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資訊法領域的證據與程序-數位鑑識(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ㄧ、「數位鑑識」在資訊法領域的定位:證據法、程序法

所謂的「資訊法」,可說是只要與網路或數位科技相關的法律,就屬於它的範疇(請參閱本人先前所撰寫的「資訊法律-導論」)。大多是提及實體法的部分,例如著作權法、個資法、民法、消保法、刑法等,但較少有介紹或論及其相關的程序法,也就是如何採集數位證據的證據法,它的方法有個正式名稱叫做「數位鑑識」(Digital Forensics)。
其實說到「數位鑑識」,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因為它早已行之有年,甚至會聯想到知名美劇「CSI犯罪現場」。但其實這種「數位證據」不只涉及刑事偵查、調查或訴訟程序,同樣在民事訴訟的求償程序,也是依賴相同的「數位證據」,始能達到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之最終目的。
隨著科技發展,在今日的訴訟程序實務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數位證據」(或稱電子證據、新型態證據、電磁紀錄證據),例如:以Line、Facebook訊息、GPS紀錄或行車記錄器錄到的聲音畫面,證明某事件曾經發生或證明某事實存在;甚至以區塊鏈收據(blockchain receipt),證明某項資訊真實可靠。
但這些數位證據,在法律程序上應該如何運用?訴訟當事人及辯護人應如何以數位證據去做主張?就數位鑑識的各個階段,當事人又應如何處理?這些議題在實務運作上極為重要,因為直接影響訴訟的成敗!
而常見的案例,不外乎就是:離職員工外洩、刪除機密資訊或公司資料;競爭對手或合作廠商竊取商業資料;駭客攻擊入侵或阻斷式服務攻擊(DDoS)、惡意程式攻擊(散佈病毒或木馬程式);竊取、篡改電腦或登入他人帳號。

二、數位證據的同一性


所謂的「數位證據」,是指電腦、電子產品或網路設備中,以數位方式儲存,可供證明待證事實的資訊。常見的數位證據包括:實體設備(例如筆電、硬碟、手機)、系統資料(各種格式檔案),及記錄資料(上網行為、系統Log、被刪除資料、程式執行紀錄)。

而講到「數位證據」,不得不說到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724號刑事判決,所提及的「行車紀錄器SD卡的數位錄音影檔案」。數位證據,如同實體證據,都需要經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2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現代人必懂的資訊法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在網路科技發達的現代,任何在網路上搜尋資訊、使用網路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或網路上交易等,無不與資訊法有關,是當代網路世代的人們必須要了解、認識的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就在5月3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太空發展法」,其實台灣在太空相關的發展上已歷經40年的累積,但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確切的法源依據,例如我們連合法的發射火箭的場域都沒有,而有關於場域附近的安全規範、土地用途、環境保護等問題也一直都沒有辦法解決。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公司治理」,但大家是否聽過「網路治理」?網路治理又是什麼樣的概念呢?所謂的「網路治理」,是全球網路「多方利害關係人」根據每種角色所制定與實施的共同規則,旨在規範全球網路發展及使用。國際間探討網路治理議題範圍相當廣泛,2015年聯合國科學及技術促進發展委
近來在台灣隨著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升溫且嚴峻的影響,為了降低實體上人與人連結所帶來的風險,而在網路上人與人的互動有增無減,大家轉向使用臉書(Facebook)的機會與頻率大幅上升,但其實在臉書上人們的言論或網路行為並非想像中的那樣自由或隨心所欲。筆者周遭的臉友常常因為恣意發言而遭臉書審查且禁止發言
就法律及其他實務者而言,必須了解最新技術層面的操作所帶來的法律問題,才能適切解決相關的法律爭議,甚至為新型商業模式營造更佳的發展環境。以下我將針對「自動回覆軟體系統」的意思表示,以及「智能合約」,分別以「傳統民法上 #意思表示 概念受到新時代的挑戰」及「 #智能合約 對於民事法的衝擊」兩篇文章做
當全世界的自動駕駛汽車僅在「Level 2」或「Level 3」的程度,但前陣子馬斯克竟說特斯拉已經非常接近「Level 5」-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境界,又引發全球討論,尤其在法律界也對此新科技風險的法律容許程度甚感興趣。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稱AI)技術的運用,已是日常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實,有時候是好玩的東西,可以把人「變臉」(Face Off),例如前陣子很紅的FaceApp,可以把照片中人物的臉,玩出「變男變女變變變」的趣味性;但有時候卻是侵犯個人資料、肖像權,甚至
就在5月3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太空發展法」,其實台灣在太空相關的發展上已歷經40年的累積,但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確切的法源依據,例如我們連合法的發射火箭的場域都沒有,而有關於場域附近的安全規範、土地用途、環境保護等問題也一直都沒有辦法解決。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公司治理」,但大家是否聽過「網路治理」?網路治理又是什麼樣的概念呢?所謂的「網路治理」,是全球網路「多方利害關係人」根據每種角色所制定與實施的共同規則,旨在規範全球網路發展及使用。國際間探討網路治理議題範圍相當廣泛,2015年聯合國科學及技術促進發展委
近來在台灣隨著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升溫且嚴峻的影響,為了降低實體上人與人連結所帶來的風險,而在網路上人與人的互動有增無減,大家轉向使用臉書(Facebook)的機會與頻率大幅上升,但其實在臉書上人們的言論或網路行為並非想像中的那樣自由或隨心所欲。筆者周遭的臉友常常因為恣意發言而遭臉書審查且禁止發言
就法律及其他實務者而言,必須了解最新技術層面的操作所帶來的法律問題,才能適切解決相關的法律爭議,甚至為新型商業模式營造更佳的發展環境。以下我將針對「自動回覆軟體系統」的意思表示,以及「智能合約」,分別以「傳統民法上 #意思表示 概念受到新時代的挑戰」及「 #智能合約 對於民事法的衝擊」兩篇文章做
當全世界的自動駕駛汽車僅在「Level 2」或「Level 3」的程度,但前陣子馬斯克竟說特斯拉已經非常接近「Level 5」-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境界,又引發全球討論,尤其在法律界也對此新科技風險的法律容許程度甚感興趣。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稱AI)技術的運用,已是日常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實,有時候是好玩的東西,可以把人「變臉」(Face Off),例如前陣子很紅的FaceApp,可以把照片中人物的臉,玩出「變男變女變變變」的趣味性;但有時候卻是侵犯個人資料、肖像權,甚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被警察盤查過嗎?有被要求打開包包或車廂嗎?不管是親身經歷或新聞時事,讀者對上述的情況應該不陌生。從中壢音樂老師被警員盤查大外割,到警員查緝毒品被控違法搜索,相關新聞層出不窮,本文探討為什麼類似案件一再重演?警界舊有的違法搜索手段有哪些?也透過判決書查詢,讓讀者更瞭解司法對於違法取證的立場。
Thumbnail
在侵害配偶權的法律案件中,有效證據的收集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五種關鍵證據類型,包括通話記錄、目擊者證詞、自白錄音、蒐證的合法性以及時效性,為當事人提供清晰的指導,以便在準備訴訟時能夠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透過正確的證據收集策略,可以增強案件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Thumbnail
在訴訟中,提交錄音證據時需附上逐字稿,逐字稿應從頭到尾記錄所有對話內容並標明時間點。這樣做能確保法官或檢察官能夠全面理解錄音,並提高證據的有效性。
Thumbnail
7月17日的聯合報A14版有一則新聞報導,標題是「GPS、M化車可用來追犯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作者在此提供解說。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上次介紹了搜索的制度,並不是每一種搜索都需要有搜索票,但也不是不用搜索票就可以隨便亂搜索!今天就帶您來看警調單位搜索過程不合法,所蒐集的到證據是否還能作為證據?
Thumbnail
合約、報價單,原本就是用電腦編輯的,結果為了「用印」,還要印出來(紙本化)、郵寄給對方、再掃描建檔(又數位化一次)。這是假的數位轉型,因為簽約過程的足跡都不見了,然後倉庫還是被幾十年前的合約堆滿滿。這之中浪費的時間拿去做生意多好! 還有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下,傳統的文件處理方式正在迎來一場顯著的變革。電子簽核技術的崛起正風靡各行各業,從文件審核到一鍵完成,它為企業和組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隨著數位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紙張文件處理所帶來的成本和時間浪費,而轉向使用電子簽核系統,以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
Thumbnail
身為創作者,保存創作歷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保存創作歷程,能夠證明作品的原創性和著作權歸屬,並為潛在的智慧財產權訴訟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本文介紹了四種保存創作歷程的方法,尤其針對數位檔案、詮釋資料的保存,有所介紹。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被警察盤查過嗎?有被要求打開包包或車廂嗎?不管是親身經歷或新聞時事,讀者對上述的情況應該不陌生。從中壢音樂老師被警員盤查大外割,到警員查緝毒品被控違法搜索,相關新聞層出不窮,本文探討為什麼類似案件一再重演?警界舊有的違法搜索手段有哪些?也透過判決書查詢,讓讀者更瞭解司法對於違法取證的立場。
Thumbnail
在侵害配偶權的法律案件中,有效證據的收集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五種關鍵證據類型,包括通話記錄、目擊者證詞、自白錄音、蒐證的合法性以及時效性,為當事人提供清晰的指導,以便在準備訴訟時能夠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透過正確的證據收集策略,可以增強案件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Thumbnail
在訴訟中,提交錄音證據時需附上逐字稿,逐字稿應從頭到尾記錄所有對話內容並標明時間點。這樣做能確保法官或檢察官能夠全面理解錄音,並提高證據的有效性。
Thumbnail
7月17日的聯合報A14版有一則新聞報導,標題是「GPS、M化車可用來追犯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作者在此提供解說。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上次介紹了搜索的制度,並不是每一種搜索都需要有搜索票,但也不是不用搜索票就可以隨便亂搜索!今天就帶您來看警調單位搜索過程不合法,所蒐集的到證據是否還能作為證據?
Thumbnail
合約、報價單,原本就是用電腦編輯的,結果為了「用印」,還要印出來(紙本化)、郵寄給對方、再掃描建檔(又數位化一次)。這是假的數位轉型,因為簽約過程的足跡都不見了,然後倉庫還是被幾十年前的合約堆滿滿。這之中浪費的時間拿去做生意多好! 還有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下,傳統的文件處理方式正在迎來一場顯著的變革。電子簽核技術的崛起正風靡各行各業,從文件審核到一鍵完成,它為企業和組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隨著數位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紙張文件處理所帶來的成本和時間浪費,而轉向使用電子簽核系統,以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
Thumbnail
身為創作者,保存創作歷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保存創作歷程,能夠證明作品的原創性和著作權歸屬,並為潛在的智慧財產權訴訟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本文介紹了四種保存創作歷程的方法,尤其針對數位檔案、詮釋資料的保存,有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