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讀完賽門西奈克的《無限賽局》,翻動書頁時,過往職場上那些令人感覺「哪裡不對」的情境,隨著閱讀也紛紛出現在我的腦海,自動與西奈克的理論對照起來。多虧《無限賽局》,這些違和感終於有了答案。
在有限賽局裡,管理層被數字綁架,不求手段追求數字上的成長。
管理層不在乎營造能讓員工「放手去發揮」的工作環境,而傾向從員工身上榨取出每一滴價值。
出色的員工十分清楚這些高階管理層的盤算,因此不將這份工作投注太多熱情,而是視為跳板,會朝著組織目標努力沒錯,但多了私心,方向也會調整成以能增加自己對公司談判籌碼為優先,視團隊利益或公司未來於無物。
亦或者,為求短效目標速現,只要合乎法規與道德習慣,用小謊言讓自己內心好過,亦要求員工自我欺騙。珍惜羽翼和道德界線的員工掛冠求去,實現劣幣驅逐良幣。
在有限賽局中,大抵行銷和業務是最容易掉入這種陷阱的兩項行為。
說到行銷,剛好上週有人問我怎麼策劃一個品牌行銷活動,可使品牌增加 20% 的業績?這個品牌過去一直都是靠代理打下市占,沒有自己的品牌之聲。
我向她分享了一個 user journey,將銷售與品牌知名度分離開來,並詳細描述品牌行銷的本質,是建立讓消費者有「共鳴」並且有「好感」的印象,如同我們在認識新朋友,真心的朋友結交過程,並不基於他銀行帳戶有多少錢,也不取決於他在哪高就。當過去靠代理商才能打下的銷售天地,原廠品牌首次以自己的聲音見人,不能訴諸於所求利益,願景的「利他」形象將會非常重要。
然而當我說完自己的想法,從對方的反應,我可以想像螢幕對面的人撇了撇嘴,心想:「這樣能夠增加業績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問錯了,也讓自己進入了有限賽局。一回活動內就要能「贏」,而不是思考如何建立長期的品牌好感度。不過,這並非單一人的意志能造就這種文化,泰半因為公司的文化就是利益導向。大部分台灣企業容易陷入這種巢臼,因此有位大前輩曾對我說:「台灣企業沒有能做品牌的」,現在想想,倒真實地令人喟嘆。
無限賽局的願景論,也讓我重新省思了自己的職涯。
我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多元。除了行銷,業務,還經常兼任人事。
處理這三件事時,我也多引用我規劃行銷策略時的手法,用「建立關係」角度來看待一切。唯有與聽眾建立信任與有安全感的關係,才能避免跌入純利益交換的短期關係。
或許我因此獲得許多人的信任,並成為合作首選,但可惜的是,這種做法並不適用以數字判斷「績效」的組織。
這世界上沒有像是微積分或線性代數這樣能把軟實力數據化,並提出普世一致認同標準的指標,例如「信任指數」、「溝通能力指數」、「團隊凝聚指數」、「領導力指數」等等。然而經營這三者卻佔據我絕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可想見在以短期營收數字作為績效評斷標準的企業中,我未必能獲得青睞,所以我在這中間非常徬徨,但某種程度,我知道我是對的。
因為建立關係就是我最擅長也最熱愛的事。不論是幫品牌(組織)與人(市場)建立關係,或是單純建立人與人的關係。
所以我常常發現,
過去的人會回頭來幫我介紹機會
過去不論有沒有合作過,客戶還是會來問我意見,或幫我介紹生意
即便多年沒見,對方依然想方設法找到我,問我要不要合作。
也許職場上最重要的是,在利益關係結束後,如何還能擁有這樣綿長的「羈絆」,讓你能在這場遊戲上繼續玩下去。
身為受雇者,我們一生至少工作四十年以上,也可視為一場無限賽局。
那麼,我們該如何玩這場遊戲,使自己能一輩子留在場上呢?
與品牌行銷一樣,我們應該去擁戴自己熱愛的事物:我們的人生願景,並為其付諸努力。
例如,我想成為外國文化與台灣的溝通橋樑。我深知身邊有許多極富才華,只是沒有溝通能力,或是沒有膽試將才華帶上另一個舞台的人或品牌。我願成為那一道橋,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機會,盡可能為他們消弭隔閡,讓每一顆寶石都能在懂得欣賞他們的人前,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芒。我做品牌是如此,對待人亦是如此,這是我的人生願景。
在我找到願景前,曾在各個職位中輾轉,覺得非常迷茫。雖然短期目標達成,可是那樣的喜悅非常短暫。沒有下一個短期目標,我就非常痛苦。可是人生,誰會一直給你短期目標呢?
不過我一直知道,唯有做跟跨文化有關的事我最為快樂,我熱愛溝通,喜歡建立誠實相對的關係。當我從這些碎片中確立自己的「願景」後,我終於能從有限賽局進入無限賽局。現在只需要再去創造自己最適合的舞台即可。也因此我瞬間醒悟,過度著重有限賽局的工作機會並不是我想要的,
工作十多年後,我終於從探索自己個性與熱情依歸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願景,並且從西奈克的書裡,為我擁戴的價值觀找到能對應的理論。雖然《無限賽局》被歸類為商管書,但是,你能夠從中間找到許多針對人生的提示,包含熱情是如何推動人們前進,使人們不計得失。推薦給大家,雖然這本書已經不缺推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