炙熱的方向走去,他選擇放棄以往的環境,或著更準確地說,他被迫墜入夢魘般的深淵。 Sun是我在升
    Thumbnail
    太空園藝的源起: 2014第一次有人找我創業,是一位一樣讀中山大學的高中同學,項目是極小單位農業技術,可以上太空的那種。這也是此專欄名的靈感。不過這號人物會在接下來的某輯出現,也許是「如果愛迪生與特斯拉一起做實驗」或是「如果畢卡索與達利一起開畫廊」。目前有七期專欄,每期都會以幾位中心人物講個性兩極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馬斯克,他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影響人類未來最大的問題究竟是什麼?」,他得到的三個結論是:「網路、永續能源和宇宙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