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人聲》:人類的終結,後人類的起始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談到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人聲》(The Human Voice, 2020)時,我們不得不也看向在冰島作曲家約翰.約翰森(Jóhann Jóhannsson)第一部、同時是最後一部導演作品《後人類傳說》(Last and First Men, 2020)裡,同樣擔任「女主角」的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前者的蒂妲,源於改編自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同名劇作《人聲》(La Voix humaine)中一位即將與戀人分離,而走向心碎與精神崩潰邊緣的年輕女子;後者的蒂妲則是來自二十億年後的人類,穿越至當代,向今日的人類發出警告,同時帶來預言。
由上可知,蒂妲於兩部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各自建立的視覺與敘事風格,毫無疑問是大相徑庭的──《人聲》繼承了阿莫多瓦創作脈絡裡一如往常的鮮豔配色,《後人類傳說》全片唯一出現的色彩則是象徵著「後」人類的「綠光」,也就是蒂妲所標識的綠色光點。不過,詭異的是,阿莫多瓦和約翰森似乎分別在兩部電影裡表述了自身對於「人類」和「影像」的相似觀點。
人類的終結
人類是美好的,由恆星孕育,亦由恆星毀滅。(Humankind is a fair spirit whom a star conceived and a star kills.)
《後人類傳說》的結尾,蒂妲的聲音再度出現,彷彿她並非以自己身為人類的角度來敘述這個她所認為的人類特質。如果象徵蒂妲──意味著二十億年後的「後」人類──的綠光並非「人類」,那麼此綠光的存在意味著什麼?
反觀《人聲》的蒂妲,從最初買來一把斧頭,不斷揮砍著即將分手的「戀人」承諾要來領取的西裝服,對著屬於「戀人」的狗喃喃低語,最終將家中所有的物品、劇場/攝影棚般的佈置澆上汽油,點火焚燒時,她仍在通話中對著那個我們始終沒有看見人影、沒有聽見任何聲音的「戀人」說話,並要求他「看向」他們曾經共創回憶的住處──一瞬間,我們或許期望阿莫多瓦給予這個神秘的「聲音」一些鏡頭,哪怕只是一個大遠景,一個完全沒有露臉的背影也好,但是我們最終仍什麼也沒看見。如同《後人類傳說》的「人類」,以綠光的形式出現,最終也以綠光的形式歸於黑暗,其餘所見盡是工整對稱、毫無生命力的建築物。
或許我們曾經希冀這個隨著說話頻率變動的綠光,僅是一種信號、一種符號,象徵著蒂妲、象徵著二十億年後的僅存人類,而並非「真正的」「人類」。可隨著時間的消逝,我們被迫相信銀幕上的綠點即是僅存的「人類」:不會再有其他我們熟悉的、或是想像中的人類面孔出現,而蒂妲點火燃燒所有的傢俱與物品後,她將耳機隨手丟在火場裡,帶著她與那位不可見的戀人曾經一同撫養的狗,離開陷入火海中的家,並對著牠說道:「從現在開始,你必須習慣和我一起哀悼他,好嗎?」
直至此處,如同我們於《後人類傳說》落空、未能獲得滿足的期望,它再現於《人聲》之中:那個沒有面孔、沒有聲音、沒有身形的「戀人」,他究竟以什麼樣的型態存在?──此處,我們或許也能夠合理懷疑,蒂妲與之通話的耳機,實際上並非傳遞聲音的媒介,或是允許蒂妲得以通話的工具,而是蒂妲對話的唯一對象──也就是,耳機即是戀人本身,或這個「聲音」即是戀人本身,也或者蒂妲先前發洩怒氣的那套西服代替了戀人的現身。
畢竟蒂妲出於絕望而服下藥物後,蜷縮依偎著那套僅存的來自戀人的東西:他沒有形體、沒有面孔,如同綠光一般,其本質即是一團不斷晃動、不穩定的光。
於是,「後人類」傳說,實際上意味著「沒有人類」──至少沒有我們認知裡的人類。「人」聲同樣如此:沒有人類,僅剩下聲音。人類的形式以視覺化的方式,被重新理解與體驗,無疑對於仍身為認知中「人類」的我們,是為一種衝擊與震撼:
不上不下、不裡不外的懸置感(suspension)帶來了不確定性,因為它不會讓一個狀態完全成形或產生明確的結論。(紀蔚然,2017,頁 91)
當我們重新以「綠光」或「聲音」來理解人類時,不僅是我們對人類的認知於此終結,「我們」也於此時此刻終結。
人類的宿命
「心靈的溝通已經不再有效,於是人類之間的溝通回到了語言符號系統。」這是身為綠光的蒂妲向當代人類發出的箴言之一。身為少數、甚至唯一以語言及符號互相溝通及理解的生物,我們的生活以自身為中心,也因此鮮少注意到僅有人類仍以語言及符號交換訊息的事實。的確,身為後人類的蒂妲,也以綠光的頻率及聲音,向我們發出訊號,而與「戀人」通話的蒂妲,則始終以聲音傳遞自身的情感與情緒予看不見的通話者;可這句話的前半段──「心靈的溝通已經不再有效」──究竟指涉了什麼事實?
