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民國八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農曆四月十三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首先跟各位抱歉,因今天有一些工作趕著做,在中午十二點多就開始趕工,所以沒辦法依照時間到達,耽誤各位靜修用功。阿彌陀佛!
前半個月講:「成人福智善法及實踐內容」,講到第三條,今天要跟各位研究的是,
第四條:「促進家庭幸福:鍛鍊體魄、正當娛樂、善巧溝通,惜緣種福。」
第五條:「建設佛化家庭:皈戒素食,佛堂功課,禮佛誦經,佛化民俗。」
第六條:「履行社會責任:環保功課,完稅服役,守望相助,幫助公益。」
今天就來跟各位研究以上這三條。
第四條:「促進家庭幸福」。我們身為一個修行人,每天都要能幫助他人,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恭敬,這樣對我們修行來說是有輔助作用,使我們更精進、更努力,對道場呢?這也是一件非常殊勝的因緣。「鍛鍊體魄」,依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開示錄中,印祖言:「吾是一個慚愧僧。」我們修行人的內心應該要常懷慚愧心,如印祖說的我們自己是一個凡夫,是一個慚愧僧,能這樣想,我相信我們就是真正在修行。
修行人要時常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尤其意業更要時時觀照,莫令生起貪、瞋、癡這三毒,修行就是要斷除三毒。假若你說你不知道,也不會斷除三毒,那你要感到非常地慚愧,要趕緊懺悔,能這樣虛心學習也是一種精進。要知道我們的心,若起任何一點分別執著,認為自己修行修得很好,已修到非常高的境界,這樣就是我慢心在作祟。像這種我慢心,不只自己無法得利,也無法利益眾生。
如當初佛世時代,佛陀為了教育羅睺羅,要降伏他的我慢心,曾教導羅睺羅用覆盆裝水,給佛陀洗腳。羅睺羅說:「佛陀,覆盆是裝不了水的。」佛陀說:「那你明白了嗎?你若貢高我慢就跟那個覆盆一樣,顛倒過來是無法裝水的。」
所以古人說:「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又說:「我慢如高山,前面有大海。」進退維艱,卡在那裡無法前進或後退,這是多麼危險和悲哀!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德雲比丘。文殊師利菩薩對他說,你恭敬心還不夠,還須要能真誠地納受。比如說對方是一位比丘,而你是一位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對比丘所講的正法,雖然你是菩薩也是要身體力行,要真誠地奉行納受,因為你今天是在參學!講菩薩修六度萬行,就是要能容納一切眾生,這樣才有辦法修六度萬行。(
註)
反之,你若沒有深具容納的心,遇到不善巧的因緣時,難道你可以說我不要行菩薩六度萬行了嗎?如果是這樣,那你就退回二乘人自利的心,沒有辦法奉行六度,而且連一波羅蜜都沒辦法奉行,何況六度萬行呢!
