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最適合秋天的閱讀書單,來讀莊子吧。附〈秋水秋水〉作品賞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張潮的《幽夢影》說:「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意思是說秋高氣爽,人的情趣別有韻致,適合閱讀諸子的哲學,諸子原指先秦時代各家學派,這裡指的是儒家以外的論述,哲學是一門思辨的學問,透過理性思考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果把人的一生分成四季,那麼,秋日就是中年,脫離純真懵懂的童年和意氣風發的青年,人生大事大多塵埃落定,閱讀一向偏愛的《莊子》,幡然領悟寓言背後的深刻哲理,不免手舞足蹈,野人獻曝一番。
一個生命來到人間,必須面對兩個問題,一個是「吾生也有涯」,另一個是「知也無涯」,兩句話連在一起是此生有限,對願望的執著太多,前者是自我的有限性,後者是天下的複雜性,人的心靈本來是自由的,一出生落在有限的形體裡面,只有百年光陰,這是沒有人可以突破的困境,而且形體天生不平等,聰明才智、長相、身高,每個人條件不同。第二個困境是複雜的人間,看來有無限的可能,卻要面臨艱難的抉擇,大家都在競逐,沒得到的人不免失落,有限的人物在複雜的人間行走,面對雙重的艱難,如一葉扁舟在茫茫大海,隨浪翻滾,不知何去何從。
2020-江心靜 - 思網系列-秋水秋水-161 x 275 cm- 水墨設色紙本
莊子打開「生也有涯」困局的方法是「逍遙遊」,他用一個寓言隱喻自我成長,你可以擺脫有限的形體,飛往一個無限的精神空間,到九萬里高空遨遊,像大鵬鳥。
人到中年,身體難免有病痛,體認肉身的脆弱。年輕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不斷挑戰個人的能力、出身的階級以及封閉保守的環境,那種無人了解的苦痛,通過閱讀與實踐,一步一步艱苦度過,培養了以小博大的智慧,在文學和藝術領域揮灑,精神無限寬廣,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第二篇《齊物論》解決「知也無涯」的困境,莊子以無形的天籟隱喻大自然運行的道理,風能讓地籟和人籟發出聲音,但是心為名利野心蒙蔽,世間就成了砍伐相爭的戰場,沒有人可以逃脫。唯有了悟天地之道,心中存養沖虛之德,回復天真,每個人可以唱自己的歌,透過分享來豐富人生,這個寓言的思路開啟了以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為代表的隱逸生活,為文人的儒家入世實踐,提供一個出世修行的心靈空間。
回想2001年單車環球之旅結束時,面臨兩個選擇,一條路是社會主流的名利雙收,另一條路是忠於自己的寫作,後者需要完全的付出,報酬卻很微薄,前途茫茫,此時,莊子的「天籟」在心中迴響,義無反顧往前走,二十年後回首,無心以為之,每次無以為繼時,再往前走,柳暗花明又一村,冥冥中,彷彿有一股無形力量指引,雖然不能快速功成名就,但擁有最珍貴的創作自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畫什麼就畫什麼。
《養生主》和《人間世》講的是心齋坐忘的修養功夫,讓心虛靜,無心了,整個人的氣都釋放出來,融入天地一氣,物我兩忘水乳交融,有打坐習慣的人,就知道入定的深沈與喜悅,如同盡情歌唱,忘情跳舞,全身的細胞都活起來。
2020-江心靜 - 思網系列-秋水秋水局部
在東方的儒釋道哲學中,莊子荒謬怪誕的寓言,獨樹一格,他和「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孟子,一正一反,雄辯滔滔,可說是先秦最有魅力的哲學家,如果時空穿越,兩人來到二十一世紀參加網路辯論大賽,點閱率一定創新高,成為網紅。
言歸正傳,所謂經典,在人生任何階段看都有收穫,至今,記得小學初讀《莊子》大喜過望,長年旅途看《莊子注》豁達走過生死,秋日再讀,字字珠璣,在資訊過量的網路時代,獨獨擁有一方秋水。
  • 「思網系列-秋水秋水」創作理念
花蓮溪於溪口東注太平洋,遇上了南方湧來的黑潮暖流,與浪濤冷熱激盪,迂迴澎湃的聲音稱為洄瀾,後諧其音稱為花蓮。
洄瀾,山海溪流之間纏綿悱惻的聲音。
