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
- 書名: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
- 作者:黃柏嘉
- 出版社:三采文化
- 陳揚的小小介紹:
黃柏嘉心理師在我諮商實習時期曾與他接觸過,那時候我邀請他來擔任我們的性別平等講座,主題是跟親密關係有關。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即是他在講台上SHOW出小說出租店中言情小說的標題名稱,整排的小說名稱都是「總裁愛上俏女郎」、「老闆愛上笨女郎」,內容都是彰顯有權有勢的人喜歡上弱勢的女性,這彰顯了我們整體性別平等教育制度的問題所在,社會大眾跟主流媒體都提供這樣的資訊給我們,我們很難不受他們影響而有合宜的性平觀念判斷。之後再次遇黃柏嘉心理師到就是這本書了。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家長,不管家裡有沒有二寶,還是只有一寶的,黃柏嘉心理師提供了許多他與二寶之間的實際對談經驗,很多專家學者的觀念都落實在日常當中的親子對話。親子教育並不是用一招兩式就可以處理得宜,而是家長在吸收許多觀念之後,對自己做大量的反思與對話,再嘗試實踐在每一天的日常之中,然後不斷地失敗再重來、失敗再重來的歷程。這是很重要,也是很困難的事。而黃柏嘉心理師在這本書中討論的面向很全面也很接地氣,我很喜歡這樣接地氣的書籍,讓我們可以減少將書中內容消化並轉換成我們能夠實際操作的策略,書中討論了吃醋、嫉妒、推責、偏心、霸佔等等許多孩子間會發生的問題,提供了面對問題的心法及實際操作的例子。非常推薦給各位家長們。
最後,想講講我看完書的一個深刻的感受。在諮商輔導實務現場我很常給各位老師及家長的觀念就是「我們很難給出我們自己沒有的東西」,所以當我們小時候沒有經驗過被愛的感受,我們就很難給予孩子那種被愛的感受。每每看這種親職教育的書籍,我都會覺得我們的家長又沒有被這麼溫柔、涵容、同理的家長養大過,我們怎麼會要家長給予孩子這種溫柔、涵容與同理的態度呢?家長也是一路這樣跌跌撞撞長大的,所以我都會很體諒也能理解家長在學習這些態度與教養方法時,時而會失敗、時而會氣餒、時而會想放棄,我都會想著,如果在我這裡,能夠給予家長足夠大的涵容,感受到這些涵容與接納,那麼我相信,家長們也能夠這樣對自己的孩子。另外,雖然我們都常抱怨養孩子很累、如果可以的話就不會生小孩,但我相信在養小孩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在實踐我們過去未被完成的需求,在使用那些溫柔、涵容、同理對待孩子的同時,其實你也是在用這樣的態度對待那小時候的自己,療癒的種子會慢慢的種在你與孩子心中,用每一天溫柔的日常實踐灌溉,緩慢但穩健的成為一位能夠愛自己也能愛人的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美麗、很美麗的過程。祝福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在這育兒路上能學會好好地去愛,也能好好地被愛。
重點句子:
- 當你帶著委屈付出時,家人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滿滿的壓力。這也ˋ為何很多時候,若媽媽願意多照顧自己一點,對整個家來說其實是件好事。因此,我們可以學習做好「自我照顧」,卻不用擔心自己會變得「自私」。(P.29)
- 在一個家庭裡,有機會犯下最多育兒錯誤的人,通常是最常投入育兒照顧的人。幫新生兒洗一百次澡,可能會發生一次害孩子喝到水的疏失,但不曾幫孩子洗澡的父母,失誤率根本就是零。大家會覺得,極少參與育兒的人是比較好的父母嗎?…因此,我們應該用不同角度看待「犯錯」這件事—犯錯代表我們還在努力嘗試,沒有停止付出、參與。(P.34)
-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通常都不適合管教。因為父母的情緒受孩子影響,很難保持冷靜,可能臉上是生氣的表情、用憤怒的語調說話,加上威嚇的肢體動作(手扠腰、握拳揮舞、跺腳等等),而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威脅與壓力,自然會用退縮逃避、頂嘴的方式來回應。(P.55)
- 讓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說「愛」這種情感,需要透過許多正向的相處經驗累積,才能夠逐漸培養起來,那麼大寶其實沒有理由要馬上愛自己的弟弟妹妹。因為這個跟著媽媽一起返家,愛哭又脆弱的嬰兒,根本就還沒跟大寶產生任何實質的關係。(P.72)
- 事實上,「對待每個孩子都一致」是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達成的育兒目標,因為兩個孩子的年紀、能力、需求都不同,父母不一樣的回應是很自然合理的,如果刻意追求要一模一樣,反而顯得很奇怪。舉例來窩,爸媽會抱著一個一歲的孩子過馬路、牽著六歲的孩子過馬路,而國、高中階段的孩子,應該要有能力自己過馬路,父母並不會為了要顯示公平,而抱著國中生的孩子過馬路。(P.107)
- 表面上爭的是零食、節目,其實他們真正要爭的是被爸媽肯定、被在乎的感覺。因此當孩子抗議「爸爸/媽媽偏心!」先別急著解釋自己有多公平,不如把心力花在聽懂孩子要表達的感受,就可以找到方法讓他們把你的「肯定」、「在乎」放在心裡。(P.109)
- 無論責備或讚美,都是一種外在控制,希望透過孩子趨利避害的本性來促使他「分享」。但只要孩子無法體會到分享的美好,一旦外在的處罰跟獎勵消失,就不會想分享了,這只能算是孩子學會了「迎合父母的表演」,而不能稱為「分享」。(P.131)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