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8修行如彈琴

時間: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一日(農曆八月初六) 地點:光量寺客堂
你們這節課是自修嗎?下午最好不要排課程。大家共修後,最好是安排靜坐,至少要一個小時,但要有糾察來巡香,以免有昏沉現象等。靜坐的地方可安排在一樓大殿,大殿比較涼一點。現在班會怎麼樣?當學生的,作息一定要按照教務處的安排。現在的人習氣愈來愈多,程度不夠,根機也相對的薄弱。
你若稍微關懷他的功課,要求嚴格一點,他馬上就會說:「壓力好重喔」!這都是因為現在眾生較沒福報。古代的人都希望老師能對他嚴格管教,但現在的人都希望,老師讓他們越輕鬆越好,最好是什麼都不要求,由此可知現代人的根性,真的是比不上古人。
現在的佛學院,大部份都是走向日本佛教的路線,把佛學變成一種學術研究。要知道日本人,出家是上班制,上班時穿出家服,做佛門的事情;下班後,就回家帶小孩,這樣怎麼能了生死呢?他們把佛門看成是一種職業,把佛學當成一種學術研究,而不是真正在佛法的修持上下功夫。
我們出家修學佛法,不只是要探討研究佛經的內容,更要依佛經的教誨,明白業果的道理,勤修戒定慧,戒除一切貪欲等,期待能早日回歸自性。那要怎麼樣才能回歸自性呢?
所謂「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其實無明煩惱當體即是法身,也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心,只因煩惱習氣纏縛,所以無法顯露出來。若我們能把煩惱習氣轉薄,自然就能回歸到我們本具的自性清淨心。這就好像天平秤重,若一邊把東西加重,另一邊就翹起來。
我們修行若每天把基本佛法加重一些,那你的煩惱習氣自然就減輕一些。又如一個裝滿了墨水的杯子,你把清淨的水,一直往杯子裡面灌注,那骯髒的墨水自然就會流出來了。墨水淨盡,淨水與杯體相應,自然回歸玻璃杯晶瑩剔透的本來相狀。
我們修行也是一樣,每天把正確的佛法,精勤熏修,把殊勝善法種植在我們的心中,那麼那些煩惱習氣,和邪知邪見的污穢髒物,自然會慢慢的轉化掉,所謂「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唯有精進用功,才有可能回歸自性。
現在的人都怕辛苦,所以不能了苦。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示現來這個娑婆世界,往返有八千次,都是因為能吃苦,才能成就佛道的。例如佛陀示現八相成道中,他為什麼要捨棄榮華富貴,捨棄尊貴的王位與美若天仙的妻子而去出家呢?
如經云:「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捨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還經過五年參訪,六年苦行。(
尤其在苦行林六年當中,一天只吃一麻和一麥,示現這個「苦」給我們看。最後佛陀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是在隱喻著告訴我們,修行光是折磨色身是不對的。不過以修行來說,忍辱、吃苦是第一功夫。就像在大陸打禪七是日夜不休息的,若累了只可以在廣單稍微小憩,就要起來跑香靜坐用功。
現在的人大多不參加打禪七,而且古德打禪七與現代的人打禪七也不一樣。古德打禪七,在禪堂裡跑香,是真的用跑的,可是現在跑香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樣,現在禪堂的跑香大都用行香,這樣跑香下來靜坐也都會不自在,而真正有在修禪的,可能也只有一、兩個而已,但他們也不見得願意出來。
以前淨律寺早課後,就會有人練站禪,氣脈通了就一直站在原地不動,甚至連早齋也不必用。記得,在第一次佛七的時候,那時為期三個星期,有學員從第二支香一直坐到第三支香,一直坐在那兒保持不動。
