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世界最偉大的烘焙藝術:酥皮飲食puff pastry(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知道利用Phyllo製作的酥皮,是將薄麵團分批抹油疊放後烘烤,以達到分層酥脆效果的酥皮技巧;但是在現代的西式烘焙,我們能看到另一種、也就是先前介紹運用「桿壓摺疊」來讓麵團包覆油脂的酥皮製法。一般認為,這種製作方式來自法國,也有人說是奧地利,更有另一些說法指出是西班牙,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tabitha turner on Unsplash

「酥皮」的到來,與落地之後

在土耳其屢次經歷興盛衰弱的時代,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帝國也曾經統治了歐、亞、非絕大多數的領土。雖然在攻入歐洲時,受到當時盤踞在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阻饒,以至於阿拉伯帝國無法順利進入歐洲;甚至因拜占庭帝國使用當時稱霸地中海的神祕兵器「希臘火」而遭致全面潰敗、就此衰弱。但阿拉伯帝國所統治的疆域仍曾跨越北非「馬格里布」,一路進發伊比利半島,也就是現今的西班牙、葡萄牙。
先前介紹過,古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抵達伊比利半島以前,凱爾特伊比利亞人便已經懂得製作麵包。當時伊比利半島的小麥種植並不廣泛,因此伊比利亞人也會使用如橡木果實、豆類來製作澱粉食品,並食用大麥、小麥、橄欖、葡萄、羊肉。飲食習慣先後受到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羅馬人等民族影響。後來被稱作「摩爾人」的阿拉伯征服,他們為伊比利半島帶來了柑橘、西瓜、朝鮮薊,以及番紅花、肉桂、肉豆蔻等源於東方的香料食材;但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還帶來了分層疊放的「酥皮技法」。
就如前文所言,「Baklava之爭」阿拉伯人也有一份,畢竟Baklava一直都是中東極具象徵性的食物。在塞爾柱土耳其仍屹立不搖的時代,顯然分層酥皮yufka的應用也傳入到阿拉伯。
不過流入西班牙的酥皮似乎並非被應用在Baklava上,反而多為類似起酥包餡派餅(pie),比如Aguja de ternera,一種包裹牛肉、外型為長條狀的酥皮食物;Pastel de carne de Murcia,以派皮為基底填入內餡,上頭蓋著一片酥皮外殼的食物──在受阿拉伯統治時期,這類派餅似乎源於北非的「Pastilla」,這很可能是那個時代居住在北非、伊比利半島的穆斯林,因應地理環境所創造出來的酥皮飲食。
後來西班牙關於酥皮點心的紀載,是一直到十七世紀,西班牙作家Francisco de Quevedo撰寫一本名為《La vida del Buscón》的著作,內容記載了以分層麵團製作的「hojaldres」(西班牙語的「酥皮」)點心。
1607年,西班牙廚師Hernández de Maceras出版《Libro del arte de cozina》,內容也記載了類似近代的酥皮製法──這裡指的類似,可能就是運用「桿壓摺疊」製作酥皮的技術。
由於西班牙與法國西南部十分鄰近,因此有一說認為酥皮技法其實也藉由西班牙傳入法國,因為在法國有一個同樣是應用酥皮的術語「Croustade」,是源自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語。
順帶一提,派餅至少從羅馬時期到中世紀時期都被用做保存肉類、魚類使用,起初是不太會食用外層的酥皮。大約是到了中世紀,派餅的用途才開始變得多元,並會在內餡加入水果,製成水果派。
Gary Moreton-jones on Unsplash
你喜歡吃蘋果派嗎?