再者,「正當娛樂」。這是一個文字的表徵,重點在行得端端正正,正正當當。要行得端正,首重我們的心是否平等。內心平等,行儀端嚴,正當娛樂,自然活潑莊嚴,莊嚴而活潑的。
再其次,「善巧溝通」者,即說明我們具有辯才無礙及大智慧。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處處能善巧方便與人圓滿溝通。相反的,如果你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而對方又沒有那個雅「量」,也沒有智慧可容納你所說的那句話,雖然你所說的話是很正確的,但對方沒有納受的雅量,來看待你所說那句話的道理,則容易變成彼此互相溝通的障礙。
所以,這就是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把話說得讓對方聽得歡喜,才會納受你的意見。這樣才有因緣與對方溝通,才能攝受對方信佛、學佛。否則,不只沒有因緣與對方進行良善的溝通,而且使對方與你越離越遠,到最後就疏遠了。所以說,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甚至是家庭關係,善巧溝通,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惜緣種福」者,要愛惜彼此的因緣,多種植善法福德,然而這必須要有智慧、要有自然具足的因緣,才能善於運用通暢無障礙。假若我們能成就這種殊勝的善法福德因緣,才能與眾生結善緣,才有可能引導社會善心人士,來共同熏修佛法、無上究竟法,才能促進人人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第五條:「建設佛化家庭」。
這雖然是指在家居士的小家庭,在社會也要建設如法的佛化大家庭。而我們身為出家人,要時常鼓勵在家居士建設「佛化家庭」,但是居士通常只是建設世俗的一個小家庭,我們出家人則是出到一個大佛家,譬如你們能到秀峰仁壽這個地方建設「光量寺」,建設佛教的道場,可以將佛法弘化於世間,淨化社會人心,使令社會眾生得到利益,這就是利己利他的工作,也就是我們真正應該要建立的,尤其是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更應該要身體力行的。
但是要荷擔如來家業,肩負弘法責任,首要去除「自我」。因為有這個「自我」存在,我執堅固,能所不泯是無法成就佛法,也無法轉動法輪的。
建設佛化家庭,首先要「皈戒素食」,我們每天除了要遵守戒律,而且與人言談之間都要具有法語,也就是不准自己說些世俗語。因為說「世俗語」是非常不恰當的,尤其對我們出家眾來說,既已剃除鬚髮,圓頂方袍了,就是要學「法語」。因為世俗語言有時候聽起來很不莊嚴,就好像煮飯,若煮過火了,世俗話說,「煮甲臭火乾」(台語)」,我們佛門就說「煮得太過火」,「煮得火候太過」,即火力太大,叫做「過火」。
又如煮飯煮得太爛,我們說:「煮得太軟」。這些話語雖然是生活中微小的地方,看起來不足為道,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假若你不去注意它,就跟世俗人一般行事,把一件非常平常的事,說得好像非常壞似的,說者不法語,聽者感受不舒服,你看,所謂的婆媳問題,有時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建設佛化家庭」,首先要發心皈依茹素,身口意三業有佛法戒律規範,口業能棄俗而常說法語,彼此溝通良好,身心愉悅,就能減少人與人之間許多無謂的煩惱與誤會。
「皈戒素食」後,進而要有「佛堂功課」。我們學佛要培養堂堂正正的心胸,端端正正的威儀,更要具有行事的功力,如是則要「佛堂功課」精進受持,積健為雄,日久功深,回頭轉腦,方有實際達到學佛的受用,假若學佛缺少了這內在的轉化功夫,那就只是外在的表相而已。
其實我們說「佛堂功課」的「佛堂」兩個字,指的是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就是「佛堂」,而「佛堂」就是我們用功辦道的道場,所以我們的心就是道場,道場就是我們的心,如《維摩詰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般若,是中道實相「如如」的境界。所以「佛堂功課」,不只是朝暮定課用功的表相功夫,更要培養時時
覺察、覺照、覺知的心地法門功夫呢!(
註)
再者,「禮佛誦經」。禮是作禮的禮,禮佛在《學佛行儀》中有七種禮佛:「七種者:
一、我慢禮。謂依位次,無恭敬心,心馳外境,五體不具,如擣碓然
二、唱和禮。謂心無靜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惰心疲,蓋心散而口和也。
三、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無厭怠。
四、發智清淨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蓋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
六、正觀禮。謂禮自佛,不緣想他佛,以一切眾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實相平等禮。謂上六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惟此一禮,無自他分別,凡聖一如,體用不二。故文殊菩薩云:能禮所禮性空寂云云。」
