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身術本身就是一種避難訓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必孩子在學校都一定會有防災演習訓練,當地震、火災發生時,因為有事前的演練,孩子他會知道要做什麼動作來保護自己,透過一連串的SOP完成避難的行為,進而降低身體的損傷。
近年來霸凌、兒傷的社會新聞不斷的發生,感覺上好像現在比較容易發生,然而事實上這些關於兒少的社會事件,從以前至今就一直存在著一定比例,只不過現在的資訊透明、流通的管道多元,讓這類的事件更容易浮上檯面。使得防身術的主流市場慢慢的由女性轉成了孩子、親子為主了,不過在談兒童防身術之前要先了解幾件防身術的事情。
一、防身術不是為了撂倒對方,而是要爭取保命的時間
正確的防身的觀念,首要是主動避開危險發生的環境,提高對於周遭環境的敏銳度,有機會打了就跑尋求協助,多補那一拳一腳好像也沒有比較厲害,反而提高了自己的危險程度。
二、防身術打的是出其不意
「拳打不知,腳踢不防」,利用的是加害者對受害者的底子不熟悉,所以得打的出其不意,速度快、攻擊離自己距離近的位置,並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好營造出對於自己有利的空間與時間。
三、學了防身術不代表角色互換
練會了不代表你就可以欺負人,在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會有一個超級英雄,他想像超級英雄一樣,把傷害過他的人都打爆,其實這也不是件壞事,但是要把現實與電影情節要分清楚,畢竟在現實中打傷人,不管是有心的或是無意的都會一堆問題要面對,重點在於我們該如何去引導孩子,把力量用在對的地方,練拳的人拳頭要硬心腸要軟,只有助人的行為才可以稱之為「英雄」。
家長對於兒童防身術的盲點
一、防身術不是一個隨插即用的電腦產品
多數家長總會認為孩子學了一輪的防身術課程後,在面對問題時就能保護自己。所有的運動都講求「動作控制」,防身術也不例外,因此;熟練度很重要,課程只是告訴孩子方法,反覆練習才是重要的課題,藉由練習來熟悉動作的運行,掌握好角度、走位、手法,才能夠臨場發揮。
在課堂結束後,陪著孩子練習課程的動作,除了可以讓孩子保持動作的感覺與操作外,更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信任感與親密度。
二、錯誤式的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有目的地引入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場景,好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孩子理解教材,並使孩子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不過帥爸館長要提醒的是,當孩子心的心理發展尚在建構時,給予過度強化、刺激、擬真、粗暴的情境教學,可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身體也可能在無預警的狀況下受傷,本來是孩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反而需要家長陪伴了。情境教學就如同給孩子一個數學方程式的解法,熟練後自然就可以在危急的狀況下施展出來,而不是給予高壓的預設場景去嚇唬孩子,期望要讓孩子在情境中快速體驗危機感,畢竟每個孩子的心理素質不一樣,別把大人的認知套用在孩子身上,適當的情境教學能引導讓孩子循序進入狀況,遇事不緊張才能有所發揮。
三、大人能做的,孩子也能做?
孩子的個頭小、力量也遠不如大人,因此有些防身動作大人來做可以但是孩子不行,兒童防身術應該以掙脫、防護、逃跑為主,必須在既有的防身動作上做架構的調整,讓動作操作更直覺,並發揮孩子才有的優勢,這樣學了才能用,而更重的是防身觀念的建立,讓孩子注意危險的存在提早避開,畢竟防身術是避無可避時才需要用上。
四、簡單不等於效果不好,他只是看起來不華麗
往往看似越簡單的動作,使用起來就越直接也越好用,也就是因為動作簡單步驟少,透過反覆的練習後,孩子不需要經過太複雜的思考就可以做出來,被控制的時間越短越有機會逃跑救援。
最後帥爸館長還要提醒一下,寧可備而不用,也希望孩子永遠不要用到。
avatar-img
2會員
9內容數
現今的社會環境的確是比以前嚴峻許多,校園霸凌事件發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年齡層也越來越低,希望藉由筆者的觀點與經驗來告訴家長們一件事情,就是「打架不一定是壞孩子,請教你的孩子會打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靖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在憤怒時會握緊拳頭,會感覺雙拳充滿了力量,而事實上當拳頭握緊時肌肉間會產生拮抗就會使得出拳的速度變慢,反而不緊握拳頭的方式會讓出拳的速度較快。多數未受過武術訓練的人,握拳的方式都不正確,貿然用拳會造成手腕受傷,就算是有受過武術訓練的格鬥家,在沒有帶拳套的情況也不一定會用拳打人,因為
