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自己

含有「觀照自己」共 1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內觀課程進入第四天,我迎來了最具挑戰的轉捩點——堅決靜坐。一小時不動的練習,讓我真正面對身體的疼痛與內在的抗拒,也讓我學會了觀察、承受,而不是逃避。從最初的懷疑與不耐,到能夠在雜音與不適中回到當下,我開始明白:覺察不等於排斥,平等心不等於冷漠,而是允許一切感受發生,卻不再被它牽著走。
Thumbnail
重新學會安靜,是我走進內觀前三天的挑戰。這段期間,我沒有經歷「平靜」的感覺,卻在痛、雜念與飢餓之中,看見了自己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混亂與壓抑。這篇文章,是寫給你:可能也常感覺「腦袋停不下來」、「明明很累卻沒辦法放鬆」的你。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時候:很想暫停一下,但卻不知道怎麼離開?我報名內觀,單純只是因為我真的撐不住了。不是為了追求平靜,而是想要喘口氣,從工作、訊息、社交裡退一步。這篇是我準備進入十日內觀時的狀態——焦慮、不確定、想逃又捨不得放。不是修行,只是人類需要安靜一點。
Thumbnail
在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的意識重塑課程中,我看見了自己長期以來忽略自我照顧、低估自我價值的模式。雖然我喜歡自己,卻常因外界評價而動搖,甚至壓抑內在的情緒與聲音。透過角色比對與情緒釋放練習,我開始學習表達「不被尊重」的真實感受,理解表達並非為了改變他人,而是為了與自己和解,重新肯定自身的價值與存在。
Thumbnail
因為自己的個性使然,踏入一個未知的環境時,總是容易想迎合他人,認為配合他人的話題接續,會讓自己顯得比較合群。 矛盾的是,自己也經常在當下感受到不舒服,這不舒服似乎是因為習慣配合,所以自然而然地被判定應該是一個甚麼都可以、都沒差的腳色,在此時,又為了表達自已的鮮明,卻也在這過程中失去自己...
Thumbnail
前言 前文提及我對《時間,才是最後的答案》描述的濃烈、黏膩的情感,感到不舒適,甚至有點嫌惡。我同意之前看過的說法:所有會讓你動情的—不管是喜怒哀樂—都表示它與你內心的某個什麼起共鳴了,它促發到你內心中—也許藏在幽暗處的—某種情感或想法了。也因此,我也試著據以檢討自己平常的情感反應。嗯,還滿有意思的
經由自身的努力而發現,直接了知、親身體驗。 向內觀照、觀察自己。
Thumbnail
夜 若夠深,便能照見覺知。 傷 若夠痛,便能感覺活著。 路 若夠遠,便能稱做夢想。 題 若夠難,便能名為考驗。 生活, 樂在其中不容易,但絕對值得挑戰。 生命, 活出自己不簡單,但絕對值回票價。 我見 我所思。
Thumbnail
「促進家庭幸福」。我們身為一個修行人,每天都要能幫助人,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恭敬,這樣對我們修行來說是有輔助作用,使我們更精進、更努力,對道場呢?這也是一件非常殊勝的因緣。「鍛錬體魄」,依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開示錄中,印祖常言:「吾是一個慚愧僧。」我們修行人的內心應該要常懷慚愧心,如印祖說的我們自己是一個
Thumbnail
這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名叫做善生。他父親在臨終時特別教他,要他每天大清早禮拜六方神明。有一天佛陀教導居士善生,在聖者的律中,禮拜六方的真正意義,乃是對於父子、師徒、夫妻、朋友、主僕、聖俗等六種倫理關係的敦倫盡份;如此則此六方獲得保護,平安而無恐懼。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