接下來我們要來談談奧地利。
說到奧地利,他們最有名的一道飯後甜點是維也納的蘋果派;與我們認知的麥當勞酥炸蘋果派,或者麵包店用現成派皮包起來的烤蘋果派不同。奧地利人吃的蘋果派,是先製作基礎麵團後長時間靜置,接著用手將麵團拉成近可薄透的程度,鋪上混合了葡萄乾、新鮮切片蘋果、肉桂碎糖的蘋果餡並包覆起來,捲成長條狀再以烤箱烘烤──奧地利蘋果派便是以酥皮技法的概念製作的甜點。
而除了奧地利蘋果派,還有以白甜菜根或者奶製品入餡的甜菜餡派餅、奶油餡派餅等等,都是酥皮技法的變體──關於這類派餅配方最早的紀錄,是一本出版於1696年的手寫食譜「Koch Puech」。顯然至少在1696年以前,奧地利人便已經食用以酥皮技法製作的點心。
那麼關於酥皮技法是如何抵達奧地利的呢?這裡我們可以從兩條路線來推測:
在介紹kipferl一文時我們談過,鄂圖曼土耳其曾經兩次試圖圍攻維也納但都以失敗收場。這兩場戰役也曾觸及到鄰近的匈牙利,甚至在該文我們提過,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也有類似維也納、關於kipferl的故事──儘管我們已經從基督教信仰於歐洲的廣泛推導出kipferl並非透過鄂圖曼土耳其傳入奧地利,但也無法否認土耳其對奧地利展開的侵略過程,也將酥皮技法帶來的可能性。
另一種將酥皮技法帶回歐洲的可能因素,則是在十一、十二世紀,長達兩百年之久的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一個組成非常錯綜複雜、單以「宗教對立」的角度似乎無法完全說明的有趣史事;當然,我並不打算在這裡詳細解析十字軍的歷史。不過我們要理解的是,十字軍的組成儘管無法單一脈絡化,但在剛開始,十字軍確實主打「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開啟了歐洲人與小亞細亞穆斯林長年征戰的開端。
要知道,小亞細亞同時也是基督教的發祥地,因此在第一次十字軍號召時,就成功聚集了來自各國貴族與騎士們的參與,也讓這支聖軍打敗穆斯林戰士,佔領耶路撒冷。
後續十字軍與穆斯林一來一往長達兩百年的爭端,我想應該是不用再繼續敘述下去;本文重點,在於當十字軍踏進小亞細亞,同時也產生讓這支來自歐洲的軍團有接觸小亞細亞獨特飲食文化的契機,其中或許就包含了酥皮技法的存在。
奧地利飲食文化十分多元,不僅因早期日耳曼民族遷徙聚集了匈奴人,歌德人,斯拉夫人等各大民族,在後期也因接觸到法國、匈牙利、義大利而產生與各地相似的飲食型態,因此我們也不能否認奧地利可能本來就存在酥皮技法的應用。然而有了上述兩道歷史軌跡,不難讓人想像它們之間或許真的存在關聯性。
sofia lyu on Unsplash
結合肉桂與酥皮的香酥肉桂捲
十字軍將酥皮技法帶回來的說法的確很有說服力。因為歐洲飲食的進化隨著十字軍與小亞細亞的頻繁接觸,使得香料得以在歐洲更加普遍盛行、進而改變歐洲人的烹飪習慣;十字軍也帶回了糖。儘管在此之前,糖已藉由威尼斯的航海貿易進口,並被視為高價品,但隨著十字軍東征後,糖的需求才隨之高漲,也在之後多被應用在甜點上。
因此除了奧地利,被認為是所有酥皮點心源頭的法國,也許同樣受到十字軍的影響而懂得如何應用酥皮技法。
事實上,在法國,確實同樣紀載著有關酥皮點心的紀錄。
1311年,位在法國北部的亞眠,一位修道院主教就曾在書信中提及了「以酥皮製作的點心」,時間點正好與十字軍東征結束的時間相近,但在當時的法國似乎尚未有詳細的食譜書籍紀載,因此我們無法確定這道酥皮點心究竟是用「分層疊放」還是「桿壓摺疊」的方式製作。不過,它證明了至少到1311年為止,酥皮點心早就進入到法國了。
後來,一則關於十七世紀的法國畫家Claude Lorrain的傳言在現代被廣為流傳。這位Claude Lorrain據稱曾在麵包店工作,傳說他是為了生病的父親製作一款添加大量奶油的麵包而意外創造出可頌──就如瑪莉‧安東尼把可頌從奧地利帶往法國一樣,傳說就只是傳說,它的可信度有待疑義,在這裡我附上一篇認為這則傳言不可信的見解,你可以參考看看。
不過約在1653年,法國第一本實際記載了酥皮點心的食譜《Pastissier françois》由François Pierre La Varenne發表。這本食譜提及了「在麵團上放上奶油,透過折疊把奶油包覆住」的作法──這份食譜不僅說明了酥皮點心的存在,還詳細說明它應用了與「桿壓摺疊」相似的技術。
順待一提,1604年,鄰近法國的比利時的「列日采邑主教區」,一名廚師 Lancelot de Casteau也曾在發表的著作《l'Ouverture de Casteau》裡描述了運用摺疊法製作的酥皮餡餅。

本次內容大篇幅於付費牆免費閱讀,僅結尾段落為premium限定!
