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酥脆與香甜的麵包交響曲:認識酥皮的製作與維也納麵包

時隔一個多月久等了!拖延更新雖然完全不覺得不好意思,但是這個月的更新總算是來了!
這次的「走跳麵包」,我們的主題是「酥皮和維也納麵包」;酥皮與維也納麵包,看似是個很簡單的話題,但當我實際拉出他們的歷史過程時,發現出乎意料地曲折離奇、錯綜複雜,十分有趣!
喜歡吃可頌嗎?還是夾入奶霜的甜麵包?有沒有嘗試過法國的kouign amann、丹麥的danish pastry?又或者,你曾經去過土耳其,品嘗獨特的baklava?
不論你愛哪種麵包或精緻點心,它們都是在中東、歐洲漫長的人文歷史交流下所誕生的產物──就如我在「何謂麵包」一文所談論的,從埃及到希臘,從希臘到羅馬,麵包的流傳影響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在時代的推波助瀾下將它擴散至亞洲等地;曾受過西班牙殖民三百年歷史的菲律賓、因傳教士的進入而與西洋文化有所接觸的日本以及臺灣,我們所品嚐的麵包,便是在這樣的文化流動下進入到生活圈中,並且順應時代的不斷變動,衍生出具有本土特徵的新型態飲食文化。
運用酥皮技法所製作的可頌,以及擁有美麗割痕與焦黃色澤的維也納麵包的前身究竟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在如此漫長的時代演變而誕生,在過程中又促成哪些產物,將是在本次「酥脆與香甜的交響曲」所將探討的話題。

什麼是酥皮?

不過在切入歷史與文化的面向以前,在這篇文章我們還是基本談一下酥皮、維也納麵包的製作方式與原理。
可頌是一種將麵團與奶油交疊後運用桿壓(roll)摺疊(fold)技巧所製成分層麵團,並在能夠維持奶油固態、半固態的低溫環境下發酵,最後於烤箱以高溫烘烤出層次鮮明的糕點麵包;像是可頌、kouign amann,丹麥麵包(Danish pastry),或者非發酵麵團製作的蝴蝶酥、餡餅派皮,都是利用酥皮技法製成的美食。我們熟悉的蛋黃酥、蔥油餅、千層餅,基本上概念與製作可頌的麵團相似,但是在油脂使用有差異,後面我會說明。
要製作酥皮,關鍵在於要讓「油脂包覆麵團」,而不是「讓油脂被吃到麵團裡」。
這兩種說法乍聽之下很微妙,但呈現的結果完全是兩回事──

以下內容為premium限定! 歡迎付費成為premium會員,閱讀本文章!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