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導言〉|摘要與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摘要

涂爾幹認為,我們可以去區分、排序不同宗教間的嚴謹性、複雜性,來判定哪一個宗教更有價值和地位,但若要了解「宗教」是什麼,就必須研究最原始的宗教,選擇研究最原始的宗教並非貶低其他宗教,相反的,原始宗教和一般宗教都展示著一樣的需求、扮演著同樣的角色,每一個宗教在它的形式上都饒富意義,選擇研究最原始的宗教僅僅是「研究方法」的原因,因為對於近期新成立的教派,除非去追溯它們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方式,否則就無法了解它們,於是,涂爾幹羅列了兩項關於如何辨別此一宗教為原始宗教的準則:1.出現在組織最簡單的社會中、2.不必借用以前宗教中的任何成分便可解釋這一宗教體系。


raw-image
  • 作者:涂爾幹(Durkheim, Emile)
  • 譯者:芮傳明、趙學元
  • 出版社:桂冠
  • 出版年:1992年(原文出版於1912年)

為了再解釋為何挑選最原始宗教來研究,涂爾幹舉了「醫生看診」的例子做為類比加以說明,他說如果一個醫生在病人最一開始發病的時候,就有醫療介入,將有助於診斷的準確性,因為隨著時間的增長,會迫使許多隱晦的解釋介入,讓病者的感受產生混淆,導致無法回憶起影響發病的最初原因,回過頭來說,最原始宗教有一特性是,它已經簡單到不能再簡化,到了一切都簡化到必不可少的地步,簡化到若還少了那些要素就不構成宗教的地步,研究原始宗教的好處就在於有助於我們分解宗教的組成成分,如同有助於醫生做診斷治療一般,能夠精準的判定疾病的好發原因,也就是說,研究原始宗教能夠讓我們了解到構成宗教最核心的因素為何。

那要如何找到「最原始的宗教」呢?涂爾幹在本章節裡提到:「低等社會中個性的較少發展、群體的有限範圍、外界環境的同一性,都有助於將差別減少到最低限度(頁:5)」當一個社會中的個人風格與種族風格幾乎一致時,一切也就簡單了,因為不管是神話還是儀式都是少量且不斷重複的。而在《社會分工論》裡,涂爾幹提及社會從機械連帶到有機連帶轉變的概念。原始部落與鄉村部落因為生活的單一,使其社會內部產生高度的相似性,反之在城市與工業化的社會裡頭,因為職位、身份的明確劃分,進入到系統性分工的體系裡,每個人的差異性因而體現,如同有機體般,個別細胞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缺一不可,如此可稱之這樣的連帶關係為有機連帶。因此涂爾幹認為,若要尋找最原始宗教,就必須從「低等社會」中尋找起,因為被考慮的社會越不複雜,其促成宗教儀式、活動的原因就越容易被察覺。

在過去,人們將許多神秘的事物、不可解釋的事物歸納為神聖,將日蝕、突然的降雨等,與一般正常情況相脫節的現象,認為是「非常特殊」的原因造成的,也就是所謂「超自然」現象,都歸功於祈禱儀式的作用,但涂爾幹認為,這僅僅是因為原始人類在當時還沒有能力發現其他更合理的解釋,於是,從儀式連結到產生效果的那一刻起,宗教思想就發現超自然觀念為它提供了特有的對象——信徒,如雷維爾(Réville)說的:「宗教,就是用人類心靈與神秘心靈紐帶相連的情操作為人類生活的制約,心靈承認神秘心靈對世界及心靈本身的主宰,心靈感到它自己與神秘心靈相通時,對神秘心靈心悅誠服。」

所以,選擇研究最原始的宗教,不只是為了要排除那些超自然現象的自然崇拜、精靈崇拜,去理解宗教在人類社會中「最純粹」的存在意義之外,也是使我們更理解人類的宗教本性,是能展示人性的一個基本和永久的面向,也就是說,去理解宗教活動在社會體系中的符碼意義,而非探究宗教對整體社會的影響,如圖騰的神聖性是由社會所加持,並由社會所解釋。涂爾幹說道:「實際上,沒有一個宗教是虛假的。一切宗教都在自己的方式上是真實的」。

隨著人和環境的不同,人們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信仰的意義以及儀式的舉行,若再納入地點、神廟、王朝、入侵等等,宗教就開始變得混淆不清且無法定義。借用科學的實證,涂爾幹說,既然宗教都屬於同一綱中的不同種,在研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時,需要先把一般性關於宗教的種種概念擱在一旁,僅能用凡有宗教之處都能看到的一些特徵,來給宗教下定義,發現每一宗教的共同特徵,對於給宗教下定義是重要的,因為發現共同的標誌,並非僅是理解到對於標誌的文化觀察,深入一點的探究會發現,不同宗教間,共同的標誌更意味著「思想上」的雷同,儘管每個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必然存在一些基本的禮儀心態。因此涂爾幹認為,宗教的主要內涵是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而道德與規範又以神聖的事物來表徵,於是乎宗教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社會性。