以上七種禮佛中,前三種名事禮,後四種名理禮。我們「禮佛誦經」的人,應依後五種禮佛方式,不依前面兩種禮佛。我們要知道佛法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我們每天如能行持禮佛,可以培養威儀消業障。如能用心觀想佛像,口稱念佛名,身虔誠拜佛,這就是行持三業清淨。所以大家應該要了解,虔誠禮佛是能消業障的。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為了對治眾生煩惱,所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是指無量無邊的意思,所以修學佛法的菩薩摩訶薩,在實踐六度萬行,十波羅蜜過程中,必須要貫徹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尤其在「煩惱無盡誓願斷」,更須要多禮佛誦經,才可以轉煩惱為菩提。(
註)
「建設佛化家庭」,最終的目的是達到「佛化民俗」的功能,即以佛法淨化社會人心,轉移一些不善的民情風俗,使人人都能夠享有智慧安樂的人生,人人都能建設一個如法如儀的佛化家庭,人人都能學佛,將來都可以成佛,這是佛陀垂世的悲願,也是我等佛子荷擔如來使命的責任。
第六條:「履行社會責任:環保功課、完稅服役、守望相助、幫助公益。」這一條就留給你們去思惟,你們自己好好地用心去體會吧!我們今天出家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應該說修行是為了返歸自性,這樣大家知道了吧!所以這一條不須要再解釋了。
再者,說到「天下之事,在乎人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復國建國、有志竟成」,「好學求己、力行求人」,「與人相約、準時守信」,「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這些都是世間詞句,而且佛法是不離世間法的,如《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中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這些詞句看起來像似很淺顯,其實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應該時常要能思惟、覺照的。就現在來說,你們有沒有好好的檢討,要如何修行?如何利益眾生?(
註)
修行,從用水來說,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沒有水,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生困難,但用水的時候,如洗澡、洗臉、洗衣服、漱口等,我們有沒有注意到,要將水先過濾後才可以使用,因為沒有過濾過的水,就如佛陀說的「一缽水有八萬四千蟲」,可見沒有過濾過的水,是有很多微生菌,就像在洗衣服時,將洗衣粉投入水中殺菌,其實也是殺生;你刷牙裝水微生菌也是會死的,這樣也是殺生,並不是說只有喝下去的水,才會傷害眾生。
凡是日常生活中用水,洗碗、洗衣、拖地、煮飯也是一樣,都會誤傷眾生的,所以我們淨律寺就設有一個過濾器,先將水過濾後,再作空氣消毒、太陽消毒才抽到水塔。
我們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做所為越如法,才會越修越有次第。正所謂「天下之事,在乎人為。」不管出家或在家,都必須先從自己身邊週遭的事情做好,尤其出家修行對身邊一切事物,更需要思惟、觀照、覺知,一切所作方能如法如儀,因果分明,生死可了,佛道方可成。 儒家「大學篇」亦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正心、身修、家齊、國治、平天下,這是修學的次第。 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若有志於「復國建國」,也必須要從正心、身修開始。
學員問:
請問院長,有人說:「俗家的老菩薩仍然稱呼爸爸、媽媽?」
院長開示:
出家人,出了家就沒有再稱呼爸爸、媽媽。但現在末法,就很難說了,不過我們出家了還是儘量稱呼菩薩。因為我們在剃度前已向父母頂禮告別了,剃度後就不再禮拜父母,更何況出家將為人天師範!
為什麼佛教會制訂,出家前若父母未在場觀禮的行者,須先在「父母君親師」之牌位前,上香告別頂禮三拜,父母在場則直接向父母親告別頂禮三拜。這主要是教你要行大孝。
我們要明白,要作人天的師範,豈可還用世間的情份,稱呼爸爸、媽媽?我們出家人孝順父母的方式,與世間俗眷只為四事湯藥的奉侍不同,我們是要成就道業,度脫父母同出生死輪迴的,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假若出家道業未成,就如同世間人,世間法,只是嘴上講孝,卻沒有真正用心。而即使時常很恭敬地買物品供養父母,卻不能認真貢獻己力,服務社會,走上偏路,去做賭博等不正當行為,讓父母為你的不當行為憂心勞心,這就是不孝。
相反的,若行為端端正正,在社會上人格有建樹,事業有成就,一切行儀正正當當,不讓父母憂心、操勞,這在世間法已算得上孝順,但其實也才堪稱小孝而已。我們出家修行,如佛陀成道後,親詣忉利天為母講《地藏經》,這才是真正的行大孝。
還有為什麼在〈剃度儀軌〉文說,以後不得禮拜父母,也不向君主禮拜?因為我們未出家前,已割愛辭親,並禮謝父母、拜別天地,現在出家之後,是現比丘(尼)相了,是出家眾了。
在我們大殿供奉中,有一尊菩薩現「護法」相,即是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他是賢劫第一千尊佛,發深誓願要為九百九十九尊佛作護法。因為他現護法相,所以我們出家眾不向護法菩薩頂禮,只是問訊作禮而已!
