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正夯,肥胖者打疫苗效果較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家知道嗎,同樣接種COVID-19疫苗,胖子跟瘦子所產生的保護力不一樣!
歐美研究發現,同樣的疫苗在肥胖者體內產生的保護力會比較差一點點 (抗體濃度較低),也就是說研究發現 肥胖會直接影響人的免疫力
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都有成人肥胖問題,值得大家關切的是,肥胖人口比例越來越高,其中「極端肥胖者」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比例。

小時候胖不是胖 v.s. 小時候胖就是胖

在歐醫師的Podcast節目「兒科知識+」中,下載收聽數第一名的一集談的是關於兒童長高的主題。
(兒童長高秘訣大公開:https://pse.is/3gbwtx
講到長高一定要談兒童肥胖,因為肥胖跟性早熟有關,性早熟又跟長不高有關,因此我們又另外錄了一集專門來談兒童肥胖。
咦?
小時候胖不是胖吧?
喔?
真的嗎?
小時候胖就是胖喔!
門診偶爾會遇到生長發育整個超齡的孩子,有時候是遺傳自爸媽,有時候是後天營養”過剩又不均”造就的。
我的門診有一對兄妹
哥哥4歲看起來像6歲大哥哥
妹妹2歲可期長大是長腿妹妹
爸爸190cm
媽媽174cm
所以他們的身高落在同齡孩子95百分位,可以視為正常、來自遺傳。
我的門診還有另外一對姊妹
姊姊從小圓潤可愛
妹妹一直纖細輕盈
爸爸110kg
媽媽53kg
同理,
姊姊的體重落在同齡孩子95百分位,來自爸爸的遺傳
妹妹的體重落在同齡孩子25百分位,來自媽媽的遺傳
那也可以視為正常嗎?

答案是妹妹正常,但姊姊用「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算得的BMI來看、再比較同齡女孩的BMI發現,落在97百分位,屬於兒童肥胖。
50%肥胖的兒童,長大後會變成肥胖的成人。
60%肥胖國中生,長大後會變成肥胖的成人。
70%肥胖高中生,長大後會變成肥胖的成人。
所以,小時候胖就是胖喔!
BMI>85%tile,視為過重
BMI>95%tile,視為肥胖
兩者都需要治療呢!
只要輸入性別、生日、身高、體重,就能自動算好BMI值與分佈範圍是否有過重、肥胖問題的兒童青少年BMI計算機
更多內容歡迎大家收聽Podcast EP63 外食小孩這樣聰明吃、不怕胖:https://pse.is/3gqpdd
更多內容歡迎大家收聽Podcast EP63 外食小孩這樣聰明吃、不怕胖 (兒童肥胖專題)
***