首先,我們必須處理人類已經在這兩部電影中以全新的形式,被重新理解的事實。「心靈的溝通已經不再有效」,意味著我們──我們人類──於將來的二十億年之間,發展了透過心靈溝通的能力。就當前普遍的人類經驗,多數人仍舊無法以心靈進行溝通,而「後人類」的蒂妲則表示二十億年後,人類「不再」能夠以心靈溝通,因此由此推測。現在到未來的二十億年間,或許發展出一種僅憑意識或心靈即可彼此交流的方式。
因此,若我們把《人聲》視為我們所面臨的「當前」──不論是考克多的寫於 1930 年的戲劇,或是阿莫多瓦 2020 年攝於疫情期間的影像,《後人類傳說》則視為久遠、遙不可知的「將來」,我們便能將兩部電影分別與「人類無法以心靈溝通」的兩個時期有所對應:如同前述所說,《人聲》的蒂妲以語言傳達情感,以片頭及片尾的工具彎曲成斗大的字幕,《後人類傳說》的蒂妲同樣以影像──某種程度能夠承載符號的系統與媒介──或聲音向人類/觀者發布預言。《人聲》—《後人類傳說》之間的地帶,或許正是那段我們尚未經歷,也不清楚是否會經歷的「去語言」/「去符號化」(desemiotization)的時代。
影像的終結
存在著「我們之中」的符號,這意味著可見形式在說話,而文字則擁有可見的現實重量,也意味著符號與形式交互散發出它們的感性呈現與意指之力量。(洪席耶,2011,頁 68)
毫無疑問地,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的這段話指出了符號與可見/視覺化之物之間的密不可分。這也意味著,符號仰賴視覺化的形象──如影像──來顯現自身。而語言作為一種符號,我們仰賴符號將我們自身定位於世界中的相對應位置。就《人聲》而言,我們始終沒能看見蒂妲通話的對象,他的聲音及影像也無以企及,而《後人類傳說》則是一個告訴我們他/她是「人類」,卻不曾向我們揭示他/她的面貌的存在。「人類」一詞,已然分別在兩部電影裡,造成語言系統的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關係崩解,影像上頭亦然──畢竟「人類」在語言或影像系統之中,已經不再指涉我們所熟知的意義或形象。
於是,若我們假設《人聲》與《後人類傳說》之間,存在著一個去語言,也去符號的時代──一個人類僅透過心靈交流的時代,一個屬於「完全人類」的時代──,那我們或許也可以假設,這個時代也是影像的終結。當我們的意識與視界裡所想、所見的一切,不再需要透過媒介傳遞,影像必定也因此不再被需要,因為不再有任何事物是不能被意識所直接理解的。
至此,若我們將這樣的轉變對應至前述所説之「對人類的重新理解」──也就是以綠光或是純粹的聲音理解人類的存在──,我們同樣可以將符號和語言系統的消失,讓人類轉以心靈溝通的過程,理解為一種生物學上的變態(metamorphosis)。
總結而言,《人聲》與《後人類傳說》皆各自以蒂妲這個不穩定的形象,來預示即將到來、也可能即將結束的影像終止時代,或是當今正在進行的人類意義終結的時代。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認為,這兩部電影對於影像或人類的宿命抱有悲觀的想法。擁有了影像,我們便必須擁有語言與符號;反之擁有人類,符號與影像或許將被我們所拋棄,因此影像與人類似乎是無法並行存在的,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擇一──基於影像若不被視為視覺藝術,則其僅能是對於真實事物的複製與再現,永遠不會是事物本身,永遠僅會是象徵某物的「符號」。但是,《人聲》與《後人類傳說》中的人類已經崩解,兩部電影所展示的人類,雖然仍透過媒介向我們顯現自身,可他們的存在已經解構了符號系統。
失去形體、破壞符號、成為了光或聲音的「人類」,間接暗示了在不遠的將來裡,我們或許便能真正地以心靈溝通──因為此刻,我們將成為如影像般的存在,成為一種傳遞的媒介,成為了承載思想的媒介與符號本身。這同時意味著我們不必在人類的終結與影像的終結之間做出選擇:影像不會帶走我們的靈光,而我們與影像是可能並行存在的。
全文《人聲》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全文《後人類傳說》劇照:IMDb

引用及參考書目
中文
Jacques Rancière 著,黃建宏譯。《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1 年。
Walter Benjamin 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台北縣:台灣攝影,1998 年。
