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生體位趨勢:意料之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順手查了一下教育部的資料,近年來國小學生體位趨勢如附表。一般分成適中、過輕、過重、肥胖四類。

可以看出自2017(106學年度)以來,體位適中比例大致維持,過重和肥胖的比例減少,但看起來不是很顯著(教育部資料未提供),五年大約減少4.28%。

反倒是小學生體重過輕的比例增加很多??從106年的全國8.2%增加到9.2%,而且男女都有此趨勢,五年大約都增加了11-12%,男生從7.8增加到8.7, 女生更從8.6增加到9.7,幾乎十個女生就有一個過輕。

(孩子們是偷偷在減肥嗎?家境困難的比例大增? 怎麼會多這麼多)


raw-image


繪製成簡單的百分比堆疊折線圖如下。

raw-image


其實原本我預期過重和肥胖比例會增加。想不到變化趨勢是這樣。

如果這些變化,包括過重肥胖小幅度減少、過輕大增,都是校園禁止含糖高油高鹽飲食的成效,那麼我認真覺得,應該調整一下校園飲食的熱量,畢竟成長期的孩子體重過輕也很不好。


台大自然組轉讀課程與教學,觀察這個圈子,頓悟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其實是掌權者不想讓大家知道的簡單真相。對教師的情緒勒索,就是用最少的經費,讓民眾為下一代的未來,造一個遙遠的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教育局一再發文、三令五申校方和教職員萬萬不可提供含糖飲料給學生,已經不是新聞了。 2017年教育部長潘文忠回覆立委質詢時,宣稱已經規定高油高鹽高糖飲食不得進入校園。(但我看了法條覺得只規範午餐和合作社)。 如今不論校慶運動會、校外教學...... 家長或其他人想提供孩子們一點飲食,需要申請審核。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今天搜尋資料時,看到華藝網站的推薦: 【下載完整報告】AI熱潮從學術研究也能看出端倪?哪些議題是2023熱搜議題? 好奇瀏覽一下2023年華藝線上圖書館年度數據回顧,不意外的是AI 搜尋紀錄大幅增長。但我認為人工智慧相關文獻其實還不算多,所以搜尋紀錄只有這麼多,並未充分反映大眾對AI的關切。
昨天看到新聞 "教育部昨天公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準則」,規範全國國中小學校一致性的獎懲及管教基本原則及相關程序。" 感覺似乎終於正視了家長的責任嗎? 民間團體和27頁條文,似乎還是偏重兒少人權的保障,教師們只能自求多福吧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教育局一再發文、三令五申校方和教職員萬萬不可提供含糖飲料給學生,已經不是新聞了。 2017年教育部長潘文忠回覆立委質詢時,宣稱已經規定高油高鹽高糖飲食不得進入校園。(但我看了法條覺得只規範午餐和合作社)。 如今不論校慶運動會、校外教學...... 家長或其他人想提供孩子們一點飲食,需要申請審核。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今天搜尋資料時,看到華藝網站的推薦: 【下載完整報告】AI熱潮從學術研究也能看出端倪?哪些議題是2023熱搜議題? 好奇瀏覽一下2023年華藝線上圖書館年度數據回顧,不意外的是AI 搜尋紀錄大幅增長。但我認為人工智慧相關文獻其實還不算多,所以搜尋紀錄只有這麼多,並未充分反映大眾對AI的關切。
昨天看到新聞 "教育部昨天公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準則」,規範全國國中小學校一致性的獎懲及管教基本原則及相關程序。" 感覺似乎終於正視了家長的責任嗎? 民間團體和27頁條文,似乎還是偏重兒少人權的保障,教師們只能自求多福吧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減肥是大部份女生的奮鬥目標,不管是剛發育的小女生,或是有一定年紀的婦人,只要對身材有要求,或是追求健康,或是希望變得更美更瘦,都會想盡方法去改善身型,去減肥。 有些人吃很多東西但怎也不胖,有些人喝一口水也會胖,我就是後者。我是從小到大都胖,雖然後來有瘦過但稍有不慎沒有好好控制自己的飲食,很快便復胖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減肥要減少吃澱粉才會瘦,實際上這麼做也真的瘦了,就誤以為這是真理、任何人都適用。然而,有一群人並不適合太過節制澱粉的攝取 (碳水化合物,或者接下來要說的「全穀雜糧類」),反而因為身體需求應該吃足量才對,那就是成長中的兒童。 『歐醫師,我求求妳幫我們家oo減肥!他真的很喜歡吃飯,晚餐要吃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亞洲第一胖」這是數年前就有的「舊」聞,歐醫師在門診中也越來越常看見突破我腦中資料庫紀錄的數字:
Thumbnail
l   2017-2020年台灣成人的肥胖率與2016-2019年相比攀升近3%的比例,到了50.3%,相當於2位成人就有1位有肥胖症。近年,台灣的運動風氣盛行,但是肥胖的比例卻不減反增,其中是否有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因素?   繼第一季之後,運動員壯觀進場是這場超專業競賽的例行起手式。除了介紹節目
