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優美或醜陋都是真實發生的—專訪黃璽Temu Suyan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1年8月3日於川堂書店
訪談/林宇軒、王有庠 攝影/辛品嫺
「大家常說臺灣、臺灣,你的臺灣人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裡面?原住民很好的時候,你說他是臺灣人;那他不好的時候他是什麼?」談及國族議題時的黃璽(Temu Suyan),犀利地以原住民的立場發聲,對當代臺灣社會的主流看法提出質問:「整個臺灣社會如果願意把原住民當作臺灣人的一部份的話,就要去思考原住民的『解殖』要怎麼發展,所以光這點要談的東西是很多,有必要分很多層面去談。」
儘管過去獲獎無數,近期更以〈莎拉茅群訪談記事〉奪下2021臺灣文學獎原住民漢語新詩首獎,但黃璽至今仍不自認為是個很稱職的「詩人」或「作家」。他認為,如同夏曼.藍波安、瓦歷斯.諾幹等原住民前輩作家的創作,帶領讀者以原住民族本位的思維進入部落,體現出獨有的世界觀。而同樣以「文學」來保存自己族群的「文化」,黃璽的書寫策略不同於其他原住民寫作者,反而不以「部落」為單位思考,選擇從「家庭」切入書寫自己的故事。
專訪全文刊於《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臺北:臺灣師大,2023)
 

▎詩人簡介
黃璽,Temu Suyan,和平區泰雅族與那瑪夏區布農族的後裔。曾獲2019、2021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原住民華語文創作新詩首獎以及臺灣原住民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新詩組首獎。
 
推薦卜袞Bukun詩集《太陽迴旋的地方》
我舅舅的詩跟我的創作理念不太一樣──他裡面包含了很深、很深的族語。他的族語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他的文化是百分之百從他的上一輩流傳過來的,我只能說這本書是一個「瑰寶」。但是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你們不做這個研究或採訪的話,你們大概也不會知道有一個詩人他寫族語的詩──他只寫族語的詩。藉著這個訪談,我希望他可以被看見。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製作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0會員
108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宇軒 的其他內容
「雖然耽溺是一種惡習,可是人如果沒有惡習的話,就會是一個很無趣的人──就是他是一個太乖的寶寶,就太正向、三觀太正確。我覺得三觀不用正確,五官很正就可以了。」
「當時我甚至會覺得寫詩很帥,但事實證明我錯了,所以就錯到底吧。」
「與其說攝影是記錄當下,不如說正因為我們沒辦法留在當下,所以我們不得不去用『攝影』紀錄它。就像是記憶切片,這個記憶就被固定在這裡了,我們永遠沒辦法重新獲得那一刻的感受。」
「不會呀,怎麼會呢?當然不會呀。老師在2005年說過:只要喜歡詩,都是我的孩子。」
「我不覺得我自己有什麼文學的聲量,我一直以來都不是很care這些東西。我做個比喻好了:百年老店到了分家的時候,你總是知道,最得你意的是哪一間嘛。」
「小聰明啦……天份不要用在我身上。我覺得我有小聰明,那我覺得這個也是每一個寫詩的人,或是做文學創作的人需要的──『小聰明』的意思就是說,你對文字很敏感。」
「雖然耽溺是一種惡習,可是人如果沒有惡習的話,就會是一個很無趣的人──就是他是一個太乖的寶寶,就太正向、三觀太正確。我覺得三觀不用正確,五官很正就可以了。」
「當時我甚至會覺得寫詩很帥,但事實證明我錯了,所以就錯到底吧。」
「與其說攝影是記錄當下,不如說正因為我們沒辦法留在當下,所以我們不得不去用『攝影』紀錄它。就像是記憶切片,這個記憶就被固定在這裡了,我們永遠沒辦法重新獲得那一刻的感受。」
「不會呀,怎麼會呢?當然不會呀。老師在2005年說過:只要喜歡詩,都是我的孩子。」
「我不覺得我自己有什麼文學的聲量,我一直以來都不是很care這些東西。我做個比喻好了:百年老店到了分家的時候,你總是知道,最得你意的是哪一間嘛。」
「小聰明啦……天份不要用在我身上。我覺得我有小聰明,那我覺得這個也是每一個寫詩的人,或是做文學創作的人需要的──『小聰明』的意思就是說,你對文字很敏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žž瑋琪是屏東瑪家出生的排灣族歌手,以爵士音樂風格進行創作,融合傳統原住民歌曲和故事。她發行的專輯《siasing》不僅音樂風格多元,更深刻呈現了部落、性別和社會議題,具有豐富樂曲文化底蘊。這篇音樂評論,內容包括對每首歌曲的描述和感想,以及專輯的編曲、音樂主題等。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žž瑋琪是屏東瑪家出生的排灣族歌手,以爵士音樂風格進行創作,融合傳統原住民歌曲和故事。她發行的專輯《siasing》不僅音樂風格多元,更深刻呈現了部落、性別和社會議題,具有豐富樂曲文化底蘊。這篇音樂評論,內容包括對每首歌曲的描述和感想,以及專輯的編曲、音樂主題等。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