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引起很多人討論,相關議題很多,遊戲、人性、道德……還有「債務」。遊戲裡的玩家幾乎都有債務問題,負債單位以「億」韓元來算。根據韓國國稅廳2020年的資料,韓國2019年的平均月薪是312萬韓元,推算2020年的平均月薪約316萬韓元 *1。 也就是說玩家們不吃不喝(如果他們可以)就算把一年、兩年甚至三年四年的薪資全拿來還債(如果他們有工作,還拿到平均月薪),也還不完。
主角成奇勳原本汽車組裝公司的員工,遇上公司裁員自願離職,後經營炸雞店和小吃店失敗。欠銀行二億五千五百萬韓元,欠高利貸一億六千萬元。先不談高利貸那一筆,可以從銀行借到兩億五千萬韓元是怎麽回事?銀行貸款有這麽容易拿到嗎?《魷魚遊戲》第九集,透過新聞指出,韓國越來越多家庭借錢, 政府放寬貸款限制和銀行利息降低令更多人借錢。這樣看來,在韓國借錢似乎不是一件難事。
根韓國統計廳的資料,2018年底,韓國的薪資族,人均貸款數字為4076萬韓元 *2,這還是疫情前的數字。同樣根據韓國統計廳的數字,韓國2019年,平均每個家庭背負一億一千萬韓元的債務(10927萬韓元) *3。
借錢可以有很多原因,根據Undercover Asia的資料,韓國人借錢的原因還有:學貸、汽車貸款、房產貸款、小企業貸款,還有……信用卡貸款。 韓國的信用卡支出佔韓國GDP的百分之四十,美國是百分之十八。這要牽扯到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的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消費,信用卡支付可以有稅務減免。再加上信用卡公司增加,同時放寬信用額度,吸引更多人用信用卡消費 *4。也說是說,借錢風氣在韓國早就出現了。
同時,借錢的誘因還有「失業」,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又要維持生活,除非可以像馬克.鮑伊(Mark Boyle)(《一整年不用錢》的作者,可參考:
不花錢也能過生活!|《一整年不用錢》) 那樣,可以不用錢取得生存所需的物品。否則,就得要錢。錢從何來?借。《魷魚遊戲》就是導演黃東赫在欠債期間所寫出來的。他表示,在2009時已完成劇本,10年間未找到投資人。他在2008時的電影也沒拍成,欠下不少債。當時他對「死亡遊戲」類的作品產生共鳴,如《大逃殺》、《賭博默示錄》、《LIAR GAME》,並思考「如果我身處這一狀況的話會如何行動呢?」。在這個背景下,他寫出了《魷魚遊戲》的劇本 *5。
放貸者除了銀行,還有高利貸,他們利用網絡論壇與通訊APP,吸引年輕人向他們借貸。在韓國,有超過四十萬人借高利貸 *4,《魷魚遊戲》的主角也有借高利貸,不知他是否在賽馬賭博場被高利貸盯上,從而誘使主角借高利貸呢?當主角還不出錢,高利貸的人甚至要他簽下身體切結書來還債。
借得了錢不代表有能力償還。二零一八年有十三點四萬韓國人申請破產。更有甚者,有人因為債務問題而選擇輕生。2014至2018年問,有800人試圖從首爾的麻浦大橋(Mapoo Bridge)跳下,此橋又被稱為「死亡之橋」 *4。難怪《䰹魚遊戲》裡的玩家願意用以性命為賭注,以望拿到高額獎金。
最後,再講一個借錢原因:投資。韓國經濟研究院的2021年發布的「工作前景國民認識」報告指出,32.9%的人認為,影響日後收入的決定性因素是理財,他們對高薪和多工抱消極態度。20歲和30歲世代的人認為必須理財。群眾把錢投資到不動產和股票,甚至出現了兩個新詞: 「靈拉(영끌)」;「債投(빚투)」,靈拉是「把靈魂都拉到一起進行投資」、債投是「借債也要投資」*6。也就是說,年輕世代中,有人是為了變有錢而貸款,如果他們還不了錢,他們會願意加入「魷魚遊戲」嗎?
《魷魚遊戲》裡的玩家幾乎都有債務問題,他們希望以贏得遊戲,還清債務。為了清還債務用性命作賭注,值得嗎?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