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想起阿富汗--讀Steve McCurry: Afghanista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Taschen出版,Steve McCurry的《Afghanistan》攝影集(2017)。
值此阿富汗局勢緊張詭譎之際,我花了些時間,搬出《Afghanistan》攝影集複習。三年前,幸運地與這攝影集的作者Steve McCurry相遇於敦南誠品書店的一場簽書座談,當年他來台北辦個展,帶來了他攝影生涯數十年出入險境所拍得的震撼人心之作--阿富汗,是他打從70年代末起持續關注與反覆踏訪逾40年的國度。
Steve McCurry從1979年末蘇聯—阿富汗戰爭開打之際進入、從黑白拍到彩色,用鏡頭記錄這長達九年(蘇聯原以為三個月就能打完)的戰火,如何耗損、撕裂、凌遲、改變著這個國家。
許多張70年代末-80年代的照片裡,有槍。槍扛在民兵的肩上、攤在寸草不生的荒蕪地表、擱在簡陋民居裡的桌邊、扔在仿佛仍能嗅到煙火殘味的廢墟… 有離鏡頭很貼近的各種眼神--迷茫、哀怨、驚懼、惆悵、漠然。更有一種隔著布、你只能猜想的“看不見”--那些從頭到腳包裹的密不透風的女人身影。
身穿「布卡」(burka)傳統罩袍的阿富汗女子,沒有五官、沒有輪廓、沒有曲線,
舉凡任何可供人辨識的、有關於她的一切,通通被「布卡」徹頭徹尾地掩蓋。
這幅肖像在攝影集書封底的背面,與書封面露臉直視鏡頭、掌控老式相機的男子,
形成耐人尋味的對比。
80年代後直至21世紀的阿富汗照片,皆是識別度極高的McCurry彩色,自然光線下顯影的濃彩、直視鏡頭的阿富汗少女的那雙綠眼珠,成功扣緊世人的心弦、也成為攝影師生涯最為人所惦記與欣賞的代表作。
讓Steve McCurry的攝影更加聞名的肖像--刊在1984年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
《阿富汗少女》,在此之後過了許多年,2002年,Steve McCurry與這名
「女孩」Sharbat Gula於巴基斯坦久別重逢,並再度為她掌鏡、留下紀錄與對照。
(圖片來源:Google)
攝影集翻到最後的那一張照片,幾個人背對鏡頭、坐地、向陽。多少年過去了,太陽如常在此落下又升起、戰亂紛擾(居然)也是。攤開阿富汗的歷史與現勢一讀,這是個幾近永無寧日、千瘡百孔的國度,近3/4的人是文盲、國民平均壽命就是我現在的歲數。有能力的人早都跑光了,走不掉的人在這裡戰鬥或被佔據、或研究逃走保命的方法、抑或等著被殺。
闔上攝影集,好沉。當初使勁扛了回來、如今再不忍睹也要不時用力將它翻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0會員
149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iane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克白--不管成員是三名、四名、五名還是六名--其中有你、也有我。演著人生短劇,幕一拉起,沒人想要馬上結束、更沒有人想要失敗落幕(儘管論誰都心知肚明--那劇幕一拉起、就註定有降下的一天),不知台下觀眾作何感想、不計成敗地為夢又哭又笑、只為了演好這場短劇而出盡絕招。
「我想,人生中、失敗在所難免;但,沒有失敗的人生。」大豆田永久子如是說。莫名其妙的失敗少不了,但如此麻煩的人生絕不能(被說)是失敗的人生。不管途中有沒有人陪你走上多久,自己可以靠著自己,跌倒了那就站起來、紗窗歪了那就推正...
《Max Richter's Sleep》(李希特舒眠曲)紀錄片,在匆忙混亂的現實世界中、猶如是冥想一般的喘息。在星期五賞自己一天休假、午後得空去看了此片。感覺就像是用聽覺睡了一場好覺、並在其中作了一個好夢。現實生活中的迷失、緊張或空缺,在這場夢境般的安憩裡,得以緩定下來...
這一年,我個人閱讀方式的一大突破, 就是入手電子閱讀器、開始讀電子書。 這是開始用電子閱讀器首週的閱讀進度...
世界被按下暫停鍵,很多事都被迫暫停、甚至似乎永遠崩斷、裂解、回不去原貌了。可惟有印在書頁上的經典、智慧、充滿精彩情節與想像的字句篇章,可以無盡無窮、可以恆久雋永。讀書,帶領我們穿越與突破現實時局中,暫時不能飛越重洋的限制...就以簡短匆草、很個人意見的閱讀私感想,作個記錄兼分享吧...
在夢裡,一起回家--片尾小宇錄音自彈自唱了這首歌獻給如友如父的「健一叔叔」,曾經小宇也又疑又怒地吼問林健一「你到底是誰啊!」、經歷幾番轉折後,他們帶著對彼此的懸念、思念及相知--雖然最後的他們兩地分隔,不能如以往那樣同一屋簷下相依生活--還是能在夢裡學會飛翔、試著快樂、一起回家。
馬克白--不管成員是三名、四名、五名還是六名--其中有你、也有我。演著人生短劇,幕一拉起,沒人想要馬上結束、更沒有人想要失敗落幕(儘管論誰都心知肚明--那劇幕一拉起、就註定有降下的一天),不知台下觀眾作何感想、不計成敗地為夢又哭又笑、只為了演好這場短劇而出盡絕招。
「我想,人生中、失敗在所難免;但,沒有失敗的人生。」大豆田永久子如是說。莫名其妙的失敗少不了,但如此麻煩的人生絕不能(被說)是失敗的人生。不管途中有沒有人陪你走上多久,自己可以靠著自己,跌倒了那就站起來、紗窗歪了那就推正...
