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在第「疫」線,寧可相信自己,也不要相信媒體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主題很明確,難料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卻知易行難身邊長輩們往往透過媒體知道天下事,藉由line的不知名連結,不自覺地散播恐懼,也許就是如此,才會有太多利用訊息之便的謠言與詐騙。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要相信什麼,至少自己要能判斷資訊的來源與目的。
然而,通常我們會選擇相信與自己立場相近的媒體、頻道、公眾人物們的發言。
但別忘了!媒體本身播報的訊息可能也是基於背後金主立場市場趨勢熱搜程度觀眾喜好等眾多因素之下的結果。
當對方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時,情緒上來說總是會覺得比較好過,能夠與媒體同仇敵愾、同一鼻孔出氣大聲地說:「對!這就是我想說的!」,也正因為人們直覺反應是這樣,我們才必須刻意的去聆聽與自己持相反意見的言論
所以,當接收到一個媒體訊息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 他想表達什麼?(客觀事實?主觀意識?)
  • 有什麼根據嗎?(研究數據?佐證資料?)
  • 為什麼他要這麼說?(政治立場?私人請託?個人意志?)
  • 這麼說對他有什麼好處?(爭取曝光?利益交換?)
  • 關於同樣議題,其他人怎麼說?(搜集不同角度面向的觀點)
請讀者對我的文字也同樣存疑,閱讀未來的每一篇也是。
唯有自己探索過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答案。


關於那個答案

我們都太想要在最快速的時間找到或傳遞些什麼,
除了line通信軟體、媒體之外,就是「網路」。
國內疫情從大台北地區5/15起至5/28率先升至第三級警戒,那時後其他縣市同步跟進升為準三級,在6月之間三度宣布延長第三級防疫警戒的時間,直到近期延長至7/12,每一次期待的順利解封,卻都事與願違
在這疫情期間,一些相關的關鍵字,隨著疫情的升溫與趨緩,民眾關切的熱度明顯反應在網站搜尋引擎的折線圖,我以台灣地區的Google搜尋趨勢為例,挑選出以下五個關鍵字「疫情、疫苗、AZ、莫德納、確診」,從圖示中,可以很明顯看出民眾所關心的字詞,從疫情確診變化,慢慢轉成關注在疫苗身上。
圖/茶布斯
此外,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近期看著各家媒體大肆報導民眾避開AZ疫苗,而刻意等待莫德納疫苗,照道理來說應該會有許多關於「AZ」或是「莫德納」的搜尋,不論是想搞清楚來源、成效或是副作用等。
不過所得到的趨勢圖並非所想,原來大家並不是真的在乎注射哪一種疫苗,反而更在意整體「疫苗」的相關資訊但此調查結果也僅限於會使用網路搜尋的民眾而已)
訊息源自Google搜尋趨勢

回到我所在的,現實

從網路將自己拉回生活的陸地上,我所見的現實層面,除了自己待在公部門支援前線,親友服務在警消界、大部分朋友所在的醫療體系等,持續的輪值站崗、不斷的防疫宣導,我們都站在「第一線」,無一不咬緊牙關,去面對無法預期的現在以及未來,沒有選擇退後的權利
我們需要更多的肯定,而不是侵蝕熱情的酸言酸語。
這段時間,真心感謝願意配合防疫政策的大家,
為了讓這塊土地回到最初的平靜,相信你我都很願意再多盡一點心力。
別小看一句謝謝的力量: )

讀完文章之後,你可以怎麼做?

你一樣可以擁護支持的媒體,但鼓勵你對於這個世界要存在著好奇,
自我對話需要時間累積與多次練習。
先嘗試隨意選一個主題,花一點時間深入挖掘,也許會有更進一步的收獲。
例如研究:走路要先踏左腳?還是要先踏右腳?
(這是源自於小時候玩仙劍奇俠傳單機遊戲,在鎖妖塔救靈兒遇到沉思鬼的對話:「先踏出左腳?還是先踏出右腳呢?」,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有趣!)
若有得到什麼驚奇答案,也歡迎你留言告訴大家哦!:D

