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灣的疫情發展到現在也已經兩個多月,居家工作也持續好一陣子,趁著疫情較先前趨緩之際,稍稍分享自己這一陣子的生活。
這段時間以來,最大的變化是,和家人相處時間變長。畢竟和手足們從早到晚一起在房間裡工作,感覺就像以前求學的時候那樣,好久沒有這種親近感(當然,感情一直都不錯,只是隨著彼此投入職場工作,即使同住,相處時間也不如小時候那麼久)。不過,也滿懷念自己以前獨佔白天房間工作的日子,因為房間只有一張桌子,讓給要放兩台螢幕的姊姊用,我則是都要從客廳搬椅子,再拉出墊子墊成桌子才能上班。有時候因為懶得搬椅子,就把床作椅子,只是整天下來不免腰痠背痛。最近這一週則決定寧可捨棄冷氣,到飯廳工作也比較舒適。
然後是少了通勤時間,本以為這樣每天都可以好好作完整的靜坐,殊不知這段期間身體感覺特別疲勞,早晚課往往沒做到最後,寧可躺下來多休息一下;晚課又因為下班時間~上課時間只有一小時,還要吃飯,往往也只有多躺著休息,沒有做完整。往另一方面想,可能是身體這陣子要清出大量的壓力和疲勞,可以期待身體越來越健康。
疫情比較嚴重的期間,我變得很少關注新聞和時事。當然不是全然不關心,而是不讓這些消息過度影響我,畢竟現在很多新聞在傳遞的不是消息,而是恐懼、焦慮、不安、不信任感,不讓心被這些纏上、綁住是非常重要的。這段時間新聞滿天飛,實際可信資訊量實在很低,不讓身邊充斥口水仗的亂度帶來的負面效益,是在這段非常時期穩住自己的重大任務。
然後,我每週安排了三天晚上,跟著老師和同學讀經典。所幸這段期間照常上課,只是改為連線,上課感覺和在教室果然還是不太一樣,注意力變得比較難集中,也很容易受影響。不過,現在週末固定安排時間整理和複習上課筆記,並在靜坐結束後複習,效果果然超群!
最後想分享的是,因為這段期間,更了解到生命如果建立在表象飄移不定的狀態下,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無法得到真正的安寧。即使沒有疫情這種非常狀況,平時各式各樣的外在變化、情緒起伏,一樣會讓自己有如失根的浮萍,想努力抓住什麼,永遠感到不安(疫情只是放大了這種不安)。
相反地,如果生命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無論外在如何動盪,內在永遠是安定的。那麼,如何做到讓生命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靜坐,而且是可以直接、穩定體驗Samadhi的靜坐;沒有學習超覺靜坐,或是靜坐法門沒辦法讓人每次都接觸到生命本體,只有偶爾幾次才能體驗到,還是有幾個次要的輔助方法,也是幫助我更加穩住自己的幾個簡單方法可以參考──
- 在生活中建立規律性和次序性: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早上盡可能自然醒,晚上盡可能早入睡(10:30-11:00)。早上起床後做早課,然後吃早飯,之後開始工作。中餐結束後最好散步一下,然後休息一陣子再工作。到了下班時間,先做晚課,再吃飯。吃完飯最好散個步,睡前30分鐘不用3C,或是睡前聽點可以放鬆身心的音樂,然後入眠。
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但生活本就該像這樣簡單,順應大自然的變化而有所規律和次序,不給身心帶來額外的負擔。
- 沒辦法靜坐,至少撥空獨處、休息:安排一些時間陪自己是很重要的,或至少強迫自己躺下來,靜靜感受身體的放鬆,內心想法浮現也不去判斷,讓思緒靜靜流過,這樣也很好。
- 讀經典,至少流傳2000年的那種經典:這應該是以前從未想過(以為只是自己的興趣),但在生命慢慢穩定找到自己的時候,才會赫然發現,讀經典竟是這麼重要的事。經典是生命的使用指南,給予我們方法去認識生命、體驗生活(知後而行)、穿透表相的苦難探究最精微的真相。
不過,讀經典雖然重要,但找到對的老師、對的詮釋文本可能更重要,以及最重要的,每個人對經典的解讀會隨著自己身心變化而改變,這就像人家說的,10歲的你和20歲的你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不會相同。再加上經典沒有絕對「對」的詮釋角度,不同人的詮釋也有不同層次,能看出層次的差異並將智慧實踐在自己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有些人可能覺得,古代經典離自己太遙遠、用字太艱深、對內容不感興趣,這其實是每個人剛開始都會面臨的狀況。如果沒有搭配可以明淨自己心智的技術,以及教導你以不同角度理解經典的老師,你的內在可能難以和經典內容有所呼應,自然覺得讀不進去。但是,開始試著慢慢親近經典,仍然可以幫助自己穩定下來,畢竟可以流傳上千年的智慧,是真正受時空考驗過的智慧結晶,比起坊間流傳的某些心法,經典真的扎實許多,而且是適用於各種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