紀蔚然著。《別預期爆炸:洪席耶論美學》。新北市:印刻,2017 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驚駭糖果屋》改編自格林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在原版的童話故事中,兩兄妹因遭到父親拋棄,輾轉來到了女巫佈置的陷阱裡。而在電影中,反倒翻轉了此一概念,是看似純真的孩子們為大人佈置了一棟走不出的童話小屋。
甚至,我們也可以化作如下結論:對於「六個道德故事」系列的男角們來說,帕斯卡的賭注,不如轉換成「沒有負面結果的二選一」。作為旁觀者或許也可以訕笑地看待說這是一個「什麼都沒有做到」(連唐吉訶德行動力都闕如)的冒險;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場全盤皆沒有輸的精妙遊戲,一種虛無的「兩者皆成立」。
《駭客任務》的劇情架構中,「純粹的自由意志」並不成立:尼歐、崔妮蒂與墨菲斯的信念與選擇其實都受到祭司引導,而尼歐見到造物者後,造物者提供他兩扇門,尼歐看似能自由選擇,但請別忽略兩個選項可都是造物者預先設定的。觀影的你我,也不曾擁有完整的自由意志。
似乎《坂本龍一:終章》呈現的就是坂本龍一一生經歷的種種偶然和必然,將時代的啟發以及環境的影響內化成為創作宇宙,以音樂回應生命,以情感詮釋世界。面對音樂他始終選擇性地忽視主流市場喜好,只在意是否做出令自己滿意的音樂,專注於於一次比一次濃烈的實驗色彩,一次比一次強勁的反彈與突破。
《日常對話》是更複雜且多維的正負情緒加總,既得處理多年未揭亦未好的瘡疤,得先鼓足直面它的勇氣,還有接下去伸手觸摸、承接所有反饋痛感的能耐。過往以弱勢之姿取俓的同志紀錄片繼承了發聲與抗議的傳統,《日常對話》則不然,歷程十年,幾乎要是她們人生的尺度,更備見黃惠偵的個人生命小史。
摘下花叢中最美麗的花朵,在它們綻放最燦爛的時候,包裝成一束可以拿在手上的花束,即使我們都知道花束有保存期限,終有一天會凋謝,但每當想到那朵花時,一定會想起收到時的喜悅,那瞬間即是永恆。《花束般的戀愛》中的愛情,也正是如此。
《驚駭糖果屋》改編自格林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在原版的童話故事中,兩兄妹因遭到父親拋棄,輾轉來到了女巫佈置的陷阱裡。而在電影中,反倒翻轉了此一概念,是看似純真的孩子們為大人佈置了一棟走不出的童話小屋。
甚至,我們也可以化作如下結論:對於「六個道德故事」系列的男角們來說,帕斯卡的賭注,不如轉換成「沒有負面結果的二選一」。作為旁觀者或許也可以訕笑地看待說這是一個「什麼都沒有做到」(連唐吉訶德行動力都闕如)的冒險;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場全盤皆沒有輸的精妙遊戲,一種虛無的「兩者皆成立」。
《駭客任務》的劇情架構中,「純粹的自由意志」並不成立:尼歐、崔妮蒂與墨菲斯的信念與選擇其實都受到祭司引導,而尼歐見到造物者後,造物者提供他兩扇門,尼歐看似能自由選擇,但請別忽略兩個選項可都是造物者預先設定的。觀影的你我,也不曾擁有完整的自由意志。
似乎《坂本龍一:終章》呈現的就是坂本龍一一生經歷的種種偶然和必然,將時代的啟發以及環境的影響內化成為創作宇宙,以音樂回應生命,以情感詮釋世界。面對音樂他始終選擇性地忽視主流市場喜好,只在意是否做出令自己滿意的音樂,專注於於一次比一次濃烈的實驗色彩,一次比一次強勁的反彈與突破。
《日常對話》是更複雜且多維的正負情緒加總,既得處理多年未揭亦未好的瘡疤,得先鼓足直面它的勇氣,還有接下去伸手觸摸、承接所有反饋痛感的能耐。過往以弱勢之姿取俓的同志紀錄片繼承了發聲與抗議的傳統,《日常對話》則不然,歷程十年,幾乎要是她們人生的尺度,更備見黃惠偵的個人生命小史。
摘下花叢中最美麗的花朵,在它們綻放最燦爛的時候,包裝成一束可以拿在手上的花束,即使我們都知道花束有保存期限,終有一天會凋謝,但每當想到那朵花時,一定會想起收到時的喜悅,那瞬間即是永恆。《花束般的戀愛》中的愛情,也正是如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稍早發生一件離奇命案。 根據報案者所述,「那時抬頭以為看見了極光」
第一章:遠古之初 在遠古的時代,世界尚未分裂成陸地和海洋,一片無垠的滄溟盡頭無跡可尋。在這片茫茫之中,存在著一個神祕的力量,它是無形無質,卻又籠罩著整個宇宙,這就是宇宙的原力。 原力無處不在,它賦予萬物生命,塑造了世界的樣貌。然而,原力並非永恆不變,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時湧動如洪水,有時靜如止