        「打架不是先學如何揮拳頭,而是先學如何保護自己。」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教育孩子不可以先動手,先動手就理虧一半,空手道學習時也會提到「空手無先手」,在古代武術技巧即是殺人技巧,是故在德性的要求上甚高,都必須是在保護自己時才可以動手,絕對不可以主動以武力去侵犯他人。        如何保
        「當生命身體受暴行脅迫,非使用武力不得制止時」的確暴力不一定是解決事情的好方法,但讓施暴者感同身受也未嘗是一件壞事,多數的校園霸凌是因為沒有人敢與其對抗,導致施暴者認為我就老大反正你也不敢怎麼樣,在這樣的預期心理下施暴者就持續霸凌的行為,受欺負的孩子會因為恐懼害怕,而自己卻又無法有所
        打架從廣義來看他就是一項沒有規則的格鬥運動,其實打架跟多數運動一樣,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動態視覺的養成、反應能力的增強、膽量的訓練,提高肢體協調能力、增加身體活動量,有助於有助舒展身心減輕精神壓力、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新陳代謝消耗熱量,有時打完架說不定還可以交到好朋友。      
         「打架」說穿了就是一種原始本能,群居動物中社會地位的建立,就是透過武力來決定的。孩子有時會因為氣不過就會動手了,有時因為要保護自己就動手了、有時因為朋友間瞎起鬨就會動手了,所以打架不見得都是壞孩子,要看當下所發生的狀況而定,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用肢體的動作來解決問題,事發當下不管是
自序          記得孩提時期跟人家打架哭著回家,一進家門家母並沒有馬上關心我的傷勢,而是生氣的跟我說:「有本事打架打輸了就不准哭回來,你現在再去給我打,打贏了才准回家。」在鄰居的想法中怎麼會有這樣教孩子的,家母跟鄰居說:「以後的社會環境會比現在更嚴峻,我這是訓練孩子要有勇氣去面對未來所發生在
        人在憤怒時會握緊拳頭,會感覺雙拳充滿了力量,而事實上當拳頭握緊時肌肉間會產生拮抗就會使得出拳的速度變慢,反而不緊握拳頭的方式會讓出拳的速度較快。多數未受過武術訓練的人,握拳的方式都不正確,貿然用拳會造成手腕受傷,就算是有受過武術訓練的格鬥家,在沒有帶拳套的情況也不一定會用拳打人,因為
        「打架不是先學如何揮拳頭,而是先學如何保護自己。」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教育孩子不可以先動手,先動手就理虧一半,空手道學習時也會提到「空手無先手」,在古代武術技巧即是殺人技巧,是故在德性的要求上甚高,都必須是在保護自己時才可以動手,絕對不可以主動以武力去侵犯他人。        如何保
        「當生命身體受暴行脅迫,非使用武力不得制止時」的確暴力不一定是解決事情的好方法,但讓施暴者感同身受也未嘗是一件壞事,多數的校園霸凌是因為沒有人敢與其對抗,導致施暴者認為我就老大反正你也不敢怎麼樣,在這樣的預期心理下施暴者就持續霸凌的行為,受欺負的孩子會因為恐懼害怕,而自己卻又無法有所
        打架從廣義來看他就是一項沒有規則的格鬥運動,其實打架跟多數運動一樣,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動態視覺的養成、反應能力的增強、膽量的訓練,提高肢體協調能力、增加身體活動量,有助於有助舒展身心減輕精神壓力、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新陳代謝消耗熱量,有時打完架說不定還可以交到好朋友。      
         「打架」說穿了就是一種原始本能,群居動物中社會地位的建立,就是透過武力來決定的。孩子有時會因為氣不過就會動手了,有時因為要保護自己就動手了、有時因為朋友間瞎起鬨就會動手了,所以打架不見得都是壞孩子,要看當下所發生的狀況而定,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用肢體的動作來解決問題,事發當下不管是
自序          記得孩提時期跟人家打架哭著回家,一進家門家母並沒有馬上關心我的傷勢,而是生氣的跟我說:「有本事打架打輸了就不准哭回來,你現在再去給我打,打贏了才准回家。」在鄰居的想法中怎麼會有這樣教孩子的,家母跟鄰居說:「以後的社會環境會比現在更嚴峻,我這是訓練孩子要有勇氣去面對未來所發生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體質較為敏感者須學習建立個人防護罩來保護自己。 良好的個人防護罩需要具備一些視覺化練習及知識,才能有效的將這些技巧與冥想結合。基本的能量感知和操作能力也是有幫助的,但不是必需的。 防護罩是用來防護那些人呢? 有些人可以感知到它人,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保護,有些人甚至能夠“讀取”他人。
Thumbnail
