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文學的二三事:桃園的文學(上)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
可惜,住在平地的原住民族,由於漢化,失去他們原有的語言,因此那些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就消失殆盡。僅有極少數祭歌、神話傳說,被路過桃園的文人(例如:郁永河、黃叔璥)、日本的人類學家用各自的語文記錄下來,能被我們找到、翻閱。
至於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可能是現今的泰雅族祖先——他們流傳下來的祭歌、神話、民間故事等作品,則有本族人士、其他族群的學者與文史工作者用文字、影音記錄下來。目前採集的作品數目比較多的有:桃園縣文化局出的「復興鄉泰雅族故事」,用泰雅文(用羅馬字母記錄)、華語並列的方式呈現。
接下來,我要介紹桃園在清領時期的文學。在談論之前,有一件事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我們現今的文學史作者,絕大部分是按照流傳至今且自己能找到的書面資料,以及學者的研究成果,去逆推從前某地、某族群、某國家的文學發展,所以作者再厲害,最多能做到的是,接近真實情況,若要100%重現當時的情況,那是不可能的。
清領時期,那些從福建、廣東與台灣其他地區來桃園開墾的移民,不論他們是渡海來台的漢人,還是正逐漸漢化的平埔族人,他們在桃園地區吟唱的各種歌謠,以及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格言諺語……這些東西甚少(很可能沒有)被文人記錄下來,也幾乎沒有相關的手稿留存下來,等到日治時期被作家與學者採集的時候,這些流傳上百年的歌謠、民間故事、格言諺語、謎語之類的東西,很可能產生變化,已經不再是清領時期的原貌。
由於缺乏相關手稿與文人記錄,來跟日治時期作家、學者採集到的東西做對照,所以目前為止,我們難以判斷哪些歌謠、民間故事、格言諺語、謎語……到底是移民當年從原鄉帶來,還是移居以後,才在桃園這塊土地創造出來?也不容易推定哪些東西是原封不斷傳承下來,哪些在口耳相傳的過程,有很大的改變,所以我只能推斷,日治時期與國府時代的作家、學者採集、編輯而成的集子,如:李獻璋編的《台灣民間文學集》、胡萬川主編的《桃園縣民間文學集》(按其分法,有「閩南語」、「客語」)等,裡面應該會收錄桃園清領時期的文學作品,但已經不是先民當年口耳相傳的原貌,頂多是以其為原型發展出來的版本。
2019年11月初版,由「草根出版社」出版。
在傳統詩文方面,撰寫《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的作者林央敏提到:有幾位清代文人,雖然在詩文裡僅提到,或是描寫桃園地區的風土民情,但是他們不是桃園人,沒在桃園定居,只是路過而已,例如:郁永河(1645~?)《裨海記遊》、阮蔡文(1666~1716)《淡水紀行詩》、周鍾瑄(1671~1763)七言詩〈北行紀〉都是。由於這個緣故,林央敏不認為他們是桃園作家,也不認為他們的詩文是桃園文學,不過在書裡仍專章處理,介紹他們的生平及作品,並標示為「清代古籍中的桃園書寫」。
作者還提到一點,寫道:「桃園在清代的台灣行政劃分上曾經隸屬諸羅縣、淡水廳,因此有人將桃園與諸羅縣或淡水廳視同一體,而將古時出身這兩廳縣的藝文人士也列入桃園的文人、作家,比如王克捷、鄭用錫、林占梅、陳維英等人,於是他們的作品也就屬於桃園文學」(第49頁) 對此,作者認為這些人不是在桃園境內出生、成長,也不在桃園居住五年以上,因此不能算是桃園作家。
林央敏在《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這本書裡,對哪些作家算是桃園作家,與哪些作品屬於「桃園文學」,都有明確的定義。他對「桃園文學」的認定標準合不合理,不屬於我文章要討論的範圍,在此不評論,但是參照葉石濤及其他台文學者的相關著作,當中對這些文人的介紹、解析,我覺得這些人及其詩文被劃歸到「新竹文學」或其他地方的文學比較合理,作者的觀點與作法相當實事求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我不是真理台文出身,但真理台文的校友卻讓我印象深刻。「熱血」是我目前所能想到,一個最能夠概括他們作風的詞兒。他們的認真、熱情、行動力,我望塵莫及,只能站在塵土堆後欣賞──沒辦法!誰叫我如此懶散、玻璃心?……
