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被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焦慮所困擾,這種情緒上的糾結會導致生活上無形的壓力和對現實人、事、物莫名的不滿。尤其在這個快速變遷和資訊爆炸的時代,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於是,「活在當下」這句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反覆強調和提及。
然而,儘管「活在當下」這個詞每個人幾乎都琅琅上口, 卻很少人去思考其真正的意義。「活在當下」這個概念在理論上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卻缺乏具體的方法和指導。很多人知道這個概念,但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為了理解並學習如何真正地活在當下,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和價值,我試著探討如何實踐活在當下,並分析這種生活方式如何幫助我們。
一般人對“活在當下”的錯誤認知
很多人對「活在當下」其實際意義和應用存在一些誤解。理解錯誤認知有助於我們掌握活在當下的在生活上的實踐。以下是幾個常見的錯誤認知:
當人們不想承擔自己必須負的責任或不想為自己的未來做思考規劃,「活在當下」變成常用的藉口。但未來是由當下的選擇和行為發展而成的,而未來也會一步一步的變成當下。逃避責任只會讓自己對未來的選擇權變少,也就是說很有可能你不喜歡情境在未來會變成你的當下。這只會讓自己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好好的活在當下就是為了開創我們想要的未來,如果當下是你必須該負責任的時候,就去就面對,找出方法解決困境。你對未來迷惘茫然,那麼當下就是應該去尋求幫助找出答案的時候。
現代社會強調消費、即時滿足和個人享樂,這些價值觀通過廣告、媒體和社交平台不斷強化,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這些行為會帶給我們當下即時的快樂和享受,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驅動我們重複這些行為,尋求更多的即時滿足,形成一種獎勵迴路,使我們不斷追求即時快樂。而活在當下便成了人們對這種行為的藉口。
當我們習慣這種即時獎勵迴路,會讓我們尚失延遲滿足的能力,進而讓我們無法有情緒調節的能力,最終會讓我們產生認知偏誤和不正確的風險評估。大多數帶來即使愉悅感的行為,大都不會真正解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長時間對我們的人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沒有節制的追求即時快樂,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愉悅,但長期會讓我們忽視深層次的需求和價值,最終導致內心的空虛和生活的無意義感。並讓我們人生的選擇權越來越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帶來更多的情緒問題。
3. 不願面對過去的經驗
對過去人生經驗的反思和覆盤,有助於我們自身的成長,在開創未來的路上不容易重蹈覆轍。但在面對我們過往的人生經驗時,可能會感受到的心理不適。為了減少這種不適,人們可能會選擇忽視過去的錯誤和教訓,尤其是發現,現在的行為和過去沒有什麼不同,心裡已經可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意識到現實中改變的困難和壓力,所以維持現有的觀念和行為。活在當下變成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其實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稱為否認(denial)。否認可以暫時減少痛苦和壓力,但長期來看,會阻礙個人成長和改變的機會。
所以有時候我們並不願意從過去人生的經歷中汲取教訓,並將其應用於當下,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然而好好地活在當下就是從願意改變開始,縱使踏出的只是一小步,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專注在這改變的小小一步。
4. 不想訂定目標和執行計劃
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感到焦慮和恐懼,因此選擇專注於當下,以避免面對不確定性和風險。設立目標和長期計劃需要面對未知的挑戰和變數,要面對可能的失敗和挫折,還需要投入大量的心理和認知資源,這可能會讓人感到疲憊和壓力和不安。加上需要面對可能的失敗和挫折。為了避免這種失敗的風險,一些人選擇不設立目標。活在當下又變成了一個很好的藉口。
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陷入第2點「追求即時快樂」的迴圈。好好地活在當下,就是讓我們學習將長期目標分解成可管理的小步驟和短期目標,這樣可以減少認知負荷和壓力,讓目標看起來更加可實現。並學習接受和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通過小步驟和靈活調整計劃,逐步適應和應對未來的挑戰。
當進入負面情緒狀態時,常有人用活在當下規勸逃避所有負面的情緒,只關注積極情緒的感受。但活在當下並不是逃避負面情緒,而是全然地接受當下的所有感受,包括不適和痛苦。
學習接納負面情緒,認識到這些情緒是正常的生活一部分。這有助於我們從情感困擾中學習,提升情感韌性。這種接納態度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情緒,讓自己從親友中建立支持系統,獲得情感支持和建設性反饋。有助於我們未來能更好地處理和應對這些問題,學會有效處理和應對問題的態度,進而帶來自身的成長。
行為心理學指出,人類的幸福感來自於對現實的積極感知。當我們專注於當下的時候,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身邊的美好和機會。這種專注於當下的態度,讓我們不會因過去的遺憾或未來的焦慮而失去當下的幸福。。
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夠成功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念。當我們活在當下並全神貫注於手頭的事情時,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會提升,因為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處理挑戰和壓力。
心流(Flow)理論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的是當個人在全神貫注於某個活動時所體驗到的高度投入和愉悅感。活在當下有助於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從而提升生活質量和滿足感。
正念是一種有效的提升現實感知的方法。每天花幾分鐘進行冥想,專注於呼吸,觀察自己當下的感受,這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專注於當下。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正念練習可以減少焦慮和抑鬱,增強情緒穩定性。
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強調接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致力於實現個人價值目標。這種方法有助於我們放下對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焦慮,專注於當下的行動。
行為活化(Behavioral Activation)是一種行為治療方法,通過增加積極行為來提升情緒和減少抑鬱症狀。這種方法強調實踐中的具體行動,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來增強對當下的感知和享受。
結語:
活在當下並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要求我們用心去體驗每一刻,學會接受所有的情感,並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人生雖然只有數十寒暑,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我相信人生是有其美好和意義,值得我們好好體驗。為了讓自己無論在何時何地死去都不會後悔,只要有呼吸的每一刻都要認真的活著。就是我對活在當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