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畫家,詩人,與美術博物館的痛之思索

《梵谷檔案》是以荷蘭梵谷博物館所收藏的梵谷書信為基礎寫成的一系列文章,算不上是有系統的介紹梵谷的生平,更像是黑澤明的電影《夢》中的一段。電影中的主角走入梵谷的畫中場景,在蕭邦《雨滴前奏曲》的背景前,行經《隆瓦橋畔的洗衣婦》和《豐收》的麥田,最後走入繪畫的本身,見證了槍響與麥田群鴉的一刻。發表在這裡的《梵谷檔案》則是以文字和圖像為媒介的一場遊歷。
本文是《梵谷檔案》的第二十二篇,您可以在這裡讀到先前的文章。
・・・・・・・・
一九三八年,歐戰爆發前夕,英國詩人奧登寫下知名詩作《美術博物館》,之後他就拋棄英格蘭和歐陸,移民到美國。《美術博物館》透過觀賞古典名畫之眼,講述人類世界的痛苦,這痛苦之深沉,尤其因為人對他人痛苦往往漠不關心。
   關於痛苦他們總沒說錯      古典大師們;他們何其瞭然      人類處境;每當苦難發生      總有人或吃或開窗或者麻木行過   當長者虔敬熱切期待      奇蹟發生,卻總有      不甚在乎的孩童,溜冰      在林邊的池上⋯⋯
慧眼獨具的詩人考察古典名家,將畫中意象融入詩歌,例如十六世紀中葉老布勒哲爾的《伯利恆戶口調查》,或十七世紀初阿佛坎《有人溜冰的冬景》等。名家畫作見證歷史上的苦難,也見證某些人的苦難不只被另一些人漠視,還被另一些人轉化為美。
藝術是這樣一種東西,深嵌於人性,試圖昇華人性,但永遠不能抹去人性無動於衷的那一面,反而將那漠然具象暴露出來。
The Lume,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at Newfields
The Lume,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at Newfield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總是需要為心緒尋找恰當的文體|於是綴成一種拼貼雜本|在日常生活裡慢慢累積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