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以戒為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受戒,最重要的是發心和納受戒體。假若沒有得到戒體,則往後的修行,可說完全是妄修,因為沒有得到戒體,是沒有辦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何以「戒體」那麼重要?因為「戒體」是戒法四門之一,依道宣律祖《行事鈔》卷三云:「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又云:「但戒相多途,非唯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且據樞要,略標四種:一者戒法,二者戒體,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靈芝律師的《資持記》云:「欲達四科,先須略示。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故受戒時,納受戒體是非常重要的。「以戒為師」,在佛陀將要入涅槃時,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提出四個問題請示說:「佛在世時依佛為師,佛滅度後,要依什麼為師?」佛對阿難尊者說:「以戒為師」,此為第一。
第二點問:「佛在世時大家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陀回答:「你們要依四念處為住」。我們要明白「四念處」,首要就是講觀察我們這個身軀,沒有一個清淨處。這個身體裡面的東西都是骯髒的,連心地種子也是不淨的。
第三點問:「對一些惡性比丘,佛住世時,佛會設法調伏他們;佛滅度後,要用什麼辦法對治他們?」佛陀教導我們說:「默然不共語,而擯之!」佛在世時到現在,佛教僧團已大大的不同。就像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分裂,社會團體有派別,連家庭有時也會分作好幾派。
比如一個家庭裡有四個人,有的選國民黨,有的選民進黨,有的選無黨派,也有的沒意見,你看即使小家庭也是會意見分歧的。故佛世迄今,佛教也從創始的根本佛教,原始佛教,演變成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等。
第四點就是問:「佛滅度後,結集三藏教法時,在一切經經首,當安何字?」佛陀即答:當說信、聞、時、主 、處、眾六種成就,即開頭就是「如是我聞」等。這就是佛所說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瞭解,佛將要入涅槃,所付囑的也是告訴我們要「以戒為師」,沒有這個「戒」是沒有辦法續佛慧命的。所以我們雖然有念佛,若沒有持戒,也就變成一種雜念,不能得到一心不亂,那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就變得很困難了。
你們到戒場受戒,一切都要按照戒場的規定;不管是常住的執事,或者是過去自己的習氣、妄想,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夠得到清淨戒。
譬如講這次能夠去受戒,我們的心就是要念師長恩。今天假若沒有師長為我們簽名蓋章,就不可能來受戒。所以,時時刻刻心中要存有恭敬心,才能夠得到清淨戒。在戒場要用功,除了聽課,也要注意演禮的部份,在其他自修的時間,就各自用功,不得喧嘩、四處攀緣,否則絕對得不到清淨戒。我們在受戒期間,若是老老實實用功,龍天護法也會非常護持我們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功,就像現在有的人在戒場,習氣還是很重,假若你在戒場自己沒有收斂一點,是很容易受到影響的。這樣子悠悠泛泛,空過月餘的寶貴戒場生活,未免也太可惜了。我們學佛要有智慧,要選擇如法的戒場,你們要瞭解這個關係。若是不瞭解,在受戒當中的這段期間,就沒有辦法得到清淨的戒體。
量某要多用功啦!用功才會沒有障礙,一定要很感恩你師父,排除萬難趕上這一次傳戒,讓你可以去受戒。這個時候去受戒,那以後學院開課的時候,你就可以參加聽課;要不然你若是延到明年才受戒,同學在聽課,你是不能參加的;所以有這樣殊勝的因緣,你一定要明白、感恩!我們能感恩,有恭敬心就會有法喜,那將來一定會有成就。
你們明天早上要出發以前,必須先向你們的師父告假,向佛、菩薩請假,回來記得還是要銷假。《毘尼日用》你們有沒有背誦起來?當我還是居士的時候,天天都這樣做;你們現在已經出家了,背誦《毘尼日用》,這件事情一定要做好。
我當初到蓮因寺時,那天晚上回來我就開始背誦《毘尼日用》,就用這一本啊!隔天早上一起床就開始運用在生活上。時間過了二十多年,你看現在愈差愈遠,現在的出家人受持《毘尼日用》的這些咒語,可說是今不如昔!
要知道,我們天天都與眾生接觸,假若你沒有持這些咒語時時憶念隨行,你的福報就會在無形中消掉。所以你想要得到清淨,無論怎樣一定要背好《毘尼日用》,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起心動念,方可減少過失。(
再者,講到住持,當住持就是在主持道場的一切事情,大小事都是要他處理的,所以排班或是繞佛,他都走在最後面,就是在照顧他們的住眾。為什麼會走在最後?也就是要負責這個因果啊!
