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離開後留下的東西:遺物整理師從逝者背影領悟到的生命意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
相信許多人是從2021年5月播出的Netflix韓國劇集 《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當中所得知「遺物整理師」這個行業,而這部劇集就是改編自2016年出版的這本書,作者原本是禮儀師後來自己開設公司成為了協助亡者家屬整理遺物的整理師,也因此有了這樣的職業頭銜。
原本以為作者擔任的遺物整理師只是單純整理遺物,事實上他們所承包的業務還包含清潔環境,那些因為死亡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不僅發出惡臭甚至難以清理,需要有很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從事這份職業,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行業並不為一般民眾所接受,因為被檢舉而搬家是家常便飯,連好好去餐廳吃一頓飯都難免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但作者始終認為這份職業是很必要存在的。
本書收錄了29篇作者實際的工作案例,透過這份遺物整理師的工作進入到不同的家庭與生命歷程,感受到人生在世時最需要的其實是理解與溝通,若是有坦誠把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及想法告訴身邊的家人或是把難題好好解決處理的話,或許就不會徒留遺憾而需要透過遺物去了解亡者生前的處境及想法,可惜的是作者也在工作現場目睹了許多人情冷暖的場面,亡者的遺物甚至照片被要求全數丟掉或是家屬只在意有沒有找到地契、現金及珠寶等等,不免令作者感到唏噓不已。
囤積癖者內心的匱乏、酗酒者對人生的絕望之本質都是「孤獨」,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們走到如此的境界?若是周遭的親友能多一份關心及理解,是否結局就會不一樣了呢?
作者曾經在節目中呼籲大家要給身邊的人30秒的關心,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很可能成為某個人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原本已經孤苦無依想要放棄的生命在一瞬間被接住之後可能就此改變命運重燃生機。
生命的本質是苦痛也是歷練,一個人要如何把自己、上一代、下一代都照顧得完善無憂無慮確實很難,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生出智慧長出堅強的翅膀,生命的逝去本是孤獨,但若連在世時都被遺忘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悲傷的。
當我們都在練習要接納死亡這件事的同時,更積極的方式是學會熱愛生命及如何愛人與被愛,記憶不要只留在追不回的悵然中,而應該努力創造現有的記憶並深刻愛惜保護它。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擁有美好前程的作者卻在三十多歲的年齡被診斷肺癌末期,頓時間他的身份從醫師成為了病人,他以醫師冷靜、宏觀的角度分析審視自己的病情,也以病人的身份訴說對於有限生命的惶恐與恐懼,作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與之角力,甚至在接受治療有所成效後還回到工作崗位替病人開刀。
身兼創業女性及全職媽媽,到底凱若是如何辦到的呢? 本書對於經營婚姻、妥善安排時間、親子共學等等皆有詳細的描繪,非常實用也很激勵,值得推薦給大家閱讀。
鄰居奶奶見到我偶爾閒聊幾句之後總是會問:「妳有在上班嗎?」 帶孩子逛街買東西時跟店員不小心聊了起來之後被冷不防問一句:「媽媽妳平常有在上班嗎?」 跟同為媽媽的網友在網路及現實生活中互動時也總是被好奇詢問:「妳平常有在上班嗎?」 相信每個全職媽媽都會被問到千百次這樣的問題,到底我是如何回答的呢?
這本書是2021年6月出版的新書。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原作是已經過世的日本國名女作家向田邦子在《女兒的道歉信》中之經典散文,繪本中的文字則由另一位也很知名的女作家角田光代撰寫,圖則是由同為作家也是插畫家的西加奈子所繪,兩位直木賞得主的名字光是印在書籍封面,就讓人忍不住想要拿起來閱讀。
作者說她有三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新婚熱戀 第二段婚姻:與癌症展開生死戰 第三段婚姻:作為一個寡婦
擁有美好前程的作者卻在三十多歲的年齡被診斷肺癌末期,頓時間他的身份從醫師成為了病人,他以醫師冷靜、宏觀的角度分析審視自己的病情,也以病人的身份訴說對於有限生命的惶恐與恐懼,作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與之角力,甚至在接受治療有所成效後還回到工作崗位替病人開刀。
身兼創業女性及全職媽媽,到底凱若是如何辦到的呢? 本書對於經營婚姻、妥善安排時間、親子共學等等皆有詳細的描繪,非常實用也很激勵,值得推薦給大家閱讀。
鄰居奶奶見到我偶爾閒聊幾句之後總是會問:「妳有在上班嗎?」 帶孩子逛街買東西時跟店員不小心聊了起來之後被冷不防問一句:「媽媽妳平常有在上班嗎?」 跟同為媽媽的網友在網路及現實生活中互動時也總是被好奇詢問:「妳平常有在上班嗎?」 相信每個全職媽媽都會被問到千百次這樣的問題,到底我是如何回答的呢?
這本書是2021年6月出版的新書。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原作是已經過世的日本國名女作家向田邦子在《女兒的道歉信》中之經典散文,繪本中的文字則由另一位也很知名的女作家角田光代撰寫,圖則是由同為作家也是插畫家的西加奈子所繪,兩位直木賞得主的名字光是印在書籍封面,就讓人忍不住想要拿起來閱讀。
作者說她有三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新婚熱戀 第二段婚姻:與癌症展開生死戰 第三段婚姻:作為一個寡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最近觀看的「人生清理員」中,透過清潔社的故事,不僅看到清理死亡現場的艱辛,還感受到主角們的心靈成長。清理過程中,每個角色都在面對自身的故事和內心的糾結,再次反思自身與物品的關係。文章分享如何通過整理居家環境,釋放過去的情感,並為未來留出空間。生活的清理,不僅是物質的整理,更是一種心靈的昇華。
Thumbnail
首集帶著我們體會現場的困難,繁瑣,一次一次的進出,一箱一箱的整理,將事故現場逐一還原,我們難以體會,清理員卻一派習以為常,可現場的困難不只是物件整理,還有該如何與家屬親人好好訴說,如何讓他們好好告別,又或是如何忍耐世人對物件的執著。 中間開始一層一層剝開成員的生命,有父女關係,母女關係,婚姻關係,
Thumbnail
三本與人生整理、遺物處理和死亡意義相關的書籍,分別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透過不同文化背景,作者探討死亡的啟發,以及對遺物整理的情感和經濟價值的不同看法。文章強調,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生者的一種啟迪,透過整理亡者的遺物,我們能夠學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讓讀者反思生與死之間的微妙關係。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
Thumbnail
在最近觀看的「人生清理員」中,透過清潔社的故事,不僅看到清理死亡現場的艱辛,還感受到主角們的心靈成長。清理過程中,每個角色都在面對自身的故事和內心的糾結,再次反思自身與物品的關係。文章分享如何通過整理居家環境,釋放過去的情感,並為未來留出空間。生活的清理,不僅是物質的整理,更是一種心靈的昇華。
Thumbnail
首集帶著我們體會現場的困難,繁瑣,一次一次的進出,一箱一箱的整理,將事故現場逐一還原,我們難以體會,清理員卻一派習以為常,可現場的困難不只是物件整理,還有該如何與家屬親人好好訴說,如何讓他們好好告別,又或是如何忍耐世人對物件的執著。 中間開始一層一層剝開成員的生命,有父女關係,母女關係,婚姻關係,
Thumbnail
三本與人生整理、遺物處理和死亡意義相關的書籍,分別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透過不同文化背景,作者探討死亡的啟發,以及對遺物整理的情感和經濟價值的不同看法。文章強調,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生者的一種啟迪,透過整理亡者的遺物,我們能夠學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讓讀者反思生與死之間的微妙關係。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