歡迎付費成為premium會員,閱讀本文章!


追蹤社群:FB粉專噗浪PlurkIG
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成為Premium會員,隨時閱讀我的文章、與我互動。
↓↓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創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60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菜鳥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2.1K會員
1.9K內容數
Moonrogu的歡樂鳥窩是個Moonrogu主觀觀點的集中地,你可以在這看到奇幻小說、創作觀點、平台生態觀察,以及不定時的討論互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oonrogu的歡樂鳥窩 的其他內容
最早的酥皮,是一種名為Phyllo(或稱Filo)的薄麵團。 Phyllo源自古希臘語φύλλο,意指「葉子」,在希臘人使用此詞彙的語意裡Phyllo可能指的是一種「薄如葉子的麵團」。成分有水、麵粉與油。作法是先將所有材料揉合成完整的麵團,之後分切成小圓狀,以桿麵棍壓平、灑粉,桿成薄如紙張的薄麵團─
很多人說「吃麵包不健康」,這個說法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 所謂吃麵包,取決於「你吃的是什麼麵包」;若你總是選擇口感柔軟且帶有明顯鮮奶油香氣、放入餡料的麵包,那麼這種麵包自然是不健康的;但若你選擇的是傳統鄉村麵包、黑麥麵包、長棍麵包這類無添加物的麵包,則多是健康的──但前提是,你要知道該怎麼品嚐它們。
上上禮拜我去參加了台灣本土麥農「十八麥」的講座,活動結束後拿到了贈送的石磨麵粉與全麥粉,還有一個水解法的實驗品,於是我就拿這個實驗品來養酵母菌;趁著我沒寫小說以及回老家的空檔,我就趁機做了實驗,並為我的養菌過程寫下這篇文章。
混種麵包有一個特色,就是裡頭會加大量果乾、醃漬物、乳酪起司。而且麵包的口感或許是為了迎合台灣人,在麵包內加入油類、奶油、牛奶等可讓麵包口感更加柔軟的原料。 然而這種模式,卻創造了各式各樣不倫不類的「混血歐式麵包」。對於硬麵包愛好者來說,混血種簡直莫名其妙。而對台式、日式麵包愛好者來說,它就是不好吃。
最早的酥皮,是一種名為Phyllo(或稱Filo)的薄麵團。 Phyllo源自古希臘語φύλλο,意指「葉子」,在希臘人使用此詞彙的語意裡Phyllo可能指的是一種「薄如葉子的麵團」。成分有水、麵粉與油。作法是先將所有材料揉合成完整的麵團,之後分切成小圓狀,以桿麵棍壓平、灑粉,桿成薄如紙張的薄麵團─
很多人說「吃麵包不健康」,這個說法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 所謂吃麵包,取決於「你吃的是什麼麵包」;若你總是選擇口感柔軟且帶有明顯鮮奶油香氣、放入餡料的麵包,那麼這種麵包自然是不健康的;但若你選擇的是傳統鄉村麵包、黑麥麵包、長棍麵包這類無添加物的麵包,則多是健康的──但前提是,你要知道該怎麼品嚐它們。
上上禮拜我去參加了台灣本土麥農「十八麥」的講座,活動結束後拿到了贈送的石磨麵粉與全麥粉,還有一個水解法的實驗品,於是我就拿這個實驗品來養酵母菌;趁著我沒寫小說以及回老家的空檔,我就趁機做了實驗,並為我的養菌過程寫下這篇文章。
混種麵包有一個特色,就是裡頭會加大量果乾、醃漬物、乳酪起司。而且麵包的口感或許是為了迎合台灣人,在麵包內加入油類、奶油、牛奶等可讓麵包口感更加柔軟的原料。 然而這種模式,卻創造了各式各樣不倫不類的「混血歐式麵包」。對於硬麵包愛好者來說,混血種簡直莫名其妙。而對台式、日式麵包愛好者來說,它就是不好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烘焙是西方流行的烹調方法,從烘焙而來的食物,如曲奇餅、餡餅等等都是花旗人的摯愛。西方人喜歡甜點,首選當然是曲奇餅了。曲奇餅不單是小朋友的休閒小食,更是成人的咖啡良伴......
