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聽了Youtuber 布蘭達&維尼的頻道節目"跨越整理的 K點",很有共鳴,還因此去圖書館借閱作者緩莉舞的「少物好生活」,深深感覺,藉由人與物品對話的重要過程,跨越丟東西的K點,那麼,一段關係如感情,也適用。
一直捨不得,放不下的感情,無論家人朋友怎麼勸都難以割捨,是因為自己感覺沒有辦法接受失去這份感情的損失。就像斷捨離臥室一樣,我們無須逼迫自己一定要在第一次整理房間的時候,把所有東西一次丟完。
就像,每次都很滿意自己的整理結果後,下次審視時,總是又能丟掉些什麼,因為,每一次的練習中,可以容許和物品說再見的(K點)範圍越變越高。經過幾次的整理,確認這個物品用不到只是占空間;確認到這件衣服我喜歡卻捨不得穿,或是場合不多,久而久之,這個物品對這個人來說,沒有必要性。
將「關係」取代「物品」,會發現,確認到這份感情不真實但是占據心裡的位置;確認到這份感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應該再有期待,承認這份關係已走到了極致,在一次次整理中,遲早有一天,感覺可以放手(跨越K點),找到以自己為主的聲音。
一個讓人傷痕累累的關係,可能是捨不得已經投入時間與感情,可能是因為對方在自己眼中看起來很完美,彷彿沒有放棄,就等於是擁有對方,或是變成對方。或是這個人曾經在你生命中很脆弱的時刻出現,成為你生活中浮木,道義上不好意思放下。隨著時間,沒有雙方經營的關係,到達了K點的高峰。
如果,碰巧運氣太好或是太不好,累積了不同的經歷,伴隨著智慧成長,轉變了對關係的看法,從專注在朋友與自己的關係,或是從家人與伴侶,漸漸移轉重新,開始越來越珍惜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真的很喜歡很想念,但是未來性很小的關係,利用轉移環境來放大K點是個好主意。不論是發展自己的事業,寫部落格,上課交友,多去郊外踏青,轉換地方工作,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先換了外在環境,遠離和這段關係有關的物品,景點,共同的回憶。漸漸的,內在環境會慢慢改變,把焦點放在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關係。
我喜歡作者在書中Q&A時,分享她在丟東西時候的自問自答:
- 我真的需要這個(關係)嗎?
- 我真的喜歡這個(關係)嗎?
- 這個(關係)真的有必要留嗎?可以用其他東西代替嗎?
- 如果放下(關係),我會死嗎?
- 要是讓別人知道這段(關係),我會覺得很丟臉嗎?
放下讓自己感覺無能為力的關係,心會更輕盈,人也會在面對生活時更自信~
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