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麼科技不斷進步,東西卻壞得越來越快?為什麼我們都有確實回收,電視卻報導台灣垃圾多到沒地方丟?為什麼公司難以同時獲利又創造環境和社會效益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經濟模式出了問題!
過去「線性經濟」思維養成了揮霍成性的世代,而加諸在環境與社會成本的負擔,則從未計入公司營運成本盈虧,彷彿公司是獨立於社會、國家而存在的孤絕王國。達能執行長 Lorna Davis 說道:「『企業只在乎營利』是一種過時且不負責任的觀念。」
不同於線性經濟,循環經濟講求的是「循環再利用」,也不同於現階段臺灣社會「回收」廢棄物的「環保」思維,循環經濟講求的不只是讓垃圾回歸到該有的位置,亦或是苦心的去投遞「根本無法分類」的復合性產品,如便當餐盒、報紙,此類產品雖然基底都是紙類,卻因為用途的不同而多了一層防水層、油墨層,以致最終仍然成為了垃圾。
循環經濟,是一套效法大自然資源使用的循環生態系思維,經過設計以確保資源可以持續回復、循環再生,重新組織社會和經濟的新思維與發展模式。(黃育徵,2017:32)
▲循環經濟類似大自然裡的生態鏈一樣。每一種生物的副產品都成為另一種生物的養分,透過循環,能源、物質都可有最接近極致的利用。(圖片來源:CTIMES)
循環經濟在意的是,在產品的設計之初,不光產品本身,其中也納入物流、拆解、再製等等的設計環節,是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與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
不停循環與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想像未來,讓每一樣產品的每一個物件,最終都可形成「循環封閉」,在物品進入回收的系統時,再次成為另一項產品的原物料。永續生活不應該成為一個選項,而應該是人類社會該共同努力的目標。
綱要
- 一、B型企業是什麼?
- 二、轉型永續經濟體的觀念轉換?
- 三、永續消費的新選擇?
- 結語
- 後記
- 佳句收藏
- 參考資料
- 延伸閱讀
一、B型企業是什麼?
位於美國費城的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 ( B Lab ),於 2007年提出 B型企業認證 ,以一系列嚴格的標準評估企業全面性的表現,透過評估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社區經營與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檢核企業「全面性」的現況表現;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要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達三重底線(Profit, People, Planet)的平衡。
其願景是使企業的目標不只是在於「成為世界最好的企業」,而是「對世界最好的企業」,也因此人類的商業活動達到一個對所有利益相關者共益、包容且永續的經濟體。
二、實踐「永續經濟」的觀念轉換?
改變「觀念」,永遠是轉型過程中最艱困的部分,因為人類不只是群聚動物,更是「習慣」的動物,觀念關乎每個人心中一整套的價值觀,價值觀又由人一生的生命經驗所形塑,所以,若要一個人輕易的接受另一套價值體系,等於是要他「認錯」,要他一竿子打翻他好不容易挺過來的人生,又或是要他張大眼認清舒適圈的範圍。
書中提及四大「永續經濟體」在轉型過程需要的觀念轉換:
- 真切體認到,天然資源是有限的。
- 廢棄物是不存在的。任何產品裡的材料,被認定是「廢棄物」狀態的,都只是錯置的資源。
- 打造新的消費者價值觀,以使用取代擁有。
- 生產者的責任不應止於商品售出。如果製造廠負責維修車輛,將誘使製造商生產更耐用、更易維修、更易升級的產品,讓原本從搖籃到墳墓的汽車產業,轉型邁入循環經濟。
我們都無法去奢望誰該接受哪一套價值觀,因為事與願違,許多不得不是由生活的難所逼迫,「要求」一詞顯得過於偉大,還會把人逼入道德的牆角。
環保時常被拿出來與經濟、道德相比,我想說的是,永續生活不是單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制度的問題,若今天有一整套配套措施讓環保理所當然,那也就不存在所謂「不環保人士」,永續生活不應該成為一個選項,而是人類社會該共同努力的目標。
三、永續消費的新選擇?