《Max Richter's Sleep》(李希特舒眠曲)紀錄片,在匆忙混亂的現實世界中、猶如是冥想一般的喘息。在星期五賞自己一天休假、午後得空去看了此片。感覺就像是用聽覺睡了一場好覺、並在其中作了一個好夢。現實生活中的迷失、緊張或空缺,在這場夢境般的安憩裡,得以緩定下來...
這一年,我個人閱讀方式的一大突破, 就是入手電子閱讀器、開始讀電子書。 這是開始用電子閱讀器首週的閱讀進度...
世界被按下暫停鍵,很多事都被迫暫停、甚至似乎永遠崩斷、裂解、回不去原貌了。可惟有印在書頁上的經典、智慧、充滿精彩情節與想像的字句篇章,可以無盡無窮、可以恆久雋永。讀書,帶領我們穿越與突破現實時局中,暫時不能飛越重洋的限制...就以簡短匆草、很個人意見的閱讀私感想,作個記錄兼分享吧...
在夢裡,一起回家--片尾小宇錄音自彈自唱了這首歌獻給如友如父的「健一叔叔」,曾經小宇也又疑又怒地吼問林健一「你到底是誰啊!」、經歷幾番轉折後,他們帶著對彼此的懸念、思念及相知--雖然最後的他們兩地分隔,不能如以往那樣同一屋簷下相依生活--還是能在夢裡學會飛翔、試著快樂、一起回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繁忙的城市心臟地帶,珍發現了一份被遺忘、已泛黃且脆弱的舊報紙,這些頁面在昨日世界的殘骸中被揉成一團。作為一名攝影師和故事的守護者,她被那些模糊的文字線條所吸引,並注意到背景中隱約露出的一張臉——這個男人的眼神似乎承載著百年的故事。
Thumbnail
作者簡介 |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母親在高中教授波斯語與歷史。1967年,由於父親的身分,在外交部協助下,一家遷移至巴黎。1980年,時值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轉而前往美國,隨後獲得政治庇護。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過去在新聞上提到塔利班時,都是他們不受控地破壞或屠殺等報導,當時心中只為那些受害者不捨,並讓身處台灣的我無法想像怎麼有如此恐怖又不自由地方。而七月因緣讀到兩本塔利班與女性有關的故事,讓我對塔利班政權下的人權迫害又有更多的認識,尤其是女性。 我只能說只要塔利班政權還存在的一天,不論是阿富汗或是巴基斯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在戰地拾到一張女生照片,此照片兩次救了他的命,他決心要找到照中人,結果卻找到了真愛。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繪本原力開始時立了一個「八十本書環遊世界」的題目,用了一年時間選了八十本有關世界不同地方的繪本,最初搜尋有關中東地區的故事時剛遇上了塔里班全面攻佔阿富汗的消息,此前敘利亞烽火十年還未落幕,戰事永無休止,後又爆發了烏俄戰爭,這些時刻也在提醒我們戰爭的殘酷。
Thumbnail
小說中透過大量隱喻、感受、意識流與主角對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描繪了種族、殖民主義對維吾爾人的無聲暴力。
Thumbnail
Steve McCurry 1950年生於美國賓州費城的郊區。於大學修讀電影專業,畢業後於當地報社擔任攝影記者。1978年,他首次到印度訪問,正式展開其無數次的探訪之旅。在職業生涯中,也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用自身獨特視角,引領觀眾觀看世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繁忙的城市心臟地帶,珍發現了一份被遺忘、已泛黃且脆弱的舊報紙,這些頁面在昨日世界的殘骸中被揉成一團。作為一名攝影師和故事的守護者,她被那些模糊的文字線條所吸引,並注意到背景中隱約露出的一張臉——這個男人的眼神似乎承載著百年的故事。
Thumbnail
作者簡介 |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母親在高中教授波斯語與歷史。1967年,由於父親的身分,在外交部協助下,一家遷移至巴黎。1980年,時值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轉而前往美國,隨後獲得政治庇護。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過去在新聞上提到塔利班時,都是他們不受控地破壞或屠殺等報導,當時心中只為那些受害者不捨,並讓身處台灣的我無法想像怎麼有如此恐怖又不自由地方。而七月因緣讀到兩本塔利班與女性有關的故事,讓我對塔利班政權下的人權迫害又有更多的認識,尤其是女性。 我只能說只要塔利班政權還存在的一天,不論是阿富汗或是巴基斯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在戰地拾到一張女生照片,此照片兩次救了他的命,他決心要找到照中人,結果卻找到了真愛。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繪本原力開始時立了一個「八十本書環遊世界」的題目,用了一年時間選了八十本有關世界不同地方的繪本,最初搜尋有關中東地區的故事時剛遇上了塔里班全面攻佔阿富汗的消息,此前敘利亞烽火十年還未落幕,戰事永無休止,後又爆發了烏俄戰爭,這些時刻也在提醒我們戰爭的殘酷。
Thumbnail
小說中透過大量隱喻、感受、意識流與主角對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描繪了種族、殖民主義對維吾爾人的無聲暴力。
Thumbnail
Steve McCurry 1950年生於美國賓州費城的郊區。於大學修讀電影專業,畢業後於當地報社擔任攝影記者。1978年,他首次到印度訪問,正式展開其無數次的探訪之旅。在職業生涯中,也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用自身獨特視角,引領觀眾觀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