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性執行或滾動調整,究竟哪個好?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新冠疫情讓老部屬焦慮起來,沒事打個電話問我怎麼看。臺灣之前算是國際模範生,但我模範生面對疫苗問題卻似乎無解。這點,反而換我焦慮起來了。臺灣政治亂糟糟,防疫計畫到底怎麼做決策?看來會繼續鬧下去了。
光是疫情,醫界各路人馬的意見就不太一致。老百姓都希望政府能做對事,所以執政者總得在各方意見裡選出一個去做。採用哪種意見最有利,做決定的人當然必須有足夠的睿智。這就是我講的,是不是把所有方案都考慮清楚?有能不能考慮到個別狀態?老部屬說,睿智的決策者好像好久沒看到了。
最近,有個資深戲劇製作人跟我抱怨,說電視臺裡管戲的都沒有做戲的底子,簡直亂攪和。我跟他說別抱怨,不管怎樣他就是個頭,管戲的當然有權力說話。但假如像你說的不夠睿智,那八成完了。完了,也不完全是你的責任。頭頭的決定照作,萬一有問題是他的鍋。當然,很常見的生態是,照頭頭的話做,出亂子後他直接推諉卸責。真遇到了,要嘛只能翻臉或是嚥下去。幾乎只有兩個選擇。
我跟這個製作人說,商場上凡事都有風險,當官的不能因為單一事件就抹煞全部。你做了二十檔好戲壞了一檔,還不見得是你的錯,這在大企業是可接受的。做生意有賠有賺,做電視當然也有好有壞。
可怕的,就是最高領導一個意見,接著一層一層苛責下來。這可能放大瑕疵,也可能讓檢討失焦。一層層下來的指令好比總統閱兵。表定十點到,軍團九點就喊集合;到了師部,八點就位;下到旅營連部,那乾脆半夜三點起床待命算了。所以,最高層的話到了下級,效應往往很嚴重。會不會搞到大家不敢亂動、變得過分保守而Play Safe?會!
所以我說,從政策、疫情到企業決策,不管什麼問題,都務必先釐清重點,然後提出解決方案。各種方案都可討論,辯論一場後,就該盡快拍板。當頭頭的必須敢於負全責,有種扛責任,下面的人才敢講。許多邀功型的頭頭,好事攬成自己的政績,壞事就甩鍋丟包。認真想想,功勞怎可能全是頭頭的呢?點子不是頭頭想的,頭頭只是挑點子出來執行。決策,本來就是頭頭的責任。如果出點子的人不被尊重,大家一搶功就完了。
意見統合與決策是很重要的過程,有些頭頭喜歡「剛性執行」,決議通過就一路幹到底。甚或,不討論就直接自己決定;有些頭頭喜歡「滾動式調整」、且戰且走、根據情勢變化動態調整。剛性執行應是充分討論後由頭頭拍板,然後訂出方法去做。這種模式,團隊不能太多異議。真有意見,任務結束後再檢討。滾動模式,則得定期分階段檢討、調整後再往下走。
上面兩種模式都是辦法,並非得要二選一。不過,執行團隊心裡有沒有個底呢?事前如果不能決定幹到底或且戰且走,一遇挫折必亂,不可能完成任務。頭頭能夠說服團隊「為什麼」,反而是這兩種模式的關鍵。
意見不一本是必然現象,重點是怎麼辦。開會討論就是「辯證」,某個角度來說,沒能力辯證的就沒有發言權。因此,任何方案,討論者都該先認真研究資料。如果看都沒看、不懂裝懂、研究都沒研究,就請閉嘴。最糟糕的是,頭頭不懂裝懂,口沫橫飛講得跟真的一樣,那才真會亂。與會者詳讀資料與議程,真懂了,討論與決策才有意義。
老頭我在電話裡認真分析半天,這製作人卻找我對賭下檔戲會是剛性執行還是滾動式調整?我說,我賭兩種都有,你跟不跟?
    avatar-img
    0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狼王張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跟朋友槓起臺灣人情這檔事。我說,「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含混不明的文青話老子就不同意。臺灣好人多嗎?有專門的研究,還是好聽話瘋傳、大家爽爽就算?