肥胖症已被視為慢性殺手

醫學上的減肥是疾病治療的概念喔~
除了慢性病風險上升,其實我們兒科醫師更在意的是過敏疾病會受到肥胖的影響、難以控制,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也會在多方面因肥胖而增加阻礙,例如免疫力。
雖然目前新冠肺炎疫苗孩子還不能打,但醫學研究已證明肥胖會影響免疫力!
也就是說,在兒童能接種的COVID-19疫苗問市之前,我們要依賴周遭大人打疫苗、落實防疫措施、以及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來保護孩子的健康。
建議可以跟您的兒科醫師共同討論,找到合適的健康減重方式,幫助您的孩子變得更苗條、更健康,也更能抵抗疾病的侵害。
喔對了,兒童減肥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不用挨餓
正確的飲食習慣
均衡的營養搭配
足夠的運動強度
充足的睡眠時間
再加上全家人的支持,其實孩子減肥比成人簡單很多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兒科女醫艾蜜莉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一天臉友發文問: 『有沒有人也因為疫情壓力大,作息失序、睡眠品質不佳、採購清單落落長還覺得買不夠的?』 結果底下留言超多人回應的,原來我們都不孤單⋯⋯ 要如何幫助自己冷靜、讓生活回歸常態? 關於放下焦慮、正向防
#文末抽獎 因為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的狀態,關於「宅防疫」的食衣住行育樂,歐醫師有一些提醒都錄在Podcast (連結放在最後)當中跟大家分享了,今天簡單就「食」的部分跟大家分享歐醫師自己的作法:
家長最常問的問題之一是:『這個(病)什麼時候會好?』 除了吃藥,回家之後的照顧才是左右病情好壞的關鍵。而直接影響痊癒速度的是孩子的體質,想打造好體質,有賴平日的累積……
針對雙北升三級警戒 歐醫師這邊簡單講我通勤搭車時怎麼做: ———出門前——— ———回家後———
歐醫師先前寫過水痘疫苗的文章、也專門錄了一集Podcast介紹過,今天來談談#青少年少女們適合接種哪些疫苗?
上週的食安新聞事件,家長們可能看了之後心很慌,因為平常很容易就用米餅當點心哄孩子吃,歐醫師來教大家算一下 吃多少算過量
有一天臉友發文問: 『有沒有人也因為疫情壓力大,作息失序、睡眠品質不佳、採購清單落落長還覺得買不夠的?』 結果底下留言超多人回應的,原來我們都不孤單⋯⋯ 要如何幫助自己冷靜、讓生活回歸常態? 關於放下焦慮、正向防
#文末抽獎 因為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的狀態,關於「宅防疫」的食衣住行育樂,歐醫師有一些提醒都錄在Podcast (連結放在最後)當中跟大家分享了,今天簡單就「食」的部分跟大家分享歐醫師自己的作法:
家長最常問的問題之一是:『這個(病)什麼時候會好?』 除了吃藥,回家之後的照顧才是左右病情好壞的關鍵。而直接影響痊癒速度的是孩子的體質,想打造好體質,有賴平日的累積……
針對雙北升三級警戒 歐醫師這邊簡單講我通勤搭車時怎麼做: ———出門前——— ———回家後———
歐醫師先前寫過水痘疫苗的文章、也專門錄了一集Podcast介紹過,今天來談談#青少年少女們適合接種哪些疫苗?
上週的食安新聞事件,家長們可能看了之後心很慌,因為平常很容易就用米餅當點心哄孩子吃,歐醫師來教大家算一下 吃多少算過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位小女孩進到診間時,我以為她是國小一年級,但是翻開病歷才發現她已是國小五年級。」陳菁兒醫師表示,「她的父母親說,其實在更小的時候,她的身高百分位都是正常,但是進入幼稚園後,身高卻越來越落後,每次排隊就越排越前面。到了國小五年級,她的身高已經小於三個百分位了,比起同學矮了一大截」
Thumbnail
自2017以來,體位適中比例大致維持,過重和肥胖的比例減少,但看起來不是很顯著。 反倒是體重過輕的比例,從106年的全國8.2%增加到9.2%,而且男女都有此趨勢。 如果這些都是校園禁止含糖油鹽飲食的成效,我認真覺得,應該調整校園飲食的熱量,畢竟成長期的孩子體重過輕也很不好。
Thumbnail
「妳吃那麼多還那麼瘦,吃不胖真好!」常常聽到這句話的我,選擇不解釋、不反抗⋯甚至有點藉著別人的認知,期望這一切是真的!畢竟家族遺傳⋯我是易胖體質。 隨著年紀增長,有些事情還是有點自知之明比較好,例如高中時期,身高165、三餐正常的我,就是58、60、63~聽起來⋯還好啊。直到某一次參加台北縣(對!
Thumbnail
瞭解小孩飲食選擇對健康和成長的影響,含糖飲料的過度攝取可能導致肥胖和影響生長,而跳繩運動則有助於身高和身體發育的促進。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那他的BMI值為55 / 1.6平方 = 21.5。若BMI值小於18.5,表示體重過輕;介於18.5到24之間,表示正常;介於24到27
Thumbnail