那高僧大德他們為什麼不要當住持呢?講起來他們的戒行是清淨具足,什麼因果他們都知道,看到大眾根機不一,乾脆不當住持,有的半夜就跑了。像虛雲老和尚也不想當住持,所以道場重建好了,就簡單整理行李,半夜就跑了,跑到另一個地方,法號也改了。那現在時代不同了,住持轉不了信徒,多半被信徒給「轉」了。
其實,當住持的人,假若不照因果來決斷事情,無形中別人成就了,你反而墮落!墮落到無間地獄去。尤其是關於掛單,必須要講明確;目前若是有人要來掛單,大都是一天、兩天或三天,我都叫他回去!告訴他這裡沒有空的寮房,我絕對重質不重量。為什麼不重量?因為目前來掛單的僧眾,大多都是四處攀緣的雲遊僧,那會影響到整個僧團的精神。
假若你一生當中剃度兩位僧眾,其中有一個成就了,那就夠了,何必一定要有很多人呢?過去的祖師也是這樣,只要有一個人成就,那我們這個道場的付出,就都值得了。不必擔心,也不用擔憂住眾有多少人,一定要「以戒為師」,不應去貪取不該得的。
我希望你們光量寺,不用著急,住眾個個老老實實地修行,以修行為主,這才是最重要的。我曾跟教務主任淨界師講過,淨律學佛院,若你一年培養一個人才,十年就有十個人才,三十年以後,這道場就有三十個人才。假使這三十個人,都能夠同心合作,同一條心,不管你的教育方針,是要從行門著手,或是從解門深入,都會是圓滿的。對吧!阿彌陀佛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們去給釋迦牟尼佛請假嗎?現在的出家人都不清楚自己是什麼身份,我們出家人哪有什麼寒暑假的?放什麼假?人家佛學院一般是對外,有居士參加,所以才跟世俗一樣放暑寒假。我們出家人是不能說要放假的。出家人放假,那要如何斷生死?又不是公司行號講放假,這點自己要清楚明白,自己若不明白那個名稱的意義,那就顛倒了。
我們出家人要了解自己的福報,社會人總是貪瞋癡,佛陀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眾生每天追求的都是這些,而出家人每天都在施捨,所以是不一樣的。 不過我們施捨要肯捨、真捨,不要假捨;不可嘴上說要捨,心卻不捨,心不捨就是妄想;心若捨得,那怎還會有妄想執著呢?是清淨自在的。
所謂「心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般若花。」若心不法喜、不清淨,心的智慧花就開不出來。心的智慧花開不出來,那要如何結成菩提佛果呢?我們出家是為了脫生死的,所以心應該常保持清淨,不能像世間人貪瞋癡,終日追逐名利,直至身體垮了還廢寢忘食的在追逐,這終究還是生死法。希望大家好好的慎思審之!阿彌陀佛。
在修行當中,對眾生要以「法」來佈施,而不是以世間物質來佈施;因為世間物質是幻化的,這就不是「不覺有施」。「不覺有施」,是以無所著的心在做事,覺得做什麼都是應該做的,此是世間最高的道德,要瞭解這就是修行不停的,源動力,度眾生也就不停息,謙德在內,處處修行,慈悲喜捨。
那些徒弟要起心動念就讓他去動,你是為人師長,心怎能跟著波動呢!說「鐵打叢林流水僧」,瑜伽菩薩戒云:「隨信行人,須承師教;若隨自意修,難免不入歧途。隨法行人才可自修。」自己是什麼根性自己要明白,離開僧團,凡事都要自己來,你有辦法清淨持戒、輕重等持、專注一趣在法上用功嗎?阿彌陀佛!隨緣啦!你就看他怎麼流
就像我們人,剛開始要很謙恭的接受人家的輔導,加上自己不斷精進用功,人前人後,至誠懇切、精進不懈地,昇華自己的生命,努力的淨罪集資,培福修德,用正觀智慧來莊嚴自己。 像樹木,以枝幹、樹葉來莊嚴自己,並以茂密的樹蔭讓人乘涼,先能自利,而後才能利人,才能布施普潤眾生。所以,在最初修學佛法的人,要虔誠恭敬,
你們去給釋迦牟尼佛請假嗎?現在的出家人都不清楚自己是什麼身份,我們出家人哪有什麼寒暑假的?放什麼假?人家佛學院一般是對外,有居士參加,所以才跟世俗一樣放暑寒假。我們出家人是不能說要放假的。出家人放假,那要如何斷生死?又不是公司行號講放假,這點自己要清楚明白,自己若不明白那個名稱的意義,那就顛倒了。
我們出家人要了解自己的福報,社會人總是貪瞋癡,佛陀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眾生每天追求的都是這些,而出家人每天都在施捨,所以是不一樣的。 不過我們施捨要肯捨、真捨,不要假捨;不可嘴上說要捨,心卻不捨,心不捨就是妄想;心若捨得,那怎還會有妄想執著呢?是清淨自在的。