午齋時,還是坐在那兒,也沒有隨大眾過堂。但現在的佛七,就很少有這種人了,因現在的人怕吃苦,不肯下苦功來策勵自己,所以定慧功夫的培養,也就每況愈下了,遠遠不及古人的堅毅道心啊。
現在你們若想要多培養定慧的功夫,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在早晚課後要求靜坐,但在靜坐時也要有糾察巡視,提示精神,調整姿勢。若是根機不到的人,不必勉強他參加靜坐,讓他隨自己的因緣,也可以叫他去拜佛,這樣照各自的根機行不同的修練,比較能攝受,也不會互相影響。若是真正用上功的人,不必一定要他隨眾過堂用齋。真正用功的人,他不會去憶念時間,所以不要打擾,就讓他繼續用功靜坐。有的禪堂裡面只有供奉一尊佛像,有的是供奉一尊達摩祖師像而已,其他什麼都沒有。
這樣簡單的環境是讓想靜坐的人感受到清淨,凡想多培養靜坐的人,必須先訓練自己坐上蒲團後,雙脚一盤起來、蓋腳巾蓋上,就開始調身、調息,或是念佛、觀心;功夫好的人是可以馬上就入定的。那種正定正受,觀照自心有如清淨覺體,無形相、無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無為無住,無修無證,無塵可染,無垢可磨。這種「身似寒空掛明月」的境界,你不想要嗎?應該是要求之若渴才對吧。(
諸位!你只要有實修的功夫,真正拿出你禪定的功夫來,你看到的世界就不同了。你對世間一切人事都會看得開,看開了一切自然就自在,而且也能知道法喜的真諦是什麼!這種功夫,是要靠實踐、實修的,要自己親身去體驗的,否則不論談到什麼,都言不及義,無法真實體會那種境界。我以前還在家當居士的時候,曾有過一次經驗,真正體會到這種境界;在淨律寺又有過一次,但後來擔任執事,功夫退轉就沒辦法了。
我們修行要時常有返覺的功夫,否則外緣一攀,就會一直退轉下去的。像這次淨律寺大殿建築,我在工地二樓高的隔板架上,因架子不穩鬆脱開來,我當下跌傷時,只在心中默念佛號,沒辦法開口把佛號念出來,等我勉強把佛號念出來後,旁邊的人才說「阿彌陀佛!」
各位!我們要知道,在「苦」中我們才能鍛鍊自己。古代有成就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苦修來的。假若你一天到晚只想輕輕鬆鬆地過日子,這樣的態度在修行上是無法受用的。就好像一條繩子從這邊綁著拉到那邊,繩子雖然繫著兩邊,但若不拉緊,那要怎麼掛東西?
又如螺絲釘也一樣,若沒有拴緊,即使只是一顆小螺絲釘,也會讓那架飛機故障而不能起飛;車子也是一樣的,輪子有螺絲鬆掉,那車子也是無法上路的。我們修行也是一樣,若吃不了苦,每天輕輕鬆鬆的,那就嚐不到佛法的法味,自己也是無法受用的。
正如《佛說四十二章經》記載: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
佛言:『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
佛言:『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已。』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可見調弦要平均,不能太緊或太鬆。弦調得太緊會斷掉,調得太鬆就譜不出美妙的音聲。我們修行亦然,不要因為感到法喜就拚命暴衝,沒有法喜就起無明煩惱。修行應該要愈修愈穩定,越修越有禪味,就算遇到順逆境,也能拿的出禪定的功夫來,不會被任何魔障所影響。(
所以,各位應該從禪定上多下功夫。不過各位要清楚,靜坐那段時間,身心不要昏沉,也不可掉舉,腳痛也要忍受不要動,要這樣來培養自己。若今天功夫不夠,堅忍力不夠,明天靜坐時,就提醒自己不要隨便動,心不要掉舉,也不要昏沉。修習禪定的人,要有這種時時能「覺照」的功夫,心不動,身才能安穩不動的。
各位!你們在修學培養中,尤其是在早課後的打坐,更要好好地用功。因打坐可以讓心靜下來,也可以退除心火;因心火若不退,晚上睡覺容易做夢。所以,大家要多培養靜坐,但要注意,不可以在上課時沒精神,昏沉、打瞌睡。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