多方沖刷激盪的洄瀾形成生命的主旋律,每每在十字路口響起。1991年從大學出走,把自己拋進一個魯賓遜荒島式的絕境,那時,花費不多的單車旅行是一個難得的喘息,東海岸縱騎,蘇花險峻,花東平緩,花蓮是一個奇妙轉折,記得進入花蓮前有一個長下坡,屏氣凝神握住把手,快要凌風飛起,驚心動魄,晚上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恍如隔世。
累積荒島求生的韌性,1999年踏上單車環球之旅,第一站是舊金山,騎上金門大橋,聽不見萬仞下海面洶湧,只聽見海風呼嘯怒吼,像要把人和滿載行李的單車吹落,不敢多想,奮力往前騎⋯⋯
千山萬水重返,紫藍色夜空下,海水穿過天然屏障,一波波湧來,流過我,流向記憶,天地一片靜寂,亙古的聲音迴盪。
走過五大洲,深一層認識故鄉,邊陲文化的異質多元,貌似混亂,包容開放的生命力,擁有眾聲喧嘩的能量,如洄瀾澎湃激盪,遊子在故鄉和異鄉之間來回擺盪,從他者返觀自我,突破傳統定義的狹隘,追求個體的獨特性與主動性,時間之河中,漂流是常態,有限選擇中追求無限可能。
環遊世界經歷開展的心靈視野,從文學、哲學到藝術,歷經一次又一次蛻變,角色轉變同時,始終不變是對於永恆真理的「詩意」提問。自小承襲的文脈,青年環球遊歷,中年研修當代水墨與歐陸哲學,生命交互激盪演繹成為探索記憶維度的「思網系列」,「思網系列」起點是關於生命記憶的追尋,在創作當下重塑記憶場域,進而超越個人生命史,關注數位時代的「記憶」命題。
「思網系列-秋水秋水」重新審視靈動如水的道家哲學,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莊子從秋天百條洪水注入黃河的壯闊,開展事物相對性的辯證,人從對外物的認知,理解宇宙運行的大道,不要用有意作為毀滅自然秉性,返歸本真,農業社會的智慧哲思,在數位後真相時代,面臨考驗,資訊如洪流氾濫,缺乏檢視真假機制,又有意識形態和商業操控,如何在數位時代重建真實認知,如秋水匯流洗滌心靈,是現代人亟需解決的課題。
「思網系列-秋水秋水」透過神秘深沈的水墨抽象語匯,拓墨、暈染、流淌性線條、手繪等,在畫紙二維空間展現大氣、空靈與優雅的意境,釋放真實生命的記憶,開拓可供觀者沈思與冥想的多維空間,從中尋找演算法之外,關於人類永恆生命主題之愛、自由與人際關係的可能性。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江心靜 Hsinching 當代藝術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叛逆少女,不良文青,無法無天的藝術家。 叛逆,騎單車跑了全世界。文青,出了17本書。藝術,辦了11次個展。 當代藝術沙龍的關鍵字 #旅行 #文學 #藝術 #讓天賦自由 #夢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早熟敏感的少年,喜愛文學進而寫詩,投稿,看見絞盡腦汁的詩句變成報上的鉛字欣喜若狂,這是詩人常見的啟蒙經驗,然而,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認識的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 陳千武明白,他如毛毛蟲正經歷漫長的煎熬,有一天,將蛻變成蝶,帶著詩的想像力,破繭而出,盡情飛翔─這個過程,他整整花了十三年。
一切從一件伊斯蘭書法的瓷器開始。 那瓷盤的質地堅實輕薄,整件瓷器是素淨的白,圓心沿著半徑到右側盤緣有一行幾何圖形的伊斯蘭書法,設計非常簡潔,卻讓古老的書法有了當代意義。 承襲青花釉下彩的傳統,創造水墨技法和實驗書法的多媒材裝置藝術,思索東方哲學的當代性─在時代的颶風中,如何保持虛以待物的氣定神閒。
美,來自初見的傾心,更在一點一滴的探索中深化。 大學緊鄰台北故宮,上課或打工的空檔,時時流連於故宮,宋瓷純淨溫潤,造型典雅,百看不厭,最傾心的則是汝窯的雨過天青色,藍中帶綠,有月白的光澤,細看轉角處和緣口,還有淡淡身為一個藝術愛好者,不斷在生活中累積素材,中年能夠跨界藝術,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吧。
顧爾德二十二歲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製《郭德堡變奏曲》,一炮而紅,三十一歲(1964)卻宣佈不再公開演奏,從此,僅在錄音室錄音,顧爾德說:「我沒有反對社交,只是如果一位藝術家還想把心思放在創作上面的話,那麼恐怕斷絕社交,以此自律,是非常必要的。」回想自己的創作生涯,轉捩點是2008年的單車青藏行...