Thumbnail
蘋果麵包口感跟平常做的日式麵包不太一樣,質地比較紮時但彈性非常好,壓下去會回彈,因為食材簡單,味道很單純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很奇怪就是越嚼越好吃。可以順便做另一個小時候的回憶—草莓麵包!把蘋果麵包橫剖切開,塗上自己的草莓果醬,就是小時候很常吃的草莓麵包了!
Thumbnail
今天我們繼續從古代香料交易的路徑和現代地圖來探索世界上主要的香料, 進一步創造出屬於自己餐桌上獨特的味道, 這一集我們來到法國,談到善於使用香料的國家它並不會是第一個立刻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國家不過香料這個字 的英文 spice確是從古法文來的 ,18世紀法國園藝家皮耶.波夫瓦靠著從香料之島摩
Thumbnail
布列塔尼酥餅真的很邪惡,讓我的廚房瀰漫著濃濃的奶油香,多了鹽之花點綴、蘭姆酒提味,風味非常精緻,你可以想像他就是進化、升級版本的奶油餅乾。一定要有一個厚度才能吃到酥酥鬆鬆的口感,非常美妙!要忍住不吃真的很辛苦,吃了一片又要忍住不吃第二片也很痛苦,不過我想這就是人生的趣味,痛苦並快樂著。
Thumbnail
品味法式風情,享受手作精品甜點的絕妙滋味!我們引以為傲地呈獻最精緻的法式手作甜點,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呵護。精選頂級原料,由經驗豐富的大廚們巧手打造,每一款甜點都綻放著法式獨有的精緻風情。 從香醇滑順的巧克力蛋糕到輕盈絲滑的法式奶油泡芙,我們的甜點系列將為您帶來一場甜蜜的法式饗宴。無論是與摯愛共
Thumbnail
今天要做的是兩種麵包,一個是巧克力貝果,一個是起司吐司。這兩種都是單純的作法,不想做得太蓬鬆,稍微結實一點。算是有一點變化。 巧克力貝果 貝果是麵粉加上巧克力粉加點鹽,或好後就是咖啡色的麵糰,必須不斷的扭,不斷的揉,讓它產生一點勁道。這要一點巧勁,不然會很累。 然後開始甩,拍到大理石板上,砰砰
Thumbnail
有一款歷史百年以上的甜點,以知名的芭蕾舞者來命名 — — 這款甜點叫做 Pavlova。​ 本體是輕盈的蛋白霜,非常脆弱,可是這款甜點卻引起兩個國家的紛爭。​ 多年來,澳洲與紐西蘭都聲稱自己才是 Pavlova 的始祖,維基百科也只好中立地寫,Pavlova 的起源地是紐澳一帶。要是對任何一方說
Thumbnail
埃及人的三餐以吃麵包為主,介紹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麵包 Eish Masri。嚐起來是很簡單麵粉味,沾鷹嘴豆泥,搭配埃及茶,讓人品嚐美食。
Thumbnail
在土耳其旅遊8天,前後兩天在飛機上度過這8天的飲食大部分都一樣 主食是麵包,一大堆的麵包,餐餐都有麵包 還有白飯,一開始不太習慣鬆散的飯,口感有點像燉飯的感覺 後來習慣之後,蠻喜歡拌羊油的白飯 生菜是必備的,只有橄欖油、醋、石榴汁調味,一開始有先試吃兩餐他們的調味,後面就拿出自備的秘密武器-
Thumbnail
​ 曾經有位著名的美國食譜作者說,義大利與中國這兩大飲食文明在麵食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徵,義大利人用義大利麵做成各種形狀,而中國人用各種麵時做成同一形狀。此話說的很有見解,不過中國麵食其實也有各種形狀,疙瘩應該是最為FREE   STYLE的一種。由這段話可 知;中國麵食變化萬千。綜觀市面上麵疙瘩專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烘焙是西方流行的烹調方法,從烘焙而來的食物,如曲奇餅、餡餅等等都是花旗人的摯愛。西方人喜歡甜點,首選當然是曲奇餅了。曲奇餅不單是小朋友的休閒小食,更是成人的咖啡良伴......