我嘗試以12種台灣常見花,作為創作題材,雖然每種花不會只開一個月,不過方便管理,我用每種花開放的最旺盛月份作為標題,如:梅花,12月~2月是其開花期,我選擇它作為1月的代表花,而12月與2月,我分別選擇山茶、櫻花。 俳句格式方面,我儘量遵循每句的字數限制、韻腳押韻、使用表現季節的詞語等規定……
今年4月至今,我寫了八首台灣俳句。鑑於當前俳句寫作者,大多以自身感受及日常生活事物,作為創作題材,因此我嘗試以台灣歷史及相關人事物,作為創作題材,並以「詠史」作為俳句的名稱開頭。俳句格式方面,我儘量遵循每句的字數限制、韻腳押韻、使用表現季節的詞語等規定,不隨便打破前人設立的格式。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
今日您往生了!您走的無聲無息,不僅事先沒有任何預告,事後也沒有任何通知,更別說是一支支擺放在巷口的喪禮花圈、一張張緊黏在喪家鄰近住宅門口的小紅紙片、一群群前來吊喪的人們,以及幾位神色哀戚的家屬。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有您突然消失的形體、一堵白的乾淨的牆、一臉錯愕的我,以及一位隱身在牆後屋宅的兇手。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我不是真理台文出身,但真理台文的校友卻讓我印象深刻。「熱血」是我目前所能想到,一個最能夠概括他們作風的詞兒。他們的認真、熱情、行動力,我望塵莫及,只能站在塵土堆後欣賞──沒辦法!誰叫我如此懶散、玻璃心?……
我嘗試以12種台灣常見花,作為創作題材,雖然每種花不會只開一個月,不過方便管理,我用每種花開放的最旺盛月份作為標題,如:梅花,12月~2月是其開花期,我選擇它作為1月的代表花,而12月與2月,我分別選擇山茶、櫻花。 俳句格式方面,我儘量遵循每句的字數限制、韻腳押韻、使用表現季節的詞語等規定……
今年4月至今,我寫了八首台灣俳句。鑑於當前俳句寫作者,大多以自身感受及日常生活事物,作為創作題材,因此我嘗試以台灣歷史及相關人事物,作為創作題材,並以「詠史」作為俳句的名稱開頭。俳句格式方面,我儘量遵循每句的字數限制、韻腳押韻、使用表現季節的詞語等規定,不隨便打破前人設立的格式。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
今日您往生了!您走的無聲無息,不僅事先沒有任何預告,事後也沒有任何通知,更別說是一支支擺放在巷口的喪禮花圈、一張張緊黏在喪家鄰近住宅門口的小紅紙片、一群群前來吊喪的人們,以及幾位神色哀戚的家屬。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有您突然消失的形體、一堵白的乾淨的牆、一臉錯愕的我,以及一位隱身在牆後屋宅的兇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出世之後,引發不少後代詩人,依據《桃花源記》提供的線索尋找並撰寫成各種續詩。本詩描述張旭也加入尋找桃花源的行列。現實的桃花溪,據說就在今天湖南省桃源縣,然而歷史上卻從來沒人真正找到陶淵明所提的原始地點;甚至我們可以說: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現實上並不存在這樣的地方。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出世之後,引發不少後代詩人,依據《桃花源記》提供的線索尋找並撰寫成各種續詩。本詩描述張旭也加入尋找桃花源的行列。現實的桃花溪,據說就在今天湖南省桃源縣,然而歷史上卻從來沒人真正找到陶淵明所提的原始地點;甚至我們可以說: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現實上並不存在這樣的地方。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