後記

Keesing 提到田野工作是對一社區及其生活方式從事長期的研究;謝國雄提到要了解資本主義在臺灣的進程,就必須探討臺灣社會如何經驗與理解工資;而涂爾幹則提及,空間表象取決於感官經驗材料的初級協調。對應到:「人類學的基本概念」主題,我認為人類學的基本概念是「認識空間,並且熟悉它」當我們進入到一個陌生場域時,需要先了解整體的空間配置與其中的人們如何互動,由此知曉這個空間(社會)所存在的運行規則。

某次到一家素食餐廳用餐時,隨意的和老闆娘聊起了吃素的淵源,簡單表明了對吃素的看法後,老闆娘說起了宗教和素食者的關聯性,直說是「前世的福報」,並要我好好珍惜與前世的緣分。過程中,我不斷回想起《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裡的內容,涂爾幹說在有機連帶的社會裡因為個體間異質性過高,而難以察覺其宗教的真正意義,因為擁有宗教信仰的人們經常將社會生活中一切脫離主流社會的案例,歸納為宗教性的結果,對於把宗教看作是人類活動中自然而然存在的人來說,一切宗教都具有啟迪意義,因為一切宗教都以自己的方式顯示了人性,不過卻沒有考量其他文化因素就做出回應,如 Keesing 在《人類學研究法》中提及的「民族本位的偏見」,亦即「從自己的文化眼光去看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

涂爾幹有拿掉文化的有色眼鏡去檢視原始宗教嗎?我認為涂爾幹在分析如何找出最原始宗教時,確實使用了較科學式的篩檢方法,但我不認同他將原始部落歸納為低等社會,那樣的說法顯現了一種高傲的態度,我覺得使用「簡單社會、原始社會」一詞會較為中性,因為族群或是社會若產生高、低之分的話,隨之而來的便是文化霸權,是一種居於統治者的傲視。

疑惑與反思

雖然在用詞上徵酌使用「較恰當」的詞語,對某些群體來說心靈會得到更多寬慰,但是不可能事事如意,可能顧慮到某一族群的同時便剝奪了另一族群的權益,且在論述的時候若處處皆中性,會不會使得論點本身變得薄弱無力而無法凸顯想強調的重點?

且,在涂爾幹(1858年-1917年)生活的世代裡,其文化背景本就是使用「低等社會」這樣的用詞,放到現在來看或許確實不太恰當,但在做文獻回顧亦或引述的時候,倒也不必要避諱,因為「語言」既然屬於一種象徵符號,那麼它象徵的其實就是那個世代的文化背景,保有這樣的語境,或許能讓我們快速理解當時代的脈絡。


