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1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走路的隨想

    前一陣子到南部演講,接送我來回高鐵站的朋友忽然說:「你們台北人都比較瘦!」「咦?!」我好奇他為什麼有如此感覺。
    「因為你們台北人都搭捷運,上上下下走樓梯,然後從捷運站到目的地也是會走上一段路,不像我們到哪兒都開車或騎摩托車直到門口,根本就沒有機會走路。」
    想一想的確好像也是如此,在東京或巴黎習慣搭乘捷運通勤的人,身材似乎也比較纖細些。不過,這些年除了走路上下班之外,為了健康目的的走路也蔚為風潮,甚至更進階到為了休閒或心靈層次的走路。
    的確,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行走更可以是從養生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宗教的虔敬者以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甚至可以說是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從小至今,我一直都很喜歡走路,走路的感覺很踏實,而且它是有意識的行為之中,和呼吸、心跳等無意識的身體韻動最為接近的,因此走路雖是屬於生理上的動作,卻可以從中激發出心靈的思維與領悟。
    走路也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一則是慢,另一則是隨興,隨時可以停駐,也隨時可以往旁、往前或往後探索。
    就像法國哲學家盧梭在他寫的「懺悔錄」裡這麼寫著:「我喜歡隨心所欲地走路,隨處暫停稍歇。這種漂泊是我需要的生活。天色美好在優美的景緻中不疾不徐,一步一腳印地走路,邁向旅途盡頭某個宜人的事物;在所有的生活方式中,就這種方式最討我歡喜。」
    是的,在追求迅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警覺到「慢下來」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都更為健康,也發現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