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與「數位社會工作」的創新與挑戰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數位社會工作
#兒童保護
#居家訪視
#網路會所
#新常態
自全國提升自三級警戒以來,社福機構與場館的課程與活動被迫暫停,不少單位的居家訪視也顧慮感染與病毒傳播而暫時中止,為既有的社會工作方法帶來挑戰。與此同時,不少機構致力服務轉型,甚至有意外的獲益。例如專事精神障礙工作的真福之家向陽會所摸索著如何經營「網路會務工作」,並且不約而同發現線上社群的運作,反而讓一些原本會因出門而倍感壓力的會員更有機會參與。
台灣社工資訊交流團》分享英國針對兒童保護工作在疫情期間面臨變化的「兒童保護與社交疏遠」(Child Protection and Social Distancing project) 計畫,並翻譯了Sarah Pink、 Harry Ferguson 和 Laura Kelly三人所撰寫、原本刊登於Anthropology in Action(27(3): 27-30,2020)的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 in COVID-19短文(翻譯連結),提醒社工伙伴避免對通訊工具必然有距離感、無法達成原有評估品質的刻板印象,而是可以嘗試「運用科技工具在社區裡形成不一樣的服務」,作為「數位社會工作」(digital social work) 的實踐新模式。該譯文篇幅不長,描述了社會工作者如何設法透過視訊服務,來建構與案家之間的親密關係與理解,很值得閱讀。
今天的「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便為讀者進一步介紹這篇短文提到的「數位社會工作」概念。這個概念及相關主張同樣萌生自前述「兒童保護與社交疏遠」研究計畫,該計畫受英國研究創新總署與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UKRI/ESRC)「Covid-19快速回應研究召集」(Covid-19 rapid response research call)所支持,並由Pink、Ferguson 和Kelly在2021年於Qualitative Social Work發表以「數位社會工作」為名的論文。作者群認為,數位 (the digital) 在當代社會無以迴避,必須被整合入社工實作當中,而不能只視為一種「頂多是最後手段」。借助數位人類學與數位民族誌的發展,這群研究者反對「虛擬」與「真實」的二元對立,而是將「數位」界定為--從來就不可能自外於我們的物質環境與事物,也不可能脫離既有的社會關係。在這樣的定義下,他們想要推進一種新的社會工作方法,是能夠靈活運用面訪、視訊通話以及其他數位實作,以彈性適應當下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這篇2021年發表的論文,立基於作者群對英國的兒童保護工作者如何在疫情影響甚至封城期間,依然設法投入一線工作的經驗研究。他們發現,老練的社會工作者並非沒有意識到線上互動可能帶來的限制(例如,無法聞出孩子是否沒有洗澡或換尿布,或很難跟三四歲的孩子進行較長的互動;以及最重要的,透過鏡頭能看到什麼,總是掌握在案家手中),但確實在某些情況下,數位互動本身比面訪更有益處。例如青少年可能更喜歡視訊聊天勝過「社會工作者帶著名牌到你家裡來」;對偏遠家庭的數位聯繫能比實體造訪的次數更密集;對疫情期間較具感染風險的家庭來說,數位互動亦是更為安全的策略。從訪談資料中也證明了:當視訊通話成為社會工作者和家庭之間例行聯繫與支持的一部分時,同樣有助於建立情感與信任關係,甚至能讓家庭成員(包括獨立使用手機的大孩子)在與社會工作者建立關係時,擁有更多的控制權(當然這一點,就社工的角度而言,未必全然是好處)。作者因此再次強調,視訊通話並不能取代親臨現場的家訪,而是作為混合型社會工作方法的一部分,必須授與一線工作者更多彈性裁量權。
大流行以來,許多人呼籲我們需要重新想像一種「新的常態」(new normal)。疫情及各種管制措施迫使社會自我調整以適應新的限制,也帶來創新的可能。正如這篇筆記一開始提到向陽的案例,工作者范大千觀察到疫情如何「捲動人的動能」(畢竟原本就有線上聯繫的管道),讓許多會員更有意願參與固定的線上聚會,勉力維持彼此的連結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生活結構。但他亦強調「這些都建立在本來就有的關係基礎上,……人與人的接觸,互相看見、摸索、建立安全感,還是必須的過程」。
因此,混合方法的「數位社會工作」並非排除既有實作,而是主張記取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教訓,以發展一種新的模式,讓工作者在承平時候也能彈性評估數位技術和通訊媒介何時、以及如何最好地支持他們的實作和判斷,從而不只讓工作者與家庭在當下獲益,更能增加面對未來風險與不確定的準備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然而,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
    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
    台灣政府對於防疫升級至四級的謹慎戒懼,不可諱言地和經濟的考量有關。遠距上班除了是防疫的重要一環。國外有研究認為遠距工作並不會減少生產力,造成不利遠距工作的因素來自職場的一些作法與工作方式。
    上個月底,雲林出現有精神障礙的確診者,因為可能處於發病時意識混亂狀態而有數日無法交代足跡,遂被縣府列為「非常危險個案」。姑且不論疫情中有多少人曾在疫調時刻意隱瞞足跡,甚至提供虛假行蹤,卻從未被冠上「非常危險」標籤,這個案例也突顯出疫情下對精神病人的照護問題。
    今天的「後疫情關鍵字」不是回顧BNT在台灣的爭議,而主要是透過德文與英文為主的相關報導,來述說一個「德國觀點」的故事,希望有助於認識這隻可望來台的德國mRNA疫苗。
    自2020年以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下,藝術產業,特別是表演藝術與各式展覽,蒙受巨大損失。除了爭取補助,或者改以簡單的直播取代現場表演之外,疫情帶來的新時代思考也許是:臺灣藝術產業該準備如何以技術補位方式,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結合網路現場與實體表演現場,以實體數位化行銷概念,搶進後疫情時代的數位票房。