今天看到天下的這篇文章 心有戚戚焉 四肢瘦瘦 肚子油油 體重、BMI都正常 但是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都偏紅 近期捐血的報告又顯示另一項指標達臨界點了 “糖化血色素” 脫離軍旅後 最大的差異是體能活動時間
Thumbnail
瞭解小孩飲食選擇對健康和成長的影響,含糖飲料的過度攝取可能導致肥胖和影響生長,而跳繩運動則有助於身高和身體發育的促進。
Thumbnail
A. 青少年肥胖增加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期刊》(JAMA) 的研究,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肥胖的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青少年的 2.5 倍。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年輕人的 BMI 在 25 到 29.9 之間,他們患糖尿病的主要風險是 15%。
世界衞生組織認為.「肥胖,是一種流行疾病、Obesity Epidemic 」 目前全球,每8位人士,就會有一個人是肥胖! 2022的全球WHO統計數據,全球成人有43%是屬於肥胖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臺灣肥胖人口從不到五成增至2020年突破八成。本文揭露減肥幹話口號及錯誤理論,強調少吃多動減肥方式近九成機率失敗。取而代之,營養幹預替代熱量赤字,成功機率提高50%。不同人需因應基因、生活狀況調整飲食方式。統計證實變成健美選手死亡率高,健康目標需個別針對。結論要切合個人需求,瞭解減肥原理後再執行。
Thumbnail
量體重是健康檢查的基本項目,而量測體重、BMI以及體脂率乃是可在家自行測量與追蹤的指標。 BMI(Body Mass Index) 根據國健署:成人健康體位標準,身體質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減肥是大部份女生的奮鬥目標,不管是剛發育的小女生,或是有一定年紀的婦人,只要對身材有要求,或是追求健康,或是希望變得更美更瘦,都會想盡方法去改善身型,去減肥。 有些人吃很多東西但怎也不胖,有些人喝一口水也會胖,我就是後者。我是從小到大都胖,雖然後來有瘦過但稍有不慎沒有好好控制自己的飲食,很快便復胖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減肥要減少吃澱粉才會瘦,實際上這麼做也真的瘦了,就誤以為這是真理、任何人都適用。然而,有一群人並不適合太過節制澱粉的攝取 (碳水化合物,或者接下來要說的「全穀雜糧類」),反而因為身體需求應該吃足量才對,那就是成長中的兒童。 『歐醫師,我求求妳幫我們家oo減肥!他真的很喜歡吃飯,晚餐要吃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亞洲第一胖」這是數年前就有的「舊」聞,歐醫師在門診中也越來越常看見突破我腦中資料庫紀錄的數字:
Thumbnail
l   2017-2020年台灣成人的肥胖率與2016-2019年相比攀升近3%的比例,到了50.3%,相當於2位成人就有1位有肥胖症。近年,台灣的運動風氣盛行,但是肥胖的比例卻不減反增,其中是否有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因素?   繼第一季之後,運動員壯觀進場是這場超專業競賽的例行起手式。除了介紹節目
今天看到天下的這篇文章 心有戚戚焉 四肢瘦瘦 肚子油油 體重、BMI都正常 但是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都偏紅 近期捐血的報告又顯示另一項指標達臨界點了 “糖化血色素” 脫離軍旅後 最大的差異是體能活動時間
Thumbnail
瞭解小孩飲食選擇對健康和成長的影響,含糖飲料的過度攝取可能導致肥胖和影響生長,而跳繩運動則有助於身高和身體發育的促進。
Thumbnail
A. 青少年肥胖增加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期刊》(JAMA) 的研究,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肥胖的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青少年的 2.5 倍。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年輕人的 BMI 在 25 到 29.9 之間,他們患糖尿病的主要風險是 15%。
世界衞生組織認為.「肥胖,是一種流行疾病、Obesity Epidemic 」 目前全球,每8位人士,就會有一個人是肥胖! 2022的全球WHO統計數據,全球成人有43%是屬於肥胖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臺灣肥胖人口從不到五成增至2020年突破八成。本文揭露減肥幹話口號及錯誤理論,強調少吃多動減肥方式近九成機率失敗。取而代之,營養幹預替代熱量赤字,成功機率提高50%。不同人需因應基因、生活狀況調整飲食方式。統計證實變成健美選手死亡率高,健康目標需個別針對。結論要切合個人需求,瞭解減肥原理後再執行。
Thumbnail
量體重是健康檢查的基本項目,而量測體重、BMI以及體脂率乃是可在家自行測量與追蹤的指標。 BMI(Body Mass Index) 根據國健署:成人健康體位標準,身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