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出版「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開始,經濟學家就十分關注勞動分工的相關問題。亞當史密斯還用了大頭針的生產為例說明適度分工如何大大提高了大頭針的生產效能。
提高工廠的生產效能乍聽是件好事,亞當史密斯也樂觀的預測 ——未來會有更多人們將因為分工而受益,可以花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說,在星期五下午和朋友一邊吃生蠔,一邊思辨)。
只可惜,後來人類生活的演變並非如亞當斯密所想的這樣順利。
第一個問題是生產效率提高了但需求並沒有提高。這樣一來,就可能會有工廠老闆因為沒法提高營業額而需要解僱一些工人。
第二個問題是機器能創造的產能遠比人大得多。這樣一來,就有工廠會因為老闆買了新機器而開始解雇工人。
第三個問題,工人在生產線上的分工越分越細,連帶使所做的事重複性越來越高,有些人因此慢慢失去了工作的動機。
當然,這三個問題只是「勞動分工」所造成的社會問題的簡化版,但我們可以嘗試從中討論可能的因應之道。
第一個問題,有時和景氣榮枯有關,因此,受僱者也要自己設法面對。例如,大多數人可能夏天比較會喝啤酒,所以受僱者可能比較容易在夏天找到一份啤酒廠的工作,到了秋冬就要想辦法去另外找一份薑母鴨的工作,以維持穩定的收入。
第二個問題,比較屬於長期的經濟結構問題。關於這點,和亞當史密斯同時代的乾隆皇帝倒是有注意到。只是,乾隆認為中國多的是人而機械化會讓有些人沒事做,最後可能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這位自信滿滿的皇帝覺得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不要機械化」,人家若送些鐘錶,收下賞玩賞玩就是了,別想太多。
(下圖就是乾隆收藏的歐洲精品「寫字人鐘」。)
(圖片說明:這個北京故宮收藏的寫字人鐘是十八、九世紀瑞士著作的,還會寫「八方向化,九土來王」,非常精巧。 圖片來源:
北京博物館的西洋收藏)
乾隆是自覺很有品味的收藏家,但是他收下了「寫字人鐘」這樣精巧的禮物,卻沒能好好研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可就讓中國社會持續朝「內捲化」(Involution)的路子上走了。
所謂「內捲」,翻成白話,應該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變複雜,然後沒事瞎忙、窮忙,大家忙得一塌胡塗,卻忙得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樣的現象,翻翻近十年的台灣政壇大小新聞,就可以很輕易找舉出例子說明 :
比如說,水災過後,對水災發生沒有概念的官員如果只是去看看水淹得有多嚴重,然後表示會盡力幫助農民解決問題,就應該算是一種「內捲式巡查」。或者,有立法委員硬要逼經濟部官員在颱風過後親自去市場問菜價,但官員的專長在工商經濟理論與報表解讀,平常不買菜,也不懂大多家庭主婦是怎麼買菜,這種質詢應該也算是「內捲式質詢」。當然,最離奇的就屬「內捲式辭職」,不過是因為有官員在處理災情時,希望腦子可以更清醒一點,抽空跑去理個髮,就鬧得沸沸揚揚,必須辭職。(相關新聞:
這是個冷血的政府)
整體來說,因為機械化而導致的失業,屬於長期結構問題,需要長期關注並且因應各種情況不時調整策略,所以一個社會或國家如果可以順利達成產業升級而又不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應該就是有人盡心負責規劃而且步步為營的難得結果。
從這點看,李國鼎先生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真是付出過很多心力。
不過,要問下一個李國鼎在那裡,答案可能就不很樂觀了。
如果把「李國鼎」先生當作經濟推手的原型,那麼蔡英文總統第一任任期時的林全和李世光其實算是比較接近李國鼎先生的氣質與風格的。只是,雖然按照蔡總統「愛惜同志或部下」的習性來看,林全或李世光先生若想要繼續做應該也是可以繼續留任的,而既然兩位都選擇離開,就表示有些外人無法解讀的困難讓他們不想做下去。
留下的,似乎就和李國鼎先生的氣質與風格差很遠了。
就以發展國產疫苗為例好了。食藥署長吳秀梅那句「退貨不代表不合格」「搞不好是更好的產品」透露的其實是她對產業界作業的不熟悉,所以才會出現不少求「神翻譯」的聲音。(相關文章:
退貨搞不好更好,食藥署護高端求神翻譯。)
那麼,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呢? 這位公衛專業的前副總統既然願意為高端作保,其實就直接示範自己願意當高端的白老鼠,注射高端疫苗來達到個人防疫目標即可。身為高端疫苗的重量級支持者卻只注射食鹽水,應該也可算是一種「內捲化作保」的示範。
總之,(先不論其他與錢有關的問題),政府要在這種情況下支持高端疫苗,大概就是能讓一些人「有事可做」、對疫苗產業升級應該沒什麼特別大的助益。
對台灣而言,問題更大的可能是,眾所矚目的疫苗問題尚且如此,還有多少醫藥工作其實是無能或無力調整產業結構所勉強擠出的「內捲化」工作呢?
最後,前述所提到因為過度分工而喪失工作動機的第三個問題,應該可以透過公司或組織改造來著手。不過,基本上這是工作與經濟很穩定時的族群才有的煩惱,對於因疫情而無法找到穩定工作的人而言,反而是非常值得羨慕的煩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