近幾年來,出現在有機商店、農會,乃至連鎖超市、大型賣場,許多蔬果、肉品都要求附上「生產履歷」,固然不是每次消費時都會去掃描查看,二維碼的標示卻形成一種食安保證,不只是食物需要獲得關注,以致其背後的生產鏈可被環環拆解,相較於臺灣社會過去一整個村落僅有一台對外聯絡電話的情形,現今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最上游生產鏈的問題,變得更為嚴重,因為許多礦物來自於戰亂國。
再加上線性經濟體的運作,導致產品及產業的流程設計,並沒有將資源循環利用考慮在內。多數手機回收的流程就是將手機整體絞碎,僅僅萃取材料的價值。多重材料混合回收,常造成原料品質低落,因此製成的產品,也只能稍微延長壽命,無法避免成為廢棄物被掩埋或焚化,還可能釀成二次污染。
書中提及一款來自荷蘭的手機品牌「Fairphone」,或許是我們在選擇手機這個產品時的一個新選擇。
▲ Fairphone 3 以模組化的方式組成,方便進行維修。(圖片來源:TechNews)
不同於一般市面上智慧型手機繁複、零碎的零件組成,Fairphone 致力於研發便於消費者自行拆解維修的「模組化」設計,不僅降低維修費用,也讓每一個零組件發揮最大的功用,因為模組化的好處就在於只要汰換掉「壞掉」的那個就好了,不需要直接買新手機。
咦?不覺得聽起來很弔詭嗎?東西不是本來就用到壞掉才丟嗎?在過去經濟基礎不發達時,確實是這樣沒錯,然而隨著全球化帶來的影響,生產者為了「多賣」會不斷推陳出新根本不需要的產品改革、會擴充根本不實用的功能,而一切都只是為了提高售價、增加市佔率。
我們活在一個「揮霍的世代」,拼命累積財富、擁有物品、鼓勵浪費,卻對消耗的資源以及造成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但我們揮霍的,不是這一代的資源,如果不改變現行經濟模式,我們留給下一代的,不過是富裕中的貧窮。(黃育徵,2017:22)
結語
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提倡「只租不買」。「只租不買」意味著需要生產的消費物品可以更少、更耐用,而這對社會和環境都有正面影響。當洗衣機、汽車、照明設備等等產品的所有權不再屬於消費者,而屬於生產者,生產者將更有動力提升產品的品質,並且做好維修及保固。當產業有技術突破時,業者會傾向於將洗衣機各個零組件的價值做最大化的利用,以節省原材料成本。
改變思考的方式、制定符合人性的制度,永遠比「鼓勵」來得有用,「鼓勵制度」像是在考驗大眾的道德一般,考驗誰願意花費較高的價格去購買「相對比較永續」的產品——還不一定是真的永續,拆開整個製造流程,從勞力雇用、原物料選購、物流運送等等,一般消費者無法知曉太多的細節——而這又會同時排擠了「經濟弱勢」族群,使得環保永續的實踐,成為一個高標準的道德行為。
倡導循環經濟、實踐循環經濟的目的就在於「不把永續化約在道德的範疇」,而是設計一套「可行」的回收機制,增加消費者與生產者互相配合的誘因,讓普羅大眾覺得環保是一件沒有「負擔」的事情,甚至還能得到經濟上的實質回饋。
後記
法律是設立給懂法律的人使用,犯罪份子也就是所謂的知法犯法者。所有的社會事,都需要優先從「人性」的面向切入,如果樹立的法律道德標準過高,只會造成一堆人「觸法」,以及一堆人「知法犯法」。如果制度的設計讓每個環節的回收都有利可圖,那海邊的邊坡也就不會有廢棄輪胎、新建大樓的回填也不會有廢棄物、資源回收也不會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環保行為。
正因為「非法」才有資本利得,於是造就了越來越多犯罪份子,然後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是劃清界線,把社會無法容下的份子區隔在一處場域——監獄——然後再造成所謂的觀感不佳,人類就在這樣無止盡的輪迴裡,嚷嚷著文明。
- 台灣夾在「缺乏低價的在地資源」和「缺乏經濟規模的消費市場」這兩個困境之中,既無法掌握前面的原料端,也缺乏後端消費市場的支撐,因此半世紀來一直是個「結構性」的弱者。p.14
- 根據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每一年,全球開採價值三・二兆美元的原料生產消費物品,卻有高達八〇%原物料只使用一次就丟棄或焚毀。p.24
- 機械、盲目地忙碌讓我們失去方向感,忘記停下來重新思考:我們是否擁有太多物品,卻棄置在儲藏室內任其陳舊?有了更多的公共建設,社會卻缺少歡樂?大力實踐資源回收,垃圾掩埋場卻永遠都不夠?忙著外匯接單,卻忘了廢棄物堆積如山?享受更多工業的便利,環境品質卻日益低落?p.25
- 未來不是預測出來的,未來是想像出來的。p.28
- 消費文化的改變,越來越多企業與年輕人擁抱「只租不買」的概念。這意味著,需要生產的消費物品可以更少、更耐用,而這對社會和環境都有正面影響。p.29 當洗衣機、汽車、照明設備等等產品的所有權不再屬於消費者,而屬於生產者,生產者將更有動力提升產品的品質,並且做好維修及保固。當產業有技術突破時,業者會傾向於將洗衣機各個零組件的價值做最大化的利用,以節省原材料成本。p.93
- 循環經濟並非完全嶄新的概念,是集結許多過去數十年在反省工業革命後,經濟發展所產生問題的討論,演進成的系統思維,以解決線性經濟困境的新經濟發展模式。p.48
- 找出品牌的價值,以設計提高產品在顧客心目中的價值,並與顧客建立長期而穩定的關係。如此一來,可避免掉進計畫性淘汰的陰謀,也確立顧客對品牌的忠誠與信賴。p.66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白露未晞,四季予你。偷每天一點點的時光消磨,在時鐘的硯盤裡,把心血滴盡。
我是予晞,我們下段旅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