A. 青少年肥胖增加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期刊》(JAMA) 的研究,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肥胖的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青少年的 2.5 倍。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年輕人的 BMI 在 25 到 29.9 之間,他們患糖尿病的主要風險是 15%。
世界衞生組織認為.「肥胖,是一種流行疾病、Obesity Epidemic 」 目前全球,每8位人士,就會有一個人是肥胖! 2022的全球WHO統計數據,全球成人有43%是屬於肥胖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臺灣肥胖人口從不到五成增至2020年突破八成。本文揭露減肥幹話口號及錯誤理論,強調少吃多動減肥方式近九成機率失敗。取而代之,營養幹預替代熱量赤字,成功機率提高50%。不同人需因應基因、生活狀況調整飲食方式。統計證實變成健美選手死亡率高,健康目標需個別針對。結論要切合個人需求,瞭解減肥原理後再執行。
Thumbnail
兒童內分泌生長門診中很常出現的一個族群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孩子。這些小朋友在長大的過程中,相較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孩子,容易出現身材矮小、性早熟、過重、肥胖,甚至到成人時期罹患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明顯較高,兒童健康守護者應特別留意。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位小女孩進到診間時,我以為她是國小一年級,但是翻開病歷才發現她已是國小五年級。」陳菁兒醫師表示,「她的父母親說,其實在更小的時候,她的身高百分位都是正常,但是進入幼稚園後,身高卻越來越落後,每次排隊就越排越前面。到了國小五年級,她的身高已經小於三個百分位了,比起同學矮了一大截」
Thumbnail
自2017以來,體位適中比例大致維持,過重和肥胖的比例減少,但看起來不是很顯著。 反倒是體重過輕的比例,從106年的全國8.2%增加到9.2%,而且男女都有此趨勢。 如果這些都是校園禁止含糖油鹽飲食的成效,我認真覺得,應該調整校園飲食的熱量,畢竟成長期的孩子體重過輕也很不好。
Thumbnail
「妳吃那麼多還那麼瘦,吃不胖真好!」常常聽到這句話的我,選擇不解釋、不反抗⋯甚至有點藉著別人的認知,期望這一切是真的!畢竟家族遺傳⋯我是易胖體質。 隨著年紀增長,有些事情還是有點自知之明比較好,例如高中時期,身高165、三餐正常的我,就是58、60、63~聽起來⋯還好啊。直到某一次參加台北縣(對!
Thumbnail
瞭解小孩飲食選擇對健康和成長的影響,含糖飲料的過度攝取可能導致肥胖和影響生長,而跳繩運動則有助於身高和身體發育的促進。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那他的BMI值為55 / 1.6平方 = 21.5。若BMI值小於18.5,表示體重過輕;介於18.5到24之間,表示正常;介於24到27
Thumbnail
A. 青少年肥胖增加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期刊》(JAMA) 的研究,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肥胖的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青少年的 2.5 倍。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年輕人的 BMI 在 25 到 29.9 之間,他們患糖尿病的主要風險是 15%。
世界衞生組織認為.「肥胖,是一種流行疾病、Obesity Epidemic 」 目前全球,每8位人士,就會有一個人是肥胖! 2022的全球WHO統計數據,全球成人有43%是屬於肥胖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臺灣肥胖人口從不到五成增至2020年突破八成。本文揭露減肥幹話口號及錯誤理論,強調少吃多動減肥方式近九成機率失敗。取而代之,營養幹預替代熱量赤字,成功機率提高50%。不同人需因應基因、生活狀況調整飲食方式。統計證實變成健美選手死亡率高,健康目標需個別針對。結論要切合個人需求,瞭解減肥原理後再執行。
Thumbnail
兒童內分泌生長門診中很常出現的一個族群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孩子。這些小朋友在長大的過程中,相較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孩子,容易出現身材矮小、性早熟、過重、肥胖,甚至到成人時期罹患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明顯較高,兒童健康守護者應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