還有安奉四大天王的地方「四天王殿」,我們出家眾也不可以睡在他們的下方,因為他們算是世間的欲界天王,而我們出家人將為人天師範,所以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曾作一篇〈沙門不敬王者論〉。
所以我們要知道,要認清自己,我們是出家人了。出家人的福報大,如總統、大官、大富翁,就是過去曾出家修行,只因修不清淨,又落入輪迴。就如黨派紛爭,常起貪、瞋、癡三毒,這是要墮落的。因此我們修行不可只是修福報,一定要福慧雙修,一定要當生有所成就。
學員問:
院長!有的人被分配到工作就起煩惱或生氣,怎麼辦?
院長開示:
這就看你的「量」。若他工作會起煩惱、生氣,就不要叫他做。因為我們叫他工作,他心裡不願意,那做也會做不好,何必讓彼此都為難,乾脆自己做就好了,這樣也不會產生彼此的障礙。就像民國初年,法航法師四十九歲就往生了,因為他的徒弟思想有問題,他一時導正來不及而死的。
話雖然是這麼說,但他是有功夫的,只可惜他的弟子不是塊可雕之木。像現在台灣的樟樹都被砍完了,檜木幾乎沒有了,而藝術家雕刻一個藝術品有的都要好幾年才有辦法完成,如果不是真正好的材料,等藝術家雕好的時候,那一塊木頭都已經快腐爛了,那又何必雕作呢?
學員問:
請示院長,現在結夏期間,除了日常功課外,我們要再加什麼功課?
院長開示:
大家自己發願,最好能多念佛、多拜佛,尤其在動中,能一邊念佛一邊工作,如在掃地等一切作務中,都可以念佛,這不會有多大的障礙。你們現在結夏期間,基本上都有在上課,每人要看自己的根機,視自己的能力,再發願增訂功課。平時多拜佛即是「消業」。
雖然夏天在大殿拜佛很熱,但想想自己現在已經發願了,就不會覺得熱,即使汗流滿身也是要拜,這就是發願的好處。假若你沒有發願,拜幾拜流滿身汗就不拜了,想說乾脆念佛就好。但念佛念的又是「散佛」,越念越無力感,當你起了這一個念頭時,那一念心一定都沒有力量。
既然拜佛、念佛起了無力感,心念鬆懈,處處為自己找理由,這樣就是犯了大妄語了。例如,本來拜佛要拜到八點,現在起了這一念「好熱喔!」乾脆提早半小時到七點半結束就好了,反正我念佛也是一樣做功課。話雖然說拜佛念佛都一樣,但功夫可不同,如台語說的「同款不同師傅」。
因此,自己發願,自己定的功課,每天行持都要記錄,半月半月誦戒時,要問自己是否有按功課行持圓滿?若沒有按功課行程行持,那就要趕快懺悔,不然就是犯妄語罪。因為自己發願,自己又做不到,那一定是妄語,所以應該要趕快懺悔,懺悔後還要趕快把功課補回來,不可以說已經過去就算了。
這就好像我們到貨運行託運物品,物品還沒領到,就把取物憑證丟掉一樣,永遠無法領取所寄的物品。又如一般人遇到過年,為了趕回故郷團圓,吃年夜飯,即使飛機票很難買到,他們都能耐心排隊,晚上沒睡覺,隔天還為了要繼續排隊買票,也無法去上班工作,即使到後天晚上還在排隊,仍是不放棄。
為世間的事情都可以如此拼命,更何況我們學佛說要成佛,如果不拼命用功,道業能成嗎?對拜佛、念佛還會感到辛苦,這不是顛倒嗎?明明可以成佛,卻不肯腳踏實地的用功,只有口頭說要成佛,該用功的卻不認真做,那豈不是痴人說夢話?
