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1-7 正正才得正

Juliet:
苦讀托馬斯‧曼的《魔山》,我認為,小說或藝術品的創作目的,首在給人樂趣,若能引起共鳴、帶來感動,更是創作者所求之不得的。然綜觀《魔山》一書,動作語碼貧弱,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最被詬病的則是「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充斥長篇累牘的神學、醫學、病理學、生物學、天文學、氣象學、超心理學(顯靈、精神感應)、音樂、文學……等,特別是共濟會員塞特布里尼和耶穌會士納卜達二人之間哲學性的「空談」、辯論,相當晦澀艱深,實在很難吸引讀者,遑論閱讀的樂趣。
不過,以文學結構主義觀之,《魔山》最有價值的,毫無疑問是在「内涵語碼」方面,特別是關於「空間與時間」和「生與死」、「健康與疾病」。
山中的療養院,與世隔絕,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使得「時間」似乎失去了意義,主角漢斯‧卡斯托普發現,時間不只是「由一序列無向度的點構成的線」、「在空間中的運動」、「永恆與無限」,而且「習慣是一種沉睡,時間感的疲乏;這說明為什麼年輕的歲月過得緩慢,而暮年之路愈走愈快。我們領悟了,置入變遷與新奇的片段可振奮時間感,並以此更新生命知覺」。此外,在療養院最常討論和看到的是「疾病與死亡」,漢斯認為,疾病「使人精純聰明而又不尋常」;面對死亡,共濟會員塞特布里尼告訴漢斯,「唯一宗教態度是視之為生命的主要部分;抱著了解與情感,將之當作不可違反的生命條件」,漢斯的看法則是「葬禮非常能陶冶人;有人若是覺得須要提升,我總認為他應該參加葬禮,不是上教堂」。
總之,漢斯經歷的疾病和接觸到的死亡,遠遠超乎他的想像,大大發揮了教育功能,使他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有了人性的了解,亦即在理性方面並不忽視死亡,也不鄙夷生命中黑暗、神秘的一面,反將之納入考慮,而又不讓其控制心智。漢斯終於了解,欲達更高的清醒與健康,人必得親歷疾病與死亡的深刻經驗;同樣的,人須有「罪」的意識,方能尋得救贖。諸如此類的内涵語碼,令人咀嚼、深思,也使《魔山》真正成為重量級的小說經典。
這麼難以吞嚥的小說,我居然可以從頭到尾看完,如同看完《紅樓夢》、《源氏物語》和《戰爭與和平》一樣,內心充滿成就感呢!
接著,我準備挑戰閱讀擺脫故事性,著重主題象徵,且意涵如「謎」一般難解難懂的卡夫卡小說。喜歡浪漫作品的你,一定會以為我瘋了。
沒接到信,心裏焦慮極了,如此便又引起許多無益的幻想。小時候,老師說:「正正得正,正負得負,負負得正。」當時我點頭稱是。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至少在感情方面,唯有正正才得正。你說是嗎?
分別以來,就想化作一朵白雲,沿著枕木,奔馳下去,去尋訪那住在府城的古典的溫柔。
喬 1977年2月10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