    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然而,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
    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
    台灣政府對於防疫升級至四級的謹慎戒懼,不可諱言地和經濟的考量有關。遠距上班除了是防疫的重要一環。國外有研究認為遠距工作並不會減少生產力,造成不利遠距工作的因素來自職場的一些作法與工作方式。
    上個月底,雲林出現有精神障礙的確診者,因為可能處於發病時意識混亂狀態而有數日無法交代足跡,遂被縣府列為「非常危險個案」。姑且不論疫情中有多少人曾在疫調時刻意隱瞞足跡,甚至提供虛假行蹤,卻從未被冠上「非常危險」標籤,這個案例也突顯出疫情下對精神病人的照護問題。
    今天的「後疫情關鍵字」不是回顧BNT在台灣的爭議,而主要是透過德文與英文為主的相關報導,來述說一個「德國觀點」的故事,希望有助於認識這隻可望來台的德國mRNA疫苗。
    自2020年以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下,藝術產業,特別是表演藝術與各式展覽,蒙受巨大損失。除了爭取補助,或者改以簡單的直播取代現場表演之外,疫情帶來的新時代思考也許是:臺灣藝術產業該準備如何以技術補位方式,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結合網路現場與實體表演現場,以實體數位化行銷概念,搶進後疫情時代的數位票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說到「社會安全網」,你覺得那是什麼? 絕對不是什麼真的一張網子,或是什麼線上網站。而是當一個人在遇到危機的時候,這個社會安全網就會啟動。而這張虛擬的安全網會在我們需要著時候,來保護我們。 社會安全網,大到中央政府,小到家庭,每個人都可能是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說起來很抽象。那我們來舉個例子。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我在心理醫護團體 才遠離手機 才發現真的差異很大 我目前在心理醫護協進會,一天到晚就是參與活動和代工,手機…只有回家和早上時間,其餘時間就是做代工。 我看手機,從還沒有進去協進會前,相比差異 我在家裡斜槓的時候,大概一天用手機有長達16小時,每天這種模式;進去協進會,我每天使用手機有簡短時
    Thumbnail
    在這種體制下,社工最不需要的是愛心,反而理性、冷酷的人更能生存,最好加上打字快、文字能力強,因為要寫的文件資料越來越多了,沒有一點「紹興師爺刀筆吏」的功夫做不下去。 待收出養的兒童會不會更有保障呢?陳社工才是真的有能力和義務,甚至有熱情去保護兒童的專業工作者,但把她上銬媒體公審30萬交保.....
    Thumbnail
    收出養意指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因原生家庭重大變故失去經濟或教養能力,需要原生家庭放棄監護權與親權,尋覓新家庭的社會福利服務。最近保母虐死安置童新聞沸沸揚揚,我不是社工,但盼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現行收出養制度中的一些故事和身為社福工作者看見的角度。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
    Thumbnail
    最近虐嬰案件持續發酵,兒盟董事長在記者會上呼籲社工應該要勇敢面對司法。文章中提到了第一線社工的辛勞和挑戰,質疑高層的支持是否足夠,呼籲高層為第一線社工挺身而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說到「社會安全網」,你覺得那是什麼? 絕對不是什麼真的一張網子,或是什麼線上網站。而是當一個人在遇到危機的時候,這個社會安全網就會啟動。而這張虛擬的安全網會在我們需要著時候,來保護我們。 社會安全網,大到中央政府,小到家庭,每個人都可能是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說起來很抽象。那我們來舉個例子。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我在心理醫護團體 才遠離手機 才發現真的差異很大 我目前在心理醫護協進會,一天到晚就是參與活動和代工,手機…只有回家和早上時間,其餘時間就是做代工。 我看手機,從還沒有進去協進會前,相比差異 我在家裡斜槓的時候,大概一天用手機有長達16小時,每天這種模式;進去協進會,我每天使用手機有簡短時
    Thumbnail
    在這種體制下,社工最不需要的是愛心,反而理性、冷酷的人更能生存,最好加上打字快、文字能力強,因為要寫的文件資料越來越多了,沒有一點「紹興師爺刀筆吏」的功夫做不下去。 待收出養的兒童會不會更有保障呢?陳社工才是真的有能力和義務,甚至有熱情去保護兒童的專業工作者,但把她上銬媒體公審30萬交保.....
    Thumbnail
    收出養意指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因原生家庭重大變故失去經濟或教養能力,需要原生家庭放棄監護權與親權,尋覓新家庭的社會福利服務。最近保母虐死安置童新聞沸沸揚揚,我不是社工,但盼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現行收出養制度中的一些故事和身為社福工作者看見的角度。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
    Thumbnail
    最近虐嬰案件持續發酵,兒盟董事長在記者會上呼籲社工應該要勇敢面對司法。文章中提到了第一線社工的辛勞和挑戰,質疑高層的支持是否足夠,呼籲高層為第一線社工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