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畢設週記-計畫書[二版]

    前言
    建築物做為時代潮流的展現,其所代表的是當代的群體意志或政權意志。在閱讀過各類型建築案例與建築史後,發現不同時期的政權在臺灣用建築物留下了不同樣貌的、片段般的場所與地景,包含資本掌權的當代也正在進行著都市樣貌的塑造中……而長期接受外來文化輸入臺灣似乎對於塑造權力的空間論述較為薄弱。

    動機與目的
    既然建築在某方面表達權力,那製造權力的建築會是甚麼樣子?能否有一個能夠呈現真實立法樣貌的場所? 我將這個立法園區設計定位為:寡頭與民粹政治的戰場、菁英與民主政治的培養皿。因此我在空間需求中也納入了黑箱政治與人民公社。

    空間需求
    根據上次案例分析的結果,得出了以下的操作方式: 找出民眾、媒體、政府三者間在立法機關內兩兩個別的行為互動模式、三者相遇的場景,以及各自完全獨立的行為,這樣就可以生成至少7組空間原型,在從這幾種原型中衍生、相交、相乘,產出整個敷地計畫。
    民眾
    • 人民公社(民主/民粹) 完全屬於人民的場所,類似Cyberpunk中的無政府地帶:無序、反烏托邦、自給自足。 可能的機能有(擇一或二操作): 澡堂(脫去外衣後的放縱,也脫去了階級的社會凝聚器)、圓形泳池(象徵無方向性的漫游)、非政府組織(NGO)發展基地、夜生活場所、夜市、市場。(最後兩項極可能做不完)
    • 媒體牆 在此扮演輸出的角色,但使用者能自由選擇是否觀看。
    • 民眾與媒體(二擇一操作) 政治節目攝影棚/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院: 民粹的產生要由既得利益者來推動,這裡定位為洗腦的教室。 自媒體創作基地(半集體生產): 提供簡便生活機能、攝影棚、製片辦公室
    媒體
    • 媒體塔 在底層與議場的記者會場地相連,由於無法容納媒體辦公室,未來似乎也不太需要像廣播電台般的在制高點輸送信號。我將媒體塔外層以新聞牆包裹,內部用商場來填滿,象徵資本掌握著消息來源。
    • 媒體與政府 媒體作為監督/掩蓋政治事件的角色,我想讓其與政府的互動關係是可以觀察整個機關的光明區,然後用只能片段監視的角度來監看機關內的黑暗面。 可能會是利用封閉的管道間或幾何形在平/剖面扭轉後的夾縫空間。
    行政/立法委員
    • 法案工廠(菁英/寡頭) 完全屬於立法委員的場所,分為兩種:較光明的會議室與黑暗處的協商區。 菁英政治(皆為必要): 委員研究室、八大委員會辦公室(空間量大,現況以一整棟來滿足需求)、十間以上會議室。 寡頭政治(擇二操作): 黨團辦公室、黑箱協商區、結合私人招待所的立委宿舍、古董拍賣會場或投標會場(血觀音、情義之西西里島電影洗錢場景重現)
    • 行政人員 各種長的辦公室: 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主計處長、總務處長、秘書處長、議事處長、人事處長 各種處的辦公室: 主計處、人事處、公報處、資訊處 各種科的辦公室: 出納科、檔案科、收發科、交通科、庶務科、管理科、研考科、營繕科
    • 媒體牆 在此是被輸入角色,使用者只能無限投入資源。
    • 政府與民眾 公投研究所、集會廣場、投票所、立委諮詢/服務處
    三者交會處
    • 議場 政府: 需容納立委座位區126席、主席台及官員席共48席、發言台、質詢台、備詢台。 民眾: 供民眾圍觀之迴廊系統,迴廊穿插觀眾席、觀看的角度及介面是設計著力點。 媒體: 國會實況轉播牆、媒體轉播平台、與記者會場地連成一體。

    基地
    • 臺北市華光社區 位於中正紀念堂東南方,以杭州南路、金山南路、金山南路2段30巷、金華街為界之區域,佔地12.5公頃的國有土地。原有住戶皆拆遷完畢等待都更,其他有將近一半都是國營企業的大樓:郵局、中華電信等……也是南門臨時市場的所在地。 選擇的原因是基地位於官方建築群與常民生活區域間,場所本身即是各階層的過渡帶,適合我的設計在此上演。 缺點在於週邊機能複雜、距離集會遊行的區域較遠。
    • 台北城西門舊址 現在的西門錢櫃旁的元大金控大樓,是一塊三角形的剪刀口地形,介於官方機構群與民生消費區之間、棋盤都市規劃與網狀舊城區之間。現況也是一轉進那塊基地視覺焦點就會從西門町換成總統府與法務部。 這樣的場所精神能符合我議題中寡頭(菁英)與民粹(民主)的拉鋸,以及立法權在各種角色間讓渡的過程。 不過由於基地較小,也在考慮偏北的中山堂那塊。
    • 中正紀念堂園區 緊鄰集會遊行的場所與博愛特區,也是1990年野百合學運的集結地點,我認為將代表專制極權的園區改成「還法於民」的立法園區是個有趣的矛盾。 缺點是這塊基地太大,要思考如何拆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