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理想我與真實我(個人小遊戲)

    之前讀到Rogers用Q分類測驗作為測量自我概念的工具,就一直想玩玩看,可惜沒那個機會,不知道這種卡片哪裡可以拿到,就模仿(簡化)這種作法,試著簡單的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寫出第一版的真實我和理想我。如下表:
    第一印象版
    第一印象版
    寫出來自己嚇一下,左邊怎麼看都像是工具人…….太討好了…..而且剛好是我不擅長的地方,也就是長久以來一直被批評的地方,我第一個想到的竟是這個。
    「只有對別人有用,不會變成別人負擔的人,才會被接受會被喜歡。」看到自己有這樣的信念,理智上覺得這樣的信念好像太狹隘,也不太可能達成,畢竟不管你怎麼做都會有人不喜歡你,但是若問自己,那你覺得甚麼樣的人會被喜歡?我也說不出來。
    感覺上不是很喜歡這樣活,但我情感上又始終覺得,應該要這樣活才會被接受,這其實是在我幼年時期不知不覺被灌輸的觀念吧?
    那種不被喜歡、不被接受的感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會冒出來,在我感到比較脆弱的時候。
    那麼把意識收聚到現在的話,2021年版的理想我會比較是甚麼樣子。
    2021年版
    其實還真的蠻有趣的,寫這個其實可以看到自己目前覺得重要的事情,最近幾年的學習慢慢讓我覺得,人其實還是要做自己,一昧的討好他人只會讓自己變成工具人,得不到真正的喜歡。
    但想做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和被討厭的勇氣其實很重要,人畢竟是群體生物,每個文化難免都有社會期待,所屬的階級又會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在成長過程中,和周圍人的互動,會不知不覺被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中,就像版本一中的理想我一樣,我們以為的自己,更像是個大雜膾,有很多複雜的組成。
    但每個人又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同樣的環境會因為不同的解讀,造就不同的人格特質,同一個人,又會因為環境的變化,出現原本的價值觀不再適用的情況。
    要更新自己的價值觀,就必須不斷地回頭釐清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走在自己選擇的人生上,而不是一不小心就被周圍人的期待綁架走,但是光用腦子想,也無法分辨是否適用,很多時候又必須離開安全區勇敢的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從回饋中釐清這個選擇是否適合。
    我現在是覺得,在社會環境的限制中,琢磨出做自己、利己、利人、利益眾生的活法,大概是生而為人的過程中,最困難也最有成就感的選項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