Thumbnail
以目前多個個案與自我追溯療癒的星際源頭來說,才發現,並不是所有雙生靈魂在源頭就分裂的.......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簡單的說,朵洛莉絲在早年催眠時,發現了有人前世是外星人,也不少人是志願來拯救地球的。 而在催眠後,除了可以看到對方的前世外,在深度催眠之後,會出現作者認為是「所有知識源頭」接觸方法,稱為SC潛意識。本書很多內容都是與SC對話的內容。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迴旋宇宙序曲:光之靈》這本書的某個重要觀念:「地球」曾是宇宙的「度假勝地」,許多靈魂來此體驗地球獨有的情緒與物質,然而後來卻受困於此;現在,身為人類的我們,必須憶起自己真正的身分——內在的神性身分、憶起萬物都是一體,以及記得永遠向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YT #尼可拉斯揚,提到佛教經典中的光音天人,經文中提到光音天人是一團光和意識的能量體,透過發光來溝通,來到地球後,食用了地球的各種物質和食物,身體發生了改變,愈變愈重,也不再發光,漸漸地就留在地球上,可能是人類的祖先,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光音天人可能是來自其他星系的發光外星人。
Thumbnail
人是獨一無二的。人的心使我們每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人心是很複雜的。讓科技來探索人心會是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工程...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稍早發生一件離奇命案。 根據報案者所述,「那時抬頭以為看見了極光」
第一章:遠古之初 在遠古的時代,世界尚未分裂成陸地和海洋,一片無垠的滄溟盡頭無跡可尋。在這片茫茫之中,存在著一個神祕的力量,它是無形無質,卻又籠罩著整個宇宙,這就是宇宙的原力。 原力無處不在,它賦予萬物生命,塑造了世界的樣貌。然而,原力並非永恆不變,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時湧動如洪水,有時靜如止
Thumbnail
以目前多個個案與自我追溯療癒的星際源頭來說,才發現,並不是所有雙生靈魂在源頭就分裂的.......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簡單的說,朵洛莉絲在早年催眠時,發現了有人前世是外星人,也不少人是志願來拯救地球的。 而在催眠後,除了可以看到對方的前世外,在深度催眠之後,會出現作者認為是「所有知識源頭」接觸方法,稱為SC潛意識。本書很多內容都是與SC對話的內容。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迴旋宇宙序曲:光之靈》這本書的某個重要觀念:「地球」曾是宇宙的「度假勝地」,許多靈魂來此體驗地球獨有的情緒與物質,然而後來卻受困於此;現在,身為人類的我們,必須憶起自己真正的身分——內在的神性身分、憶起萬物都是一體,以及記得永遠向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YT #尼可拉斯揚,提到佛教經典中的光音天人,經文中提到光音天人是一團光和意識的能量體,透過發光來溝通,來到地球後,食用了地球的各種物質和食物,身體發生了改變,愈變愈重,也不再發光,漸漸地就留在地球上,可能是人類的祖先,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光音天人可能是來自其他星系的發光外星人。
Thumbnail
人是獨一無二的。人的心使我們每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人心是很複雜的。讓科技來探索人心會是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工程...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