我還想說

嗨,我是予晞,正在學習人類學、社會學,希望不會成為逃兵。夢想清單有很多,例如做一個數位遊牧,過上每一天都靠近海的日常。

〈Matters〉會分享較多對區塊鏈、虛擬貨幣的想法,同時參雜一些知識學習的雜記。敬請不吝指教與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邱冠文-avatar-img
2025/03/10
謝謝你的摘要,非常厲害!想請問一下,涂爾幹有關於宗教的四大定義(教義、聖物、儀式、道德社群)也是出自這本書嗎?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8
邱冠文 還真的忘記了餒,當初是為了課堂導讀而閱讀的lol 最有印象的是就:真的非常難讀!!應該反覆看了四五遍才終於慢慢看懂(因為會一直突然睡著......就得從頭看😂)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1/10/05
端看何謂科學的方法為何吧!畢竟原始宗教的起源大都無文字紀錄,透過民族誌或田野調查,難免不受到文化的影響。 抱歉我沒看過這本書,也許我的看法有偏頗,純粹個人意見,請別介意。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0/07
黃應貴提到(1994):「人類學已不再徘徊於科學與人文學之間尋求如何超越客觀主義主觀主義的對立,而是把人類學定位為既是科學也是人文學,不但強調其研究對象是人本身,更注意到研究對象應包括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互為主體的關係,以及研究者的自我角色等。」 以我目前所學習到的來說,人類學家會選擇一個相異於自己的文化對象做研究,因為以自身經驗為出發比較,會更容易凸顯兩者文化的獨特性。 至於涂爾幹在論述最原始宗教時使用了「低等社會」一詞,我覺得除了因應當時的文化背景之外,或許就可以理解到涂爾幹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上,是相對於‘’低等社會‘’的。 涂爾幹認為,宗教的主要內涵是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而道德與規範又以神聖的事物來表徵,於是乎宗教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社會性」。 同時,涂爾幹提到被討論的事物都需要基於「社會事實」,包括客觀性、強制性、普遍性,否則此一事物是經不起被挑戰的。我覺得質化研究最重要的莫過於:「作為一個人,如何經驗生活感受」,而後透過理論學習「重新框架材料」(reframe)。 (好像回應的很零散🤧我會再努力學習的🥲)
avatar-img
予晞🌸的沙龍
216會員
227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予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1
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葉海洋與女兒相處的時刻,展現出處處都可以是家庭教育的瞬間與範本,這本書叫《盡興》,然而華人社會中的家庭,最大的殺傷力便是「掃興」。
Thumbnail
2025/02/01
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葉海洋與女兒相處的時刻,展現出處處都可以是家庭教育的瞬間與範本,這本書叫《盡興》,然而華人社會中的家庭,最大的殺傷力便是「掃興」。
Thumbnail
2024/02/17
永遠不要有計劃,要有的是願景和藍圖。學習是一種無限賽局,本來就不是「成功、失敗」二分法。而是要努力地、持續地待在遊戲裡,就像人生一樣。
Thumbnail
2024/02/17
永遠不要有計劃,要有的是願景和藍圖。學習是一種無限賽局,本來就不是「成功、失敗」二分法。而是要努力地、持續地待在遊戲裡,就像人生一樣。
Thumbnail
2023/12/12
我覺得透過隨筆、寫日記的方式來簡單、沒有負擔的紀錄閱讀過的書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作為一位很需要寫的人,首先必須得先重「量」而不重質。
Thumbnail
2023/12/12
我覺得透過隨筆、寫日記的方式來簡單、沒有負擔的紀錄閱讀過的書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作為一位很需要寫的人,首先必須得先重「量」而不重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 理解了宗教, 也就更深入理解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 “宗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某天真有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後,看到了這樣林林總總的宗教儀式與活動,應該會覺得傻眼吧🤣🤣🤣 目前存在於地球上的大大小小宗教派別不少於個!究竟,人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樣複雜又無奈的現象呢?這些宗教們是否有個
Thumbnail
🏵️ 理解了宗教, 也就更深入理解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 “宗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某天真有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後,看到了這樣林林總總的宗教儀式與活動,應該會覺得傻眼吧🤣🤣🤣 目前存在於地球上的大大小小宗教派別不少於個!究竟,人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樣複雜又無奈的現象呢?這些宗教們是否有個
Thumbnail
看到本文標題的你,是不是覺得宗教和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那麼我想你看完本文後應該會稍微改觀,或許⋯⋯還會讓你重新思考宗教的意義。
Thumbnail
看到本文標題的你,是不是覺得宗教和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那麼我想你看完本文後應該會稍微改觀,或許⋯⋯還會讓你重新思考宗教的意義。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談宗教跟共同體的意思,是要讓讀者理解,基於信仰而生的秩序,秩序本身會對人有強大的限制,因為「跟神比你算哪根蔥」。當這個階級比較的最高處,在人世無法企及的無限位置,那麼不管處在哪一階層,相較之下也都差不多。 最後,我們重新釐清一下,為何信仰,不管是信什麼,對於建構共同體的秩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Thumbnail
談宗教跟共同體的意思,是要讓讀者理解,基於信仰而生的秩序,秩序本身會對人有強大的限制,因為「跟神比你算哪根蔥」。當這個階級比較的最高處,在人世無法企及的無限位置,那麼不管處在哪一階層,相較之下也都差不多。 最後,我們重新釐清一下,為何信仰,不管是信什麼,對於建構共同體的秩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Thumbnail
基於宗教信仰慢慢長出的秩序,會有一個非常強大、高遠的敬畏對象,無論你稱之為神還是虛空,要說那是阿薩特斯什麼外神都可以。在這種敬畏對象太高的信仰下,無論階級中處在上層下層,都知道自己的存在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抱持此種觀點者,才會真正認知到「平等」的意義,非建立在制度上,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 當然有人會說
Thumbnail
基於宗教信仰慢慢長出的秩序,會有一個非常強大、高遠的敬畏對象,無論你稱之為神還是虛空,要說那是阿薩特斯什麼外神都可以。在這種敬畏對象太高的信仰下,無論階級中處在上層下層,都知道自己的存在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抱持此種觀點者,才會真正認知到「平等」的意義,非建立在制度上,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 當然有人會說
Thumbnail
它並不是一部宗教史,在裡面看不到東西教會的對抗,或是希臘神祇的愛恨情仇。館長選了三十個主題,以文物當主角,來為讀者說明「信仰」在社會裡的角色與變遷。在啟蒙運動之前,宗教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看到信仰有時做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有時也是人民自發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完成更偉大之事。
Thumbnail
它並不是一部宗教史,在裡面看不到東西教會的對抗,或是希臘神祇的愛恨情仇。館長選了三十個主題,以文物當主角,來為讀者說明「信仰」在社會裡的角色與變遷。在啟蒙運動之前,宗教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看到信仰有時做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有時也是人民自發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完成更偉大之事。
Thumbnail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Thumbnail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