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疫情二三事

    能否稱現在為『後疫情時代』仍是未知數
    看不到疫情的盡頭,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自從因疫情而改成居家辦公已有一年九個月了,從剛開始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出現的恐慌,到現在的處之泰然,這些日子以來,心情是像看恐怖片一般,時而害怕,時而緊張。有時候我真的好想按下暫停播放鍵來深呼吸喘口氣。
    可惜人生不是看影片,可以暫停或倒退。
    我居住的州這裡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與一天又一天的確診跟死亡人數,外加流浪漢越來越多,抗爭、暴動也越見頻繁。天天看,剛開始看得心驚,但也日漸麻木了,像水煮青蛙那樣。
    而病毒也不斷的變化,一下印度變種,一下非洲變種,好像跟人類比賽似的。未來的計畫因為疫情全都打亂了。不能回台灣、不能依照計畫去德國、不能探望親人、錯過了幾場婚禮,還有喪禮。
    這些身外事最終影響到我的心靈健康,從緊張害怕得看到路人都要保持距離,到去超市買東西很難避開人群而出現極端的焦慮,回家會強迫性的把所有外邊帶回家的、用過的東西消毒一遍,沒消毒好就會緊張焦慮。缺乏實質的社交讓我心情沮喪,不能放心的去攀岩、去健身房,也讓我心情低落好一陣子。我能保住的,只有我的工作。
    但像爸爸說的:是人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來適應你。
    我從小總認為這是爸爸為了我們經常搬家而找的藉口,要說服自己的。雖然我也因此發展出對環境變化有快速適應的能力,但沒想到用得最多的時候卻是在疫情期間。
    在疫情期間不能外出用餐、看電影、逛展覽、跟朋友碰面,所以我整天就是基本的工作、洗衣煮飯,跟老公互相加油打氣,然後一起追劇,偶爾去散步。心理有壓力便讀書,做烘焙,做雕塑。
    疫情前沒有什麼時間好好做的雕塑,在疫情期間反而成為我除了上班以外最主要的事情了。自畢業後很少再拿起畫筆,更別說雕塑了,漸漸的,也習慣了這樣的作息,漸漸的,發現自己原來這麽喜歡雕塑。
    其實我在某種程度上,是感謝這次疫情的。疫情讓我分清了哪些人是朋友,哪些人是過客。
    我正視了我的人生方向,不再被其他的人事物分散注意力。 也開始認真的存錢。
    而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
    從小,爸爸常說:要活在當下。
    我總記得這些幾個字,卻直到經歷疫情,才真正能體悟這句話的真意與實際的執行。
    昨日已成過去,明日不可預期,所以活在當下。
    這是唯一我們能把握住的。
    雖然爸爸也說,總要有個對未來三、五年的人生規劃,不要渾渾噩噩的度日,隨波逐流。
    可我覺得更應該的是:把今日當成人生的最後一天來過。
    爸爸說要活在當下,而我總不明白為什麼。
    長大後的我想著,也許爸爸是不忍說出下一句「因為世事無常」
    對著7、8歲的小女孩說這句,我也是聽不懂的吧。
    如果明天就會死,那你還有沒有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有沒有想說卻沒有來得及說的話?
    如果明天就會死,你還忍心跟深愛的家人、朋友,為了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吵架嗎?
    如果明天就會死,你今天想做什麼?
    沒有如果,你只有今天,你只有當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逃跑的時候誤闖進文字的小巷,既然來了,便也留下些什麼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品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