既然來學佛出家了,不成佛,那你學佛要作什麼?我們念佛就是為了要斷煩惱、成佛道的,怎麼能夠隨便就起煩惱呢?
除了拜佛、念佛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印光祖師說: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又例如現在你們在常住,也要這樣去實行。長輩沒有坐下,我們不能坐;長輩還沒有來用齋,我們也不能先用。不能說師父有事情或有信徒來,時間到了,已念完「供養偈」,我們就先用齋。一定要派一位學員去請師長用齋,如果他說你們先用,才可以先用的。
佛門中之倫理次第,一定要按照戒臘先後,同輩也一定要照戒臘高低為準則。僧團中能依這樣的準則行事,我們的心就會安定,所謂「心安則道隆」,這是一定的道理。
相反的,假若僧團中沒有戒法制約的準則,那麼這個僧團運行起來就會雜亂無章,必有諸多不如法和障礙的。唯有能依法行事,僧團運作才能如法如儀,做得圓圓滿滿,達到安僧護眾,就不會有障礙。
學員問:
請示院長!曾有人念佛很精進,後來變得很執著,那要如何念佛才不執著?
院長開示:
這跟我們個人的福報有關係,若是沒有福報的人,自然就會執著,有福報的人就不會執著。自己要如何有「福」呢?因為這不是人的關係,一切都是「因緣」。古德言: 「寧坐蒲團飢餓死,不作人間應付僧,寧可吾身墮地獄,不拿佛法作人情。」有福報的人能依教奉行,只奉佛行事,不談人情。雖然有時候師父嚴格一點,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千萬不要落入任何一點人情,要知佛法講的是戒律不是「人情」。
一般世間人,在人事行使上都是講「人情」的,而我們出家人,如果缺乏覺知,一不小心也難脫人情之繋縛。人眾之間或師徒之間,你不順從他們的要求,他住不下去,束起衣物就跑了。我出家多年,看來看去,我看只有懺公他老人家是不談人情的。所以有時候過年只剩下他老人家一個人,他也很自在。
所以說我們出家人,如果看成是同一間工廠的員工,我如果辭職,那你工廠的機械就無法運作,機械不運作,你做老闆的如何賺錢?如果有這種想法就是講人情。而我們出家人修行,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修行各人了,哪有在談人情的?現在一些年輕人,都是這個樣子處處講人情,人情變感情,若彼此感情不能溝通就破裂了,這就是產生變滅的生滅法。
我們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若用這樣的感情關係,那是沒辦法修行的,也沒辦法安住道場。所以說來說去,都是要說我們自己,而不是說別人。大家若明白這個道理,那這道場就可以安住下去,不會飄浮變動。
相反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會到處飄散移動,怪這個道場的出家人不夠人情,那個道場的人不夠道義;怪來怪去,好像天下的人都不慈悲。甚至怪師父不夠慈悲等,只有他自己才真正具有愛心。
你看!像這種人,如果你對他慈悲,那你的慈悲是害了他,也害了你自己。你自己解怠了,那你就犯戒了!所以說:「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現在還有這樣嗎?師父怕嚴格管教下去,徒弟跑光光了,剩下我一個人怎麼辦?既有憂心,只好隨順人情;隨順人情,就變成感情,一有感情,當下就變成你的冤親債主了,彼此就有自欠、他欠,結下後世的業緣果報之怨債。所以古德說:
「寧坐蒲團飢餓死,不作人間應付僧;寧可吾身墮地獄,不拿佛法作人情。」(
註)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