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正在老去|貼心地老去與逝去是一種福份

近日台灣開始開放注射Covid-19疫苗,接連看到了幾位關於年長者注射疫苗之後的不幸新聞,有的是排隊等了兩小時打完疫苗之後返家急著吃飯而導致噎到致死、也有打完疫苗回到家十小時後猝死的,暫且不論死因是否跟打疫苗相關,人們對於驟然逝去的生命必然會感到痛苦萬分,但若是面對身旁有人長期需要照料的病痛拖磨,又是另一種生命的消耗。
我的阿嬤(爸爸的媽媽)一直與我們同住,扮演著我們三個孫子的玩伴及照顧者,我們從小跟著阿嬤看楊麗花歌仔戲、天天開心,記憶中的阿嬤從來沒有生過氣,也從沒有阻止我們吃任何東西、做任何事,或許有一部分跟我們都很乖巧也有關係,但阿嬤的好脾氣讓人完全想像不到她年輕時曾經經歷好長一段痛苦的歲月。
阿公與阿嬤的年代是日據時期,自由戀愛是神話,也因此阿公在婚後可說是拋妻棄子跟另一個女人在台北一同生活,阿嬤即使再怎麼怨也要擔負起照顧三位兒女的責任,於是在市場賣起愛玉養活孩子們,阿公在我出生那一年就過世了,阿嬤得意地用台語告訴我們:「我當初可是沒有掉過一滴眼淚呢!」
這就是我那溫柔又堅毅的阿嬤,永遠笑咪咪,從市場可以一路聊天聊回家裡的親切阿嬤。
隨著年紀的增長,與阿嬤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童年時期會跟著阿嬤到雄中去騎腳踏車、散步,阿嬤還會陪我每天等好久的公車去上學,等到上了國中後課業逐漸繁重,與阿嬤在一起玩樂的時間也大幅減少了,只剩下每天的簡短問候及聊天,永遠記得阿嬤總是戴著老花眼鏡看著報紙悠閒的模樣,抑或自己在房間看著電視或踩踏著裁縫車的專注神情。
上了大學離開了家裡,獨自一人在台北生活了好久,每次回高雄的時候,總是會跟阿嬤聊聊天,阿嬤曾經好奇地問我為什麼要讀日文系?在阿嬤的年代裡,學日文、改日本名字是因為被日本統治不得不的屈服,她想不透為什麼現在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了,還會有人要去學日文呢?跟阿嬤解釋了之後,阿嬤也只是微微笑點點頭,我不知道她是否真正理解,但可以確定的是阿嬤曾經在我一次的日文作業中幫助了我,那次日本老師出的作業是請我們回家跟會日文的阿公阿嬤進行一場全日文對談,那次的對談中,阿嬤流利的日語深深令我折服,而我也在對談之後問了阿嬤關於被日本統治的感想。
阿嬤告訴我:「在日本的統治之下,台灣很多地方有了良好的建設,最重要的是人民變得守規矩又治安良好,人民的內心是感到安心的。」
小時候,阿嬤總是會教我跟妹妹一首日文童謠,那就是「桃太郎」,以前小時候不懂歌詞的意思,只是傻傻跟著阿嬤哼唱,我想長大後的我選擇讀日文系或許是受到阿嬤的潛移默化影響吧!
大學畢業後進入了職場,反而比大學時期更常回家了,阿嬤年事已高於是搬到一樓的房間居住,不知道為什麼,與阿嬤的話題似乎越來越少,以前時常看阿嬤翻出古早的照片一一跟我們敘述往事,長大之後卻只剩下噓寒問暖聊聊日常。
直到有次返鄉,慢慢發現阿嬤已經開始呈現失智的狀況,甚至有點不認得我了,還會問我結婚沒?有沒有小孩?明明剛剛才問過的話,等一下又會重複問,但是阿嬤卻對自己的童年及六七十年前的事情記憶猶新。
直到好幾年前的某一天,妹妹打電話給我哭著跟我說阿嬤離開了!當時我正在上班,腦中一片空白卻哭不出來,因為阿嬤的身體一直很硬朗,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也沒有重聽,更沒有住院過一天,聽父親說阿嬤離開的那一天,阿嬤吃完早餐後坐在椅子上,就像睡著一樣安詳離世了!當時在身旁的父親發現阿嬤沒有反應,趕緊打救護車求助,就這樣阿嬤享年93歲,父親曾經說阿嬤如果活到100歲就要買蛋糕請街坊鄰居慶祝,父親的這個願望不僅無法實現,在阿嬤離世的兩年後,大概心疼長期被病痛纏身的父親,也把父親一併接走了。
由於我一個人在北部工作,實在無法參與多次的法會活動,於是決定在阿嬤的告別式之前再回高雄,記得當時某一次的法會聽媽媽說一直得不到阿嬤的聖筊,法師便詢問是不是家裡還有人還沒有到場?原來阿嬤在等我!阿嬤並沒有忘記我!!!聽到這段的時候我不禁淚如雨下,當時也很氣為什麼工作會如此繁重導致我無法請假回去,所幸貼心的阿嬤得知我因為工作暫時無法回去,馬上給了聖筊讓那一場法事圓滿完成。
阿嬤告別式當天凌晨,我的姑姑(阿嬤的女兒)夢到了阿嬤,阿嬤全身穿著非常漂亮連頭髮都精心整理,開開心心地跟姑姑說:「我很有福氣,我今天要發紅包給所有到場的晚輩。」
阿嬤想讓我們知道,她已經完成了人生的功課,過去的苦難已經結束,感謝擁有孝順的兒女與孫子們,希望把她圓滿的人生藉由紅包把祝福傳遞給我們,總是善解人意的阿嬤連過世後都如此貼心,身為阿嬤的孫女,我感到萬般榮幸。
在阿嬤與父親相繼過後的幾年直至今日,他們兩位還是不時會一同出現在我的夢中,每每看見他們兩人相伴的模樣,我總是感到很安心,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重逢了,而我們仍然努力在人世間繼續與生活拼搏,等待著未來與他們相遇的那一天來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