    五四新文學大師老舍曾經寫了本小說,叫做《不成問題的問題》。主角呢,是一個為人圓滑、不得罪下屬的農場主任。結果,這傢伙的苟且取巧、把農場活生生給搞垮了。另一位尤主任務實認真,但最後卻被趕出農場。
    有人問我,為何自己的主管都是一些好高騖遠的人啊?我說你冷靜點,因為好高騖遠是常見的現象。先抖點歷史包袱吧!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希特勒的納粹大軍曾經橫掃歐陸。前期,直接聯軍逼到敦克爾克海邊,差點就要殲滅數十萬英法士兵了。不過,希特勒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卻始終存有一種稱霸歐亞的大頭病。
    先從法理情跟情理法講起吧,這總是個很矛盾的迴圈。過去說華人講情,所以似乎比較缺乏法治素養。那來到政治舞台上,依法辦事好不好?當然好。可是第一,這法要訂得很清楚;第二,這法要很適當。但可能嗎?我的講法當然是很難。
    每到電商舉辦購物節,便利商店網購貨品堆積如山。看到這奇景,感觸良多正題前,先說件事。最近看到一張圖,梗中是帶點感傷的的。上一格笑臉寫的是:當非洲兒童獲得免費藥物;下一格哭臉寫的是:「飯後服用」..
    最近跟朋友聊到世界變了,大家都有同感。正面改變有,但負面也不少。身處洪流中,只能調適。先講媒體,以前媒體數量少、廣告進帳多;現在則是數量氾濫、經濟不景氣導致整體廣告預算大減,部份媒體連餅屑兒都分不到了。廣告收入大減,有媒體直接旁門左道找錢,結果荒謬透頂。鄉土劇裡,置入萊豬政策不說..
    跟朋友槓起臺灣人情這檔事。我說,「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含混不明的文青話老子就不同意。臺灣好人多嗎?有專門的研究,還是好聽話瘋傳、大家爽爽就算?
    五四新文學大師老舍曾經寫了本小說,叫做《不成問題的問題》。主角呢,是一個為人圓滑、不得罪下屬的農場主任。結果,這傢伙的苟且取巧、把農場活生生給搞垮了。另一位尤主任務實認真,但最後卻被趕出農場。
    有人問我,為何自己的主管都是一些好高騖遠的人啊?我說你冷靜點,因為好高騖遠是常見的現象。先抖點歷史包袱吧!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希特勒的納粹大軍曾經橫掃歐陸。前期,直接聯軍逼到敦克爾克海邊,差點就要殲滅數十萬英法士兵了。不過,希特勒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卻始終存有一種稱霸歐亞的大頭病。
    先從法理情跟情理法講起吧,這總是個很矛盾的迴圈。過去說華人講情,所以似乎比較缺乏法治素養。那來到政治舞台上,依法辦事好不好?當然好。可是第一,這法要訂得很清楚;第二,這法要很適當。但可能嗎?我的講法當然是很難。
    每到電商舉辦購物節,便利商店網購貨品堆積如山。看到這奇景,感觸良多正題前,先說件事。最近看到一張圖,梗中是帶點感傷的的。上一格笑臉寫的是:當非洲兒童獲得免費藥物;下一格哭臉寫的是:「飯後服用」..