後備自訓是民間自主學習訓練後備軍人必要的方式,文章提及了後備自訓的定義與動機,並強調後備自訓不是民兵,亦非即興訓練。此外,也針對後備自訓者與生存遊戲玩家間的差異,以及後備自訓與民防的相同處和不同處進行了討論。建議術語: 後備自訓, 後備軍人, 國軍, 民防, 民防法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為孩子遭遇的霸凌感到無助? 在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時代,孩子們面臨的挑戰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作為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堅實的盾牌,保護他們遠離傷害,同時教導他們勇敢面對困境?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用愛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港灣,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 孩子面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躲避球哲學:面對問題,不再躲避。 任職國小以來,發現國小小朋友幾乎沒有不愛打躲避球的。打躲避球時可以看到幾個特殊現象,是我最愛拿來跟小朋友討論的。有一種人是盲目的在場內跑來跑去或者乾脆繞圈圈,跑累了就躲在角落休息。這種人常有一種下場,就是當球不小心滾到場邊時,會被幾乎不可能打到人的球打到。因為
Thumbnail
新北國中生遭割頸案反映出校園內連提供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出問題,這讓家長如何放心讓孩子上學?面對這樣的困境,教育部還是將政治置於專業之上,此舉完全罔顧孩子的教育和人身安全。
Thumbnail
人們在這個社會,其實不一定是安全的,反而應該時時準備好。 這篇文章提供瞭如何在危機時刻保護自己的建議,包括預備心理、觀察、跑步、大聲呼救、準備重要的物品、熟悉避難地點及急救/危險常識。 文章充滿了實用的生存技巧和建議。
Thumbnail
比起感慨怎麼會有割喉案、是不是社會道德淪喪 大家都不讀廉恥,我更在意的是如何避免容易成為目標、或是遇到他人惡意攻擊/跟蹤時該怎麼辦。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體質較為敏感者須學習建立個人防護罩來保護自己。 良好的個人防護罩需要具備一些視覺化練習及知識,才能有效的將這些技巧與冥想結合。基本的能量感知和操作能力也是有幫助的,但不是必需的。 防護罩是用來防護那些人呢? 有些人可以感知到它人,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保護,有些人甚至能夠“讀取”他人。
Thumbnail
後備自訓是民間自主學習訓練後備軍人必要的方式,文章提及了後備自訓的定義與動機,並強調後備自訓不是民兵,亦非即興訓練。此外,也針對後備自訓者與生存遊戲玩家間的差異,以及後備自訓與民防的相同處和不同處進行了討論。建議術語: 後備自訓, 後備軍人, 國軍, 民防, 民防法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為孩子遭遇的霸凌感到無助? 在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時代,孩子們面臨的挑戰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作為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堅實的盾牌,保護他們遠離傷害,同時教導他們勇敢面對困境?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用愛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港灣,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 孩子面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躲避球哲學:面對問題,不再躲避。 任職國小以來,發現國小小朋友幾乎沒有不愛打躲避球的。打躲避球時可以看到幾個特殊現象,是我最愛拿來跟小朋友討論的。有一種人是盲目的在場內跑來跑去或者乾脆繞圈圈,跑累了就躲在角落休息。這種人常有一種下場,就是當球不小心滾到場邊時,會被幾乎不可能打到人的球打到。因為
Thumbnail
新北國中生遭割頸案反映出校園內連提供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出問題,這讓家長如何放心讓孩子上學?面對這樣的困境,教育部還是將政治置於專業之上,此舉完全罔顧孩子的教育和人身安全。
Thumbnail
人們在這個社會,其實不一定是安全的,反而應該時時準備好。 這篇文章提供瞭如何在危機時刻保護自己的建議,包括預備心理、觀察、跑步、大聲呼救、準備重要的物品、熟悉避難地點及急救/危險常識。 文章充滿了實用的生存技巧和建議。
Thumbnail
比起感慨怎麼會有割喉案、是不是社會道德淪喪 大家都不讀廉恥,我更在意的是如何避免容易成為目標、或是遇到他人惡意攻擊/跟蹤時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