所謂「心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般若花。」若心不法喜、不清淨,心的智慧花就開不出來。心的智慧花開不出來,那要如何結成菩提佛果呢?我們出家是為了脫生死的,所以心應該常保持清淨,不能像世間人貪瞋癡,終日追逐名利,直至身體垮了還廢寢忘食的在追逐,這終究還是生死法。希望大家好好的慎思審之!阿彌陀佛。
在修行當中,對眾生要以「法」來佈施,而不是以世間物質來佈施;因為世間物質是幻化的,這就不是「不覺有施」。「不覺有施」,是以無所著的心在做事,覺得做什麼都是應該做的,此是世間最高的道德,要瞭解這就是修行不停的,源動力,度眾生也就不停息,謙德在內,處處修行,慈悲喜捨。
那些徒弟要起心動念就讓他去動,你是為人師長,心怎能跟著波動呢!說「鐵打叢林流水僧」,瑜伽菩薩戒云:「隨信行人,須承師教;若隨自意修,難免不入歧途。隨法行人才可自修。」自己是什麼根性自己要明白,離開僧團,凡事都要自己來,你有辦法清淨持戒、輕重等持、專注一趣在法上用功嗎?阿彌陀佛!隨緣啦!你就看他怎麼流
就像我們人,剛開始要很謙恭的接受人家的輔導,加上自己不斷精進用功,人前人後,至誠懇切、精進不懈地,昇華自己的生命,努力的淨罪集資,培福修德,用正觀智慧來莊嚴自己。 像樹木,以枝幹、樹葉來莊嚴自己,並以茂密的樹蔭讓人乘涼,先能自利,而後才能利人,才能布施普潤眾生。所以,在最初修學佛法的人,要虔誠恭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人害怕修行,也害怕受戒,怕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殊不知能夠持一條戒,就是得到一條的解脫。我們這一世的功課就是要幫助自己走上解脫之道,持戒又叫做解脫道、別解脫,持一條戒,就有一條戒的解脫,一條一條幫你解套,就叫做「解縛」。-見壽法師  我思我想:有時候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特別執著我修了這個法門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修學密宗、密乘的人一定要守十四條戒律。修密乘會不會成就,就看這十四條有沒有違犯,守得有沒有精嚴,或者如果有違犯是不是有懺悔還復清淨,相當的重要。「對上師身、口、意的不恭敬。」這是第一條,為什麼是第一條呢?「金剛上師」就是你的密宗上師。「上師」這兩個字,又叫「靈性的導師」,你的心靈...
Thumbnail
修學密宗、密乘的人一定要守十四條戒律。修密乘會不會成就,就看這十四條有沒有違犯,守得有沒有精嚴,或者如果有違犯是不是有懺悔還復清淨,相當的重要。「對上師身、口、意的不恭敬。」這是第一條,為什麼是第一條呢?「金剛上師」就是你的密宗上師。「上師」這兩個字,又叫「靈性的導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人害怕修行,也害怕受戒,怕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殊不知能夠持一條戒,就是得到一條的解脫。我們這一世的功課就是要幫助自己走上解脫之道,持戒又叫做解脫道、別解脫,持一條戒,就有一條戒的解脫,一條一條幫你解套,就叫做「解縛」。-見壽法師  我思我想:有時候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特別執著我修了這個法門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修學密宗、密乘的人一定要守十四條戒律。修密乘會不會成就,就看這十四條有沒有違犯,守得有沒有精嚴,或者如果有違犯是不是有懺悔還復清淨,相當的重要。「對上師身、口、意的不恭敬。」這是第一條,為什麼是第一條呢?「金剛上師」就是你的密宗上師。「上師」這兩個字,又叫「靈性的導師」,你的心靈...
Thumbnail
修學密宗、密乘的人一定要守十四條戒律。修密乘會不會成就,就看這十四條有沒有違犯,守得有沒有精嚴,或者如果有違犯是不是有懺悔還復清淨,相當的重要。「對上師身、口、意的不恭敬。」這是第一條,為什麼是第一條呢?「金剛上師」就是你的密宗上師。「上師」這兩個字,又叫「靈性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