Thumbnail
蘋果麵包口感跟平常做的日式麵包不太一樣,質地比較紮時但彈性非常好,壓下去會回彈,因為食材簡單,味道很單純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很奇怪就是越嚼越好吃。可以順便做另一個小時候的回憶—草莓麵包!把蘋果麵包橫剖切開,塗上自己的草莓果醬,就是小時候很常吃的草莓麵包了!
Thumbnail
今天我們繼續從古代香料交易的路徑和現代地圖來探索世界上主要的香料, 進一步創造出屬於自己餐桌上獨特的味道, 這一集我們來到法國,談到善於使用香料的國家它並不會是第一個立刻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國家不過香料這個字 的英文 spice確是從古法文來的 ,18世紀法國園藝家皮耶.波夫瓦靠著從香料之島摩
Thumbnail
布列塔尼酥餅真的很邪惡,讓我的廚房瀰漫著濃濃的奶油香,多了鹽之花點綴、蘭姆酒提味,風味非常精緻,你可以想像他就是進化、升級版本的奶油餅乾。一定要有一個厚度才能吃到酥酥鬆鬆的口感,非常美妙!要忍住不吃真的很辛苦,吃了一片又要忍住不吃第二片也很痛苦,不過我想這就是人生的趣味,痛苦並快樂著。
Thumbnail
品味法式風情,享受手作精品甜點的絕妙滋味!我們引以為傲地呈獻最精緻的法式手作甜點,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呵護。精選頂級原料,由經驗豐富的大廚們巧手打造,每一款甜點都綻放著法式獨有的精緻風情。 從香醇滑順的巧克力蛋糕到輕盈絲滑的法式奶油泡芙,我們的甜點系列將為您帶來一場甜蜜的法式饗宴。無論是與摯愛共
Thumbnail
今天要做的是兩種麵包,一個是巧克力貝果,一個是起司吐司。這兩種都是單純的作法,不想做得太蓬鬆,稍微結實一點。算是有一點變化。 巧克力貝果 貝果是麵粉加上巧克力粉加點鹽,或好後就是咖啡色的麵糰,必須不斷的扭,不斷的揉,讓它產生一點勁道。這要一點巧勁,不然會很累。 然後開始甩,拍到大理石板上,砰砰
Thumbnail
有一款歷史百年以上的甜點,以知名的芭蕾舞者來命名 — — 這款甜點叫做 Pavlova。​ 本體是輕盈的蛋白霜,非常脆弱,可是這款甜點卻引起兩個國家的紛爭。​ 多年來,澳洲與紐西蘭都聲稱自己才是 Pavlova 的始祖,維基百科也只好中立地寫,Pavlova 的起源地是紐澳一帶。要是對任何一方說
Thumbnail
埃及人的三餐以吃麵包為主,介紹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麵包 Eish Masri。嚐起來是很簡單麵粉味,沾鷹嘴豆泥,搭配埃及茶,讓人品嚐美食。
Thumbnail
在土耳其旅遊8天,前後兩天在飛機上度過這8天的飲食大部分都一樣 主食是麵包,一大堆的麵包,餐餐都有麵包 還有白飯,一開始不太習慣鬆散的飯,口感有點像燉飯的感覺 後來習慣之後,蠻喜歡拌羊油的白飯 生菜是必備的,只有橄欖油、醋、石榴汁調味,一開始有先試吃兩餐他們的調味,後面就拿出自備的秘密武器-
Thumbnail
​ 曾經有位著名的美國食譜作者說,義大利與中國這兩大飲食文明在麵食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徵,義大利人用義大利麵做成各種形狀,而中國人用各種麵時做成同一形狀。此話說的很有見解,不過中國麵食其實也有各種形狀,疙瘩應該是最為FREE   STYLE的一種。由這段話可 知;中國麵食變化萬千。綜觀市面上麵疙瘩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