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1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回應網友對先前文章的指教

兩個月前的文章有幸在上個月被經濟日報轉載,算是我寫作生涯的一個里程碑,真值得開心!開心完之後,現在來回應刊出後網友們的指教,以及分享一些經驗。
綜觀臉書及網站的網友留言,大部分網友是不同意現在的航運是景氣循環股,我的思維太死板,應該要隨著時間、隨著市場進化才是。
針對航運究竟是不是景氣循環股,我想應該是不言自喻,即使現在很多投資人都很看好航運的發展,但只要想想航運難道是這個世紀才有的行業嗎?我想就有許多歷史可以供依循,投資沒有什麼「這次不一樣」的事情,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每次都一樣」
舉例來說,許多留言的網友指出,塞港缺櫃很嚴重、全球搶貨、運河的意外事件等等都會一直推升運價,航運公司也都整併得差不多,各大聯盟的寡占也讓未來競爭者進入門檻很高,是很好的護城河云云;確實,現在貨櫃運價已經來到史無前例的數字,而航運聯盟的組成也約束了成員在運價、運量、碼頭經營等各方面的合作,加強規模經濟的優勢,擠壓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或許我在前篇文章提到的航運公司大舉購船、運量上升、運價下降、船公司不堪負荷破產整併的循環不會發生,那除此之外會不會有其他可能導致航運的供給及需求發生變動?
仔細想想可能性真的不少,例如我們就這樣假設運價居高不下,那世界各國是否會考慮自行生產大部分消費產品,像家電、服飾、3C產品、家俱等貨櫃航運的主要貨物,如果大家認為運價負擔太重,開始自行生產這些產品呢?或者發現比運河更有效率的航線,讓運河不再那麼重要呢?又或者,單純就是疫情趨緩,各國解封之後,消費者不再購買實體產品,因為先前封城時該買的想買的都買了,解封之後開始轉為消費「服務」呢?造成現在運價飆漲的原因不可能永遠解決不了,一旦原因解決或消失了,是否可能造成運價雪崩?當然永遠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可能會再讓運價飆漲,只是新的問題幾年以後才會出現?這種循環不正好就是所謂的「景氣循環」嗎?
其實我前篇文章只是提出航運等景氣循環股不能以本益比來評價,而評價的方式那麼多,沒有本益比我們還是能找出現在的航運應該如何評價,有網友指出前篇文章都沒講如何評估,我覺得滿無辜的,有那麼多方法能用,拿除了本益比之外的用都夠用,不過都有人這樣講,我只好就分享幾個吧。
在寫完前篇文章後,我也一直在學習評價這門學問,我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從業人員,說我是活在教科書裡真的是標籤貼太大了,我甚至是在最近Amazon Prime Day才買了McKinsey出的Valuation這本課本準備來嗑,大多時候我都是用自己的想像力、市場看法、找資料來決定我的投資,例如貨櫃航運除了找運價指數外,國際上的同業表現如何也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所以我詢問行業內的友人,找到了Alphaliner提供的世界前百大貨櫃航運公司的資料,包含自有的運量、租賃的運量、在製的運量,了解一下台灣的海運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比較一下這些公司的市值與運量的差異,應該就能滿清楚現在的股價是高是低;至於什麼時候進場出場,則可以參考Gamma的這篇文章學習景氣循環股的專業投資人是如何操作。
不管是前篇文章還是這篇文章,甚至是我過去的所有文章,都是希望提醒投資人不要被別人買賣賺了多少錢而迷惑,而是謹慎的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投資的風險,畢竟這裡是市場不是賭場,帶著押身家一夜致富的期待是不切實際的,我相信專注在風險才能走得長遠,走得長遠才有致富的機會。
對這兩年才踏入市場的投資人而言,可能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候,好是好在什麼都漲,我們聽到也看到許多敢押敢衝而賺大錢的案例,但壞就壞在這種市況會扭曲投資人對市場的看法,若比較沒想那麼多的投資人認為股票錢輕鬆賺,而開超出自己能力的槓桿,最後得不償失,我想這不是任何人投資的本意。
再者,航運股從我寫文章時不到100、現在接近200、喊到300,整個台股成交重心都在航運上,也讓很多投資人產生FOMO的情緒,雖然航運強勢上漲,但許多指標都顯示出現在貿然進場風險相當高,例如航運股若沒有列入處置,當沖比率幾乎都超過70%,這表示跟你一起玩航運的人並不是看好航運的營運狀況好,而是航運在漲,今天來賭一把而已,而當這些短線的熱錢轉往他處時,航運的股價會怎樣表現其實也都演過很多次了。
我還是要說,我不是唱衰航運,也不是眼紅沒賺到,就是提醒讀者在市況瘋狂時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及原則,閱聽任何消息都需要自己驗證、消化、反論,最後成為自己的洞見,我們沒有辦法每筆投資都賺錢,但觀察市場、反覆研究與思考增強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投資的勝率,長遠來說才是投資路上的關鍵能力。
最後還是謝謝經濟日報的轉載,讓拙作能被更多人看到,也謝謝指教的各位網友,無論贊同或反對本人的論點,都能成為各位投資知識的養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