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曾經有兩次聽從內心的呼喚,決定遷徙,第一次是在我十九歲那年,走出知名大學的校門,決定到真實的世界學習,第二次是二十七歲那年,脫離上班族生涯,決定不再為工作而工作,自組文字工作室。 第一次的決定,來自反覆思辨後產生的自我覺醒,第二次卻是一個人用生命喚醒了我,至今,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我從火中走來之一   火  灼傷我的膚   我的眼  也燃著火 煙塵漫漫 眼中只有你  你的眼   微雨 熄了  我眼底的火 只因你  拂我一身 清涼 附註:從小隱藏熱愛冒險的渴望,直到大學遇到志同道合的存青,一發不可收拾,大一寒假健行北橫,大一暑假(1990)到大陸自助旅行,大二就逸出常軌...
早熟敏感的少年,喜愛文學進而寫詩,投稿,看見絞盡腦汁的詩句變成報上的鉛字欣喜若狂,這是詩人常見的啟蒙經驗,然而,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認識的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 陳千武明白,他如毛毛蟲正經歷漫長的煎熬,有一天,將蛻變成蝶,帶著詩的想像力,破繭而出,盡情飛翔─這個過程,他整整花了十三年。
一切從一件伊斯蘭書法的瓷器開始。 那瓷盤的質地堅實輕薄,整件瓷器是素淨的白,圓心沿著半徑到右側盤緣有一行幾何圖形的伊斯蘭書法,設計非常簡潔,卻讓古老的書法有了當代意義。 承襲青花釉下彩的傳統,創造水墨技法和實驗書法的多媒材裝置藝術,思索東方哲學的當代性─在時代的颶風中,如何保持虛以待物的氣定神閒。
美,來自初見的傾心,更在一點一滴的探索中深化。 大學緊鄰台北故宮,上課或打工的空檔,時時流連於故宮,宋瓷純淨溫潤,造型典雅,百看不厭,最傾心的則是汝窯的雨過天青色,藍中帶綠,有月白的光澤,細看轉角處和緣口,還有淡淡身為一個藝術愛好者,不斷在生活中累積素材,中年能夠跨界藝術,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吧。
顧爾德二十二歲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製《郭德堡變奏曲》,一炮而紅,三十一歲(1964)卻宣佈不再公開演奏,從此,僅在錄音室錄音,顧爾德說:「我沒有反對社交,只是如果一位藝術家還想把心思放在創作上面的話,那麼恐怕斷絕社交,以此自律,是非常必要的。」回想自己的創作生涯,轉捩點是2008年的單車青藏行...
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曾經有兩次聽從內心的呼喚,決定遷徙,第一次是在我十九歲那年,走出知名大學的校門,決定到真實的世界學習,第二次是二十七歲那年,脫離上班族生涯,決定不再為工作而工作,自組文字工作室。 第一次的決定,來自反覆思辨後產生的自我覺醒,第二次卻是一個人用生命喚醒了我,至今,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我從火中走來之一   火  灼傷我的膚   我的眼  也燃著火 煙塵漫漫 眼中只有你  你的眼   微雨 熄了  我眼底的火 只因你  拂我一身 清涼 附註:從小隱藏熱愛冒險的渴望,直到大學遇到志同道合的存青,一發不可收拾,大一寒假健行北橫,大一暑假(1990)到大陸自助旅行,大二就逸出常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莊子在《逍遙遊》裡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當我們的慾望無法被滿足時,反而會被慾望所累。人生進入50+,是否應該崇尚樸素與簡單,或許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物質方面,過多的追求往往帶來更多的困擾,最終會發現自己陷入了無止境的購物和不滿足的循環中。一位朋友曾經熱衷於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中國文學補課《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 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對井裡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 對夏天生死的蟲子...
Thumbnail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莊子說:「我一輩子說了那麼多的話,但是,我實在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是道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莊子在《逍遙遊》裡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當我們的慾望無法被滿足時,反而會被慾望所累。人生進入50+,是否應該崇尚樸素與簡單,或許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物質方面,過多的追求往往帶來更多的困擾,最終會發現自己陷入了無止境的購物和不滿足的循環中。一位朋友曾經熱衷於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中國文學補課《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 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對井裡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 對夏天生死的蟲子...
Thumbnail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莊子說:「我一輩子說了那麼多的話,但是,我實在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