感謝你一路上的鼓勵,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追蹤推薦,讓更多人認識茶布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自我成長、閱讀、職場、心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從使用方格子作為記錄人生觀點的平台,就發現自己愈來愈少在個人的社群媒體發表些什麼,「鮮少用臉書,轉而寫文章」,因為我想將時間灌溉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本篇談論到我在寫作路上的三個自問自答,包含「寫作,該從哪裡開始?」、「寫什麼主題?」以及「如何分配時間?」,這些問題有可能也是你的問題嗎?一起討論吧!
每個月的方格子月報都潛藏著一些驚喜,惟有當創作者靜心感受才能發現一些細微的變化,不僅僅是數字,更多的是創作者對於寫作的「初衷」。在網路平台寫作即將邁入第五個月,第一個里程碑〈第45篇:連續三個月,兩天一頁的最後一發〉,如果你問我是什麼原因而開始寫作?就這三個原因:紀錄、影響力、興趣創業。
一場車禍,朋友的弟弟離開人世,年僅26歲,才驚覺原來我們所想要的「平凡」總是那麼困難,獨生子女的我,無法想像真正失去手足的感受,但曾經失去至愛親人應該也是同等沉痛吧!隨著社會經驗轉變,我們應該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生與死,關於本篇,想談談「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簽署,這也是自己一直很想做的事。
你害怕換工作嗎?換工作就等於歸零嗎?我不這麼認為。說穿了,我們只是害怕下一個工作,比現在更糟。除了自己的卻步,還有旁人的耳語,都讓你開始懷疑想要變得更好的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在這篇我想談的是,我的轉職過程與適應,從醫療產業-創業領域-公務體系,看似毫無關聯,但我從每個工作經驗中,帶走一些看不見的能力。
這場戰役中,每個人都是被徵召的勇士,不容忽視!隨著疫情延燒,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延長,你有乖乖待在家嗎?待在家的你,又做了什麼事?嘴上嚷嚷著的「同島一命」,你真的做到了嗎?生活中的確有太多不方便,但也確實也存在著許多感動,如同國中時期的一篇課文〈謝天〉所述,「要感謝的人太多,不如就謝天吧!」
「本文並非業配文」,你心中有最喜歡的那間咖啡店嗎?它是什麼樣子?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我最愛的是cama café,門市總有個白色像極了嚕嚕米的吉祥物坐鎮,從品嚐咖啡到認識企業理念,只能說是因緣際會,但卻愈來愈喜歡這間咖啡店。談到與一間咖啡店的緣分,該從何說起呢?我想,先從人與咖啡的連結開始吧!
自從使用方格子作為記錄人生觀點的平台,就發現自己愈來愈少在個人的社群媒體發表些什麼,「鮮少用臉書,轉而寫文章」,因為我想將時間灌溉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本篇談論到我在寫作路上的三個自問自答,包含「寫作,該從哪裡開始?」、「寫什麼主題?」以及「如何分配時間?」,這些問題有可能也是你的問題嗎?一起討論吧!
每個月的方格子月報都潛藏著一些驚喜,惟有當創作者靜心感受才能發現一些細微的變化,不僅僅是數字,更多的是創作者對於寫作的「初衷」。在網路平台寫作即將邁入第五個月,第一個里程碑〈第45篇:連續三個月,兩天一頁的最後一發〉,如果你問我是什麼原因而開始寫作?就這三個原因:紀錄、影響力、興趣創業。
一場車禍,朋友的弟弟離開人世,年僅26歲,才驚覺原來我們所想要的「平凡」總是那麼困難,獨生子女的我,無法想像真正失去手足的感受,但曾經失去至愛親人應該也是同等沉痛吧!隨著社會經驗轉變,我們應該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生與死,關於本篇,想談談「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簽署,這也是自己一直很想做的事。
你害怕換工作嗎?換工作就等於歸零嗎?我不這麼認為。說穿了,我們只是害怕下一個工作,比現在更糟。除了自己的卻步,還有旁人的耳語,都讓你開始懷疑想要變得更好的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在這篇我想談的是,我的轉職過程與適應,從醫療產業-創業領域-公務體系,看似毫無關聯,但我從每個工作經驗中,帶走一些看不見的能力。
這場戰役中,每個人都是被徵召的勇士,不容忽視!隨著疫情延燒,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延長,你有乖乖待在家嗎?待在家的你,又做了什麼事?嘴上嚷嚷著的「同島一命」,你真的做到了嗎?生活中的確有太多不方便,但也確實也存在著許多感動,如同國中時期的一篇課文〈謝天〉所述,「要感謝的人太多,不如就謝天吧!」
「本文並非業配文」,你心中有最喜歡的那間咖啡店嗎?它是什麼樣子?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我最愛的是cama café,門市總有個白色像極了嚕嚕米的吉祥物坐鎮,從品嚐咖啡到認識企業理念,只能說是因緣際會,但卻愈來愈喜歡這間咖啡店。談到與一間咖啡店的緣分,該從何說起呢?我想,先從人與咖啡的連結開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社群媒體上, 常常會看到有些人說「我也是這麼想的」, 「你說的大概就是我想的那樣」。 一開始還會覺得, 這些人是來馬後砲,是想不懂裝懂, 看了 Scott 這兩句話後, 我才發現, 可能真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自己的意見。 而且大部分的人沒有自己的意見以外, 有些人還會站隊站出優越感。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社群媒體上, 常常會看到有些人說「我也是這麼想的」, 「你說的大概就是我想的那樣」。 一開始還會覺得, 這些人是來馬後砲,是想不懂裝懂, 看了 Scott 這兩句話後, 我才發現, 可能真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自己的意見。 而且大部分的人沒有自己的意見以外, 有些人還會站隊站出優越感。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