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大漢天威-貳師將軍李廣利】

讀書的時候,常常搞不清楚李廣跟李廣利有什麼差別的人麻煩舉個手認識一下。 不要讓我覺得很孤單。 這兩個人,名字只差一個字,同樣是漢武帝的將軍,同樣在對匈奴的戰役中十分重要。 也同樣跟司馬遷關係匪淺。 其實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漢武帝。 李廣是天子漢武帝的將軍。 李廣利則是天帝漢武帝的將軍。 越說越糊塗了是吧? 皇帝這個名詞,是秦始皇時代,組合三皇五帝的名稱而成。 前面一點,從大禹開始,基本上中國人既不稱皇也不稱帝。 中國人的領袖叫做「王」,是上天之子,又稱天子。 原本三皇的「皇」,是「似天者」,也就是最接近天的人,又名「皇天」。 而五帝的「帝」,則是「天之相」,是皇天的丞相,輔佐管理人。 大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跟皇天斷絕了關係。 雖然據說他跟過去三皇五帝一樣,也有上泰山封禪。 不過大禹事不是今天的重點,提過就算……但其實漢武帝也很想知道。 在少年漢武帝的心中,覺得過去的中國戰亂頻繁,天災不斷,就是因為天子沒能得到「天」的承認。 所以他廣召儒士,尋求答案。 儒士在當時屬於非主流,但你看,主流的學者要是有答案,天下還會這麼亂嗎? 對百姓寬容慈愛就是順天,為什麼我爸我爺爺我奶奶碰到這麼多地震跟天候異常?(漢武帝表示) 在儒士們給出的眾多答案中,漢武帝劉徹找到了長輩們沒有做好的一點:「把天朝威德廣布給四方蠻夷」。 於是我們看到,在漢武帝執政的前三十年,這個國家展開了「超」積極的對外政策。 通西域,戰匈奴,開西南,平兩越。 喔,還有伐朝鮮。 漢武帝認為自己做得非常好,決定向上天繳交成績單。 因此前往泰山進行封禪。 並且把那一年改為「元封元年」。 所以某方面而言,我們也可以像漢文帝執政一樣,很單純的把漢武帝十一個年號看成只有前後兩塊。 李廣是武帝前年的將軍,李廣利則是武帝後年的將軍。 飛將軍李廣從少年就開始與匈奴作戰,打了二十幾年,成為漢武帝一朝的老將。 而李廣利其實跟衛青比較像。 他們都是憑姊妹竄起的外戚。 不同的是,衛青的姊姊衛子夫不僅當上皇后,還活得相當久,這讓衛氏外戚相當的有恃無恐。 但李廣利的妹妹,死得非常早。 基本上是在她重病的時候,要求漢武帝善待她的兄弟。 這一天,漢武帝想起了李夫人的遺言,決定提拔李廣利。 提拔什麼? 原來漢武帝還有一個小興趣,就是喜歡好馬。 當年張騫從烏孫國帶回數十匹好馬,讓他一下在漢武帝面前從黑翻紅。 一開始,漢武帝把烏孫馬命名為「天馬」。 不久,又有人獻上大宛馬,漢武帝更加愛不釋手,就把天馬的名字給了大宛馬。 而烏孫馬改稱「西極」。 就不知道張騫之死跟烏孫馬被貶有沒有關聯了。 漢武帝得到這些大宛馬,當然不是要讓牠們去打仗。 那是要幹嗎咧? 幹馬生小馬啦。 主要還是養在宮裡,宣揚國威,跟外國來使炫耀炫耀。 可來的人多了,就難免有一些姬芭人。 「您這個大宛馬不錯,不過大宛真正的名馬,比您的還要高級一些……大宛國都把真正的好馬,藏在貳師城啊。」 漢武帝就派人打造了金馬要去換,但大漢使者抵達大宛後,大宛王表示拒絕換馬。 於是使者氣得當場打碎金馬,結果大宛貴族很生氣,就半路派人劫殺漢使。 當然啦,一定有人沒死,回國秉告了漢武帝。 小時候看這個故事不懂,長大看過司馬遷對張騫通西域的評語,心中就顫抖了。 司馬遷認為,出使西域者,說謊騙人跟中飽私囊的居多。 這裡或許有一個劇本,是使者根本沒去大宛,在路上就把金馬弄碎大家分了,把不願同謀的老實人殺個清光,然後回來騙漢武帝。 不論如何,漢武帝決定要攻打大宛,以武力奪取貳師城名馬。 誰可以去打? 按照西域使者們的說法,西域諸國的武裝並不強大,困難的部分是沿途的水草補給。 大宛表示:「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 另,「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彊弩射之,即盡虜破宛矣。」 漢武帝想,之前叫霍去病的一個副將「趙破奴」跟王恢一起攻打樓蘭,確實也不怎麼困難。 喔,這個王恢跟武帝前期的大行王恢不是同一個人。 而是專門出使西域的使者。 那這次應該也沒啥問題,使者們說三千兵就能搞定……不如順便刷個新貴起來? 這時是太初元年,霍去病早就死了十幾年。 大將軍衛青,也剛剛過世。 漢武帝對衛子夫漸生厭惡,自然也不想再提拔衛氏外戚。 