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浮生漫錄|觀海小記

往返台北台中,不知多少回了?總是喜歡由北二高轉61號西濱公路,沿著海線回台中。不為別的,單純地想看海。看了海,總覺得心中又增添不少能量。所以,崎頂海濱也好,通霄海濱也好,或者大安海水浴場、白沙屯海濱,都曾有我的身影。
這是早期拍攝的通霄海濱
這是早期拍攝的通霄海濱
今天的返程,走到通霄,已近黃昏。我將車子迴入通霄海堤,獨佔一處視野開闊的高地─就像要對海傾吐什麼委屈似的─迫不及待地將目光投向大海。此時豔陽西斜,氣溫下降;海風習習,十分涼爽。正前方,接近地平線,有一艘輪船緩緩駛過。應是一艘油輪吧?不知道要航向何方?那種多變的海洋風光、異國的風情、危險的生涯,也曾是少年時期的幻夢呢!
這張也是早期拍攝
20210704攝於白沙屯
我坐在一處離海水不到二十公尺的地方,浪濤由遠而近,週而復始拍打沙岸,沖刷著堤下累累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應是從附近後龍溪被沖下來的的吧!散亂地堆積在沙灘上。不管海浪是溫柔地觸拍,還是洶湧地沖刷,它們都是不憂不懼、堅毅地挺立著。一些遊人,踩在石上,遊走沙灘,或挖掘文蛤,或掇拾浮梗,或將造型比較特別的撿走。也只有下一次的颱風,才能改變它們的位置吧!眼前只能任由風濤無情地的颳洗了。
我瞇起眼,迎向遠方!帶著鹹鹹海藻氣味的海風,吹得我得心坎舒坦極了!仰視天空,風雲相逐;無心的風,吹動浮雲,也不知是往那個方向吹?不過,這又何妨?廣闊的天空,可以任由浮雲翱翔呀!
最愛那冉冉下沉的夕陽了,看著他由紅轉橙,由橙轉紫,由紫轉灰,輕輕地,緩緩地,親吻著海平面,然後,沉入大海溫柔的懷抱。我曾寫作一首白話小詩〈小孩與大海〉,詩云:
一個小孩 向大海投擲一塊石頭 大海問他想做什麼 小孩說 我想測量愛的深度 大海輕嘆 鼓盪起洶湧的浪濤 小孩滿意地走了
海浪周而復始地拍打岸邊,有節奏地發出嘩嘩的濤聲。大海毫無簡擇地容受了一切。無論是溪流所挾帶泥塗河沙,或者山巔落下的浮槎枯木大海都容受了!那種浩瀚的容受力與的廣闊的淘洗能力,往往也神奇地清滌了我內心的積垢,從而恢復了內在的靈明,重新生發心靈的力量。
當天空實在是很黑了,我才滿懷意興,將車駛向台中。
原載:﹝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重刊附圖 http://blog.udn.com/hamenzu001/698562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文科教書匠歷經半世紀學院生涯,甚少作驚人語,生活也未必有趣。究竟有怎樣的人生價值觀?他有隨手記錄習慣,臉書也玩了十年。學思感受、藝術品賞;學院百態、人情詭譎。都在靜觀默察之列。世界變動太大了!普世價值、信仰聖域、存在處境都很難不萌生疑惑。促使他不斷觀照、探索;甚至調弄禿筆,發而為文,歡迎瀏覽、追蹤、贊助、多加批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