    最近跟朋友聊到世界變了,大家都有同感。正面改變有,但負面也不少。身處洪流中,只能調適。先講媒體,以前媒體數量少、廣告進帳多;現在則是數量氾濫、經濟不景氣導致整體廣告預算大減,部份媒體連餅屑兒都分不到了。廣告收入大減,有媒體直接旁門左道找錢,結果荒謬透頂。鄉土劇裡,置入萊豬政策不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滾動 翻譯:尚未定案,也就是這件事該怎麼做,恐怕不是行政學教科書說的理性模式,大概也不滿意模式,有的時候會產生究竟是垃圾桶模式、還是垃圾模式的懷疑。滾動中的事,有的時候磕磕碰碰,遭遇的困難沒有比較少,不如預期的狀況也不會因為規畫而降低。最後滾動的也不知道事計畫,還是承辦的人,就是不斷的在不舒適的狀
    一般企業不太會考慮開放讓員工主動提出「內部請調」的需求。很大的原因是如果接受的話,會對現有的主管投下不信任票,也會造成現有部門的員工心情上的浮動,起而傚猷,讓經營變得的很不穩定。 沒有意外,當員工提出請調的要求,主要就是對現在的部門有所不滿,例如:不具發展性或著更多時候其實是和主管處的不好。以退為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李經理是一位資深主管,帶領著一支充滿活力的研發團隊。然而,這支團隊的成員經常因為決策過程中的矛盾而感到壓力山大。李經理習慣於單打獨鬥,總是自己做決定,然後通知團隊執行。這種做法雖然有效率,但卻讓團隊成員感到疏離,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和意見是否被重視。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A deadlock (occasional skirmishes) is not a bad thing; as long as there are clear-headed leaders guiding the process.
    Thumbnail
    臺灣國會內的風波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些話語背後其實都是精心設計的框架,想要讓大眾降低法案的關注度。而我們該如何掙脫這樣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論述框架來引起更多關注,也是當前的議題之一。
    Thumbnail
    如果董事局會議的那件專案報告是一場“秀”的話,那麼執行長就是一位能力強大和資源豐富的導演,而我;就只是那幕戲的受命編劇。 一場戲如何演,要達到什麼樣的戲劇效果,導演絕對是靈魂人物。可是,若一個劇本內容是導演沒法接受的話,他是不會讓這齣戲開始排練的。想要上演,那更是不可能。簡單說,找我去總部作報告之
    Thumbnail
    政治制度的進步,是以「日拱一卒」的精神,持續推進演化實現的。對於一個政府,制度性的一小步,遠比「換人做做看」更重要。臺灣選舉,不應僅僅是選「好」人,而更應該是選擇一次可以帶來制度性進步的「機遇」。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滾動 翻譯:尚未定案,也就是這件事該怎麼做,恐怕不是行政學教科書說的理性模式,大概也不滿意模式,有的時候會產生究竟是垃圾桶模式、還是垃圾模式的懷疑。滾動中的事,有的時候磕磕碰碰,遭遇的困難沒有比較少,不如預期的狀況也不會因為規畫而降低。最後滾動的也不知道事計畫,還是承辦的人,就是不斷的在不舒適的狀
    一般企業不太會考慮開放讓員工主動提出「內部請調」的需求。很大的原因是如果接受的話,會對現有的主管投下不信任票,也會造成現有部門的員工心情上的浮動,起而傚猷,讓經營變得的很不穩定。 沒有意外,當員工提出請調的要求,主要就是對現在的部門有所不滿,例如:不具發展性或著更多時候其實是和主管處的不好。以退為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李經理是一位資深主管,帶領著一支充滿活力的研發團隊。然而,這支團隊的成員經常因為決策過程中的矛盾而感到壓力山大。李經理習慣於單打獨鬥,總是自己做決定,然後通知團隊執行。這種做法雖然有效率,但卻讓團隊成員感到疏離,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和意見是否被重視。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A deadlock (occasional skirmishes) is not a bad thing; as long as there are clear-headed leaders guiding the process.
    Thumbnail
    臺灣國會內的風波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些話語背後其實都是精心設計的框架,想要讓大眾降低法案的關注度。而我們該如何掙脫這樣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論述框架來引起更多關注,也是當前的議題之一。
    Thumbnail
    如果董事局會議的那件專案報告是一場“秀”的話,那麼執行長就是一位能力強大和資源豐富的導演,而我;就只是那幕戲的受命編劇。 一場戲如何演,要達到什麼樣的戲劇效果,導演絕對是靈魂人物。可是,若一個劇本內容是導演沒法接受的話,他是不會讓這齣戲開始排練的。想要上演,那更是不可能。簡單說,找我去總部作報告之
    Thumbnail
    政治制度的進步,是以「日拱一卒」的精神,持續推進演化實現的。對於一個政府,制度性的一小步,遠比「換人做做看」更重要。臺灣選舉,不應僅僅是選「好」人,而更應該是選擇一次可以帶來制度性進步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