天帝的眼睛,就看向了李夫人的另一個哥哥:李廣利。 沒有人知道李廣利之前的經歷,但李延年跟李夫人的「父母兄弟」都是戲子伶人,李廣利只怕也脫不出這個範疇。 很可能,李廣利原本是類似「武生」的角兒。 就這樣,歌舞戲劇中的將軍,一躍成為了真正的將領。 號為「貳師將軍」。 李廣利作為主帥,漢武帝徵召了屬國六千騎兵,跟各郡的惡少年共數萬人。 什麼是「惡少年」? 有一說是「無賴子弟」,也就是小混混? 如何界定小混混?如果他們平時就不遵守法律,那為何能夠徵召? 更合理的說法是:「前科犯」。 漢書武帝本紀寫:「天下謫民」。 這些人都犯過一些不怎麼重的罪,被降過爵之類,但大體上還是在社會體系底下安穩過日。 徵召惡少年這件事,就凸顯了漢朝的兵員不足,但還是硬要打。 漢武帝當然也知道李廣利只是個擺設,就要王恢等人隨軍出征。(趙破奴正在鎮守北疆,沒有去) 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往西域,平常使節團百來個人就很了不起,看到這麼多人,誰不知道有問題? 周遭的「小國」,當下來個閉門不出。 可是大軍總需要補給啊? 塞外戰爭動輒數月,方位又難辨,什麼後勤補給那是指望不上的。 衛青之所以厲害,在於他的就地整補功力高強……所以我跟你說,他一定有和遊牧民族交易的本事。 不然他的士兵吃草會飽嗎? 而霍去病的打法主要是快去快回,其實司馬遷說霍去病的軍士經常餓肚子的。 李廣利這次西征,快去快回當然是不可能。 而路上的小國又不願意提供補給,沒辦法,只能用衛霍二將的另一招:搶! 我大漢天兵,戰無不勝,嗎? 李廣利他們想要攻城,也不是那麼容易,於是這支大漢遠征軍,就像是西域大盜一樣,見城就打,打不下過幾天就會遠去。 打下來就是給你洗劫一番。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 明明軍中有西域使者,但卻完全無法跟西域諸國和平交易。 所以當年王恢說在樓蘭受辱,要漢武帝出兵打樓蘭,根本就大有問題! 這些哀傷的話題且住,不然連李廣利的處女戰都說不完。 總之,他們到了「郁成」這個地方,這時,數萬的遠征隊,已經剩不到一萬人。 別說打不下人家,還被人家打得大敗…… 李廣利覺得這樣不行,下令撤退。 一行人好不容易回到敦煌,已經是太初三年,兩年都過去了。 士兵更是只剩下一兩千人。 李廣利在敦煌請人回去報告,請求撤退。漢武帝又不是吃素的,當然大怒。 漢武帝下令,遠征軍誰敢入玉門關,立即斬首。 夏天,對匈奴戰爭又損失了兩萬兵,漢朝的兵力完全是捉襟見肘。 但漢武帝發了狠,乾脆徵召重刑犯,並且準備大量牛羊糧食,要大宛遠征軍自給自足,再接再厲。 後面更準備了十八萬後勤部隊,從酒泉源源不絕的支援。 說也奇怪,這次西域小國們看到這支大漢遠征軍,就樂意接納了。 同一套邏輯拿來就行:這次的組成是大型武裝商隊的規模啊。 都不說這次裡面有沒有好翻譯好使者,至少人家知道接待你們是有利可圖的。 不過史記的意思是說,因為這次陣仗夠大,所以大家不敢抵抗了……外國人的價值觀到底是哪一種?可能讀西方史的人會更了解吧。 總之呢,浩浩蕩蕩的超級戰線這麼一拉,李廣利到達大宛時,也只有三萬可用之兵。 因為上次是繞過宛直接打郁成,招致大敗,所以這次李廣利決定先打下大宛。 這一打,就打了四十幾天。 李廣利又派了一支三千人的偵察隊前往郁成,但仍遭擊破。 於是只好一邊圍大宛,一邊分兵攻打郁成。 好不容易打敗郁成,郁成王卻逃往康居,請求援軍。 這時,漢軍終於打破了大宛的外城,抓了一個貴族將軍。 大宛的貴族就不安了:「靠杯,下一個上場的會不會是我?我會不會被抓?」 大宛貴族開會,表示他們探聽得知,是大宛王不給馬,所以漢朝才出兵。 (看吧,大宛人真的不知道漢朝在抓狂三小的,最好金馬使者是有到啦。) 於是大家就一起把大宛王抓起來殺掉,送首級給漢軍請降,並且說:「我們可以送你們馬,給你們補給。如果不要,我們就把馬殺光,跟援軍一起和你們拚到死!」 援軍就是說康居了。 李廣利這邊收到大宛王頭,也開了個會,大家立刻決定見好就收。 並且通知康居,這邊的戰爭已經結束了,把郁成王交出來吧。 最後,這場為時四年的大宛戰爭,以凱旋告捷。 李廣利立了新的大宛王,帶了三千多匹大宛良馬,與數十匹「真‧赤兔馬」返抵國門。 帶頭將領們個個加官晉爵,中等軍士官更因為這次後勤紮實,撈了不少油水。 而也就在這一年,衛青的長子衛伉被匈奴打得七零八落。 衛氏外戚跟